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1, 51, 51);"> 2014年,我第一次回到魂牵梦绕的山西沁县</b><b>漳源镇村的老家。</b></p> <p class="ql-block"><b> 9月底参加完长江支队沁县干部纪念园揭碑仪式,我们便搭乘朋友霍兄的车,踏上了那既陌生又牵挂的回乡之程。</b></p> <b> 大概半小时,我们到了漳源镇村,这里也是镇政府的所在地,闻讯而来的村支书热情地将我们接送到我堂哥家。</b> <p class="ql-block"><b> 父亲1984年初病逝,多年来我只知道老家的大概地址。在决定回山西前,我通过电信部门咨询并将电话打到漳源镇政府,刚好那天漳源镇村支部书记在镇政府办事,得知我来意后,村支书十分乐意地帮助我联系到堂哥赵会天。</b></p> <p class="ql-block"><b> 我出生在南方,自以为小时候能听懂爸爸那带有浓厚山西口音的普通话,应该也可以听懂堂哥的说话,可在电话中,堂哥说的我只有依稀听得,而我说的,堂哥也只是听得模糊。村支书主动担任起我与堂哥之间的翻译,便有了村支书来接送我的佳话,十分感谢。</b></p> <div><b><br></b></div><b> 如今新农舍红砖红瓦,屋内家电齐全,当会天哥忙着接待大家时,我提出想先去祭拜祖坟,再去看看爷爷奶奶和爸爸当年生活的老屋以及拜访老家的亲人。</b><div><b><br></b></div> <p class="ql-block"><b> 会天哥联系堂哥们同去祭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到处飘逸着农家乡土特有的气息</b></p><p class="ql-block"><br></p> <b> 我们绕过玉米地,穿过杨树林,在堂哥牵扶下跨过田间小涧,沿着乡村土路前行。</b><div><b><br></b></div> <p class="ql-block"><b> 祭拜后,我将兄弟姐妹拟完成妈妈(2011年病逝)的心愿告知堂哥。</b></p> <p class="ql-block"><b>爷爷:赵润年 奶奶:阎三梅</b></p> <b> 第二年(2015年),我哥、二姐和大妹代表兄弟姐妹也回到老家,与堂哥们共同修建了爷爷奶奶的墓碑,完成了妈妈的嘱托。</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堂哥们告诉我很多老家的往事</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山下公路边</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我们一行在村庄道路高坡的一座黄土院墙老宅处停了下来,这里就是爷爷奶奶和爸爸生活的故居。我望着老宅院,思绪万千。</b></p> <b> </b>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座正面窑洞为主屋,沿四周而建土屋的院落,岁月使院内的土墙风化老旧,但我却感到厚实、清新。如今窑洞正面由带窗的门面修饰,使人咋一看像是一座小土屋,但再看门墙上方土坡的几棵树枝繁叶茂,着实让人感到窑洞的存在。院落里停着板车,窑洞窗外堆放着南瓜,还有大大的电视无线锅等等,多元并存新旧交融。</b></p> <p class="ql-block"><b> 堂哥告诉我老宅院进门左边土屋就是爸爸当年的卧房,由于父亲南下福建几十年,这里暂成了老家人的储藏屋。</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间靠外墙不大的小屋,父亲儿少时在这成长、二十一岁时从这里投身革命。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堂哥领我出了小屋,进入院落正面的窑洞,这是爷爷奶奶的卧室。屋里砖砌的土炕土灶,年代已无法考证,墙上挂着许多照片使人倍感亲切。室内最显目的要数炕边墙上贴着大幅习主席和彭丽媛的彩画,使我感到质朴的老家人对新时代最美好的追求。</b></p> <b> 堂哥指着窑洞墙角柜子深情的对我说:柜子后还有一个小洞,当年父亲参加抗日工作被日军追捕、汉奸盯梢,有时遇到紧急情况来不及撤离,家人便将父亲藏在柜子后面的小洞里躲过敌人的搜捕。望着墙角的柜子,听着堂哥的讲诉,父亲慈祥的音容笑貌又浮现眼前,我无限感激家乡的亲人面对敌人的刺刀,用生命掩护从事抗日工作的父亲,使他得以脱险,迈出故乡的窑洞,走向更大的抗日战场,走向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道路。</b><div><b><br></b></div> <b> </b> <p class="ql-block"><b> 父亲原姓赵名木亨,于1916年1月出生,是家中最小的男孩。 1936年红军过黄河东征在山西播下了抗日的革命火种,193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父亲就在那时参加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投身革命。</b></p> <p class="ql-block"><b> 在党的领导下,父亲英勇抗敌,深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敌人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曾布告赏银买他的人头。为了迷惑敌人,确保父亲更好地开展工作,组织上批准父亲改名为雷宏。如今,我们家兄弟姐妹六人都随父亲参加革命后改的“雷”姓。</b></p> <p class="ql-block"><b> 1949年,父亲积极带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听党指挥,离开哺育他成长为革命者的三晋大地,南下入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离开父亲故居前,我与家乡亲人在当年父亲生活过的窑洞前合影留影,让故乡永存心中。</b></p><p class="ql-block"><b></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49年父亲南下入闽先在建瓯工作</b></h3> <p class="ql-block"><b> 父亲常年工作在外,很少回家,南下入闽后便将向爷爷奶奶报平安的话写在照片背面寄回漳源镇村老家,以表思乡之情。</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父亲:雷 宏 母亲:刘章贞</b></p> <p class="ql-block"><b> 父亲始终没有忘记家乡,我们兄弟姐妹多,父母靠工资也不是很宽裕,但父母还是尽力资助老家亲人。我母亲是福州人,从事医务工作,对父亲资助、接待家乡父老从无怨言,尽心尽力。父亲病逝后,当听说在沁县二郎山建“南下福建沁县籍儿女名录”石碑(1997年),母亲主动积极捐款壹仟元。父母一身的言传身教给我们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各自在医疗、教育等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6年全家合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陆续走访几位堂哥的新屋</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堂哥翻出爸爸寄回老家的老照片</b></h3>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热情的村支书还带着我们快速游览漳源镇海河源头以及玉华山脚下的景点,我深深感受到家乡的秀美。</b></p> <p class="ql-block"><b> 在即将离开漳源镇村时,三伯的孙媳妇在她红砖新屋里为我们设了丰盛的家乡午宴。老家堂哥们的后代都很勤劳,有的从事教育,有的在家务农,还有的外出工作,其中三伯大孙子还去了国外务工,大家都在努力,期望生活更好。</b></p> <p class="ql-block"><b> 由于我们的假期所限,第一次回漳源镇村老家是在匆匆忙忙、用心快乐的六小时中度过。接下来我们还要去走访安泽县和川镇,1948年父亲调往山西安泽县任县长,那是父亲离开山西南下前的最后工作地,也算是父亲在山西的第二故乡。</b></p> <p class="ql-block"><b> 告别了家乡亲人,我们乘上村支书儿子小郭专程来送我们赶往县城车站的汽车。车行驶在两旁茂盛玉米地的公路上,我回望着家乡起伏的美丽山川和在田野里耕作的乡亲,想着父辈当年舍生忘死抗日救国、走出故乡去建立新中国的奋斗历程,正是为了父老乡亲能过上今天幸福安康的生活,我深深祝愿故乡更加美好!</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文字:雷晋萍 杨卫国</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杨卫国</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备注:由于老家亲人建了新房搬离土窑洞,无人居住以及年久失修,土窑洞现已彻底塌损,但在我心中她却一直矗立着,留存着我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父辈的挚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