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一次听吴正宪老师的课都有不同的思考和新的感触。吴老师的课堂呈现让人心驰神往;课堂构思,让人拍案叫绝;同样的内容,为什么她的课堂总是能够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呢?因为她知道下一步去哪,她有超前的意识和判断。</p> <p class="ql-block"> 今天观看了“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吴老师的课全程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孩子们互相沟通,直到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学生能够带走的素养?细细品味,这节课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给我留下了思考...</p><p class="ql-block"><b>一、勇敢表达</b></p><p class="ql-block"> “你同意几号?为什么同意1号?其他几种表达有什么不合理?...”吴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学生更多时间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吸纳别人的观点之后调整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把握了问题的本质:用字母表示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数量,还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收获了成功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b>二、生生对话</b></p><p class="ql-block"> “你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式子表示老师的年龄吗”?吴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作业纸上,随后选出四位同学的答案进行展示。</p><p class="ql-block">师:“你认为几号写的好,为什么”?</p><p class="ql-block">生:“4号同学写的好”!</p><p class="ql-block">师:“1号为什么写的不好?请1号同学站起来,对着1号同学说”。</p><p class="ql-block">师:“1号同学,你同意他的观点吗?”</p><p class="ql-block"> 孩子之间沟通,讲道理,比老师讲的还要通俗易懂,这样既加深了两位同学的理解,其他同学也在辩论中理解了学习内容。</p> <p class="ql-block"><b>三、对教师的三个挑战和两个要求</b></p><p class="ql-block"> 1.行间巡视要选择样本,确定让谁来展示(教师不能失控);</p><p class="ql-block"> 2.用什么样的顺序呈现,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吴老师选择了5个不同样本,有序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3.老师适时的介入与评价。如:“你们俩的事,你俩要对话呀,你们俩要把话对起来”。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有反思,有欣赏、接纳、包容、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p><p class="ql-block"> <b>对孩子来讲,教师要做好两件事:</b></p><p class="ql-block"> 1.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设计教学,课堂不是老师在这儿展示自己,而是要展示孩子们的思维,更大范围的、更大限度的把学生的思维外显化,让他们多种表征。有了孩子不同的表征,不同的意见,就有了很好的学习素材,就可以争论、讨论、质疑、批判、接纳、欣赏。适时的介入,适当的评价,适时的追问,使问题串、问题链贯彻整个40分钟的始终。</p><p class="ql-block"> 2.核心素养:本课体现的核心素养是符号化,是数学推理、数学抽象的过程。用过程来表达一个结果,如:(10+22)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四、怎样把握三个适时介入?</b></p><p class="ql-block"> 1.当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时候,对一个新问题学习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先退下来,放!即便学生现在没有注意了,他的思维打开了,“是呀,我怎么不会呢?你们是怎么想的呀?”</p><p class="ql-block"> 2.当学生自己能做的时候,老师退下来。</p><p class="ql-block">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比如:吴老师的5个素材出现了,同学们你争我吵的时候,老师又出现了,“你会问,你问!”“这个女孩反思的也好!”</p><p class="ql-block"> 3.老师要提炼孩子的话:“你的很好,但是你少了总结这一类的情况;你那个也好,但是你少了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整堂课的4种资源都来自课堂的现场生成。最后,吴老师对一个坚持自己观点孩子说:“数学是大家共同交流的语言和工具,你并没有完成这样一个交流的过程,把你明白的,用我们大家遵守的规则表达出来,这样是不是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