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21日,通海路中学八年级开展全体教师教学风采展示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任伟老师,循循善诱的《蒹葭》,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任伟老师的课,透出生活的鲜味语文课要善于注重“打通”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黄凡老师的《灯笼》。文章以“灯笼”为线索,串起了丰富的内容,主题也由抒写童年亲情,到感受了中华的文化历史,最终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一线贯之,主题逐层深入。</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邓星老师的《大自然的语言》。以“语言”做媒,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导读者从气象、动物、植物等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感受它的神奇,激发探索、研究它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第四节,翁老师的《大雁归来》。翁老师重视学生阅读文本,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阅读,力求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和思考”,通过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体”的思想。最后,全班倡议保护环境。</p> <p class="ql-block"> 第五节,杨郝宇老师《大自然的语言》,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语文学科的知识与物候学的知识联系起来。</p> <p class="ql-block"> 第六节,郭佳妮老师的《关雎》,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教师在此环节可以更进一步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感受到如果通过读传达出内心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第七节,邵晓雪老师的《大自然的语言》,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用商量、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小组合作很到位,学生积极性高。</p> <p class="ql-block"> 第八节,余捷老师的《大雁归来》,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在质疑探究中体会感情,把握主旨。自读课文问题设计合理,体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层层递进。</p> <p class="ql-block"> 第九节,马雨瑾的《关雎》。马老师带学生,走进《关雎》,走进想象,走进诗歌的意境,走进劳动中的文字产生,把文本还原为求偶场面,劳动场面,婚恋场面,朗诵场面,让一个个文字“活”起来,让学生的思想“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 第十节,王云辉老师的《关雎》,王老师,基本功深,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做的很到位。根据学习目标,将每一章都剖析的很透彻,循序渐进,让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全诗,把握诗歌主旨,做到了有舍弃,有突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