到乡土中寻“根”——《乡土中国》内容梳理

同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在中国落后挨打的年代,我们鄙夷乡土性,憎恨传统文化的落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运动,主张“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要革时代青年面貌之新;然而渐渐我们发现,如果我们完全背弃传统,站在走向未来的路口,我们怎么走都是别人的路,我们连脚步都不知向何方迈出。雨果说:“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今天我们翻开《乡土中国》,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归到过去的生活,这也一定不是费孝通先生的本意。我们阅读它,是为了明白我们从哪里来,是为了搞清楚我们是谁,如此,我们才能走好将来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路。</p> <p class="ql-block">一、导读——欢迎加入我们的阅读队伍</p> <p class="ql-block">二、章节概述——把书读薄,读清楚</p> <p class="ql-block">三、框架梳理——俯瞰全局,化为己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学者马未都说:“文化是最后一块最强大的幕布”,我们的情感、思维、行为其实都是这个时代在这块幕布上的投影。打开《乡土中国》,书中妙趣横生的种种乡土现象乍看离我们很遥远,但仔细品味,又往往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它的注脚,孩子们说,“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我珍视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们挑战学术作品时的专注,难忘他们讨论问题时眼中放光、跃跃欲试的神情。在最后一节阅读课上,当我宣布——“此次《乡土中国》阅读之旅到达终点”,孩子们不自觉地鼓起了掌,这些掌声,我知道,是送给作者,是送给孩子们自己,也是送给我们一起跋涉的这段阅读的时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