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到山上去干活,顺便背回一背柴禾来,拍照上传空间,引起了众多朋友的围观。不少朋友都对背柴的柴架子颇感兴趣,于是萌生介绍一下柴架子的念头。</p><p class="ql-block">邢西百里路罗川,随便走进哪个村子,无论走到谁家,找个柴架子,那是举手之劳。</p> <p class="ql-block">柴架子相伴着每个农家,几乎是农家人生产与生活不可离的“伙伴”。那时候家家备有的柴架子赛过当下人人手中的一部手机。</p><p class="ql-block">柴架子顾名思义就是背柴禾的架子。那时候的家家户户一般都是七八口人,甚至十大几口,每家每户都是一口大锅连着一盘大炕,每顿都得满满一大锅饭汤。天天如此,年年如是,因而烧柴禾也是每户的头等大事啦!于是,家中每一成员一有闲空儿,都会背上柴架子上山去割柴。</p> <p class="ql-block">柴架子是个什么样子呢?城里人讥笑山里人:看,"老山筋”们个个都背着个“小梯子儿”!不错,柴架子就是一个小梯形的,一般上宽半尺,下阔九寸,架子高即三尺。两根竖架框连着四道横牚,自上而下,第一道横牚距上端四寸,第二道横牚距第一及第三道横牚各是两寸。第四道横牚距下端半尺,特别要两端都要穿透架框,各长出一寸来,这叫“架肘子”,主要是方便挂架襻子的。第三道与第四道横牚之间竖插着两根间距一寸的木板子,木板子长约一尺四,宽约寸半,又距两边的架框子各是两寸。在第三道横牚上挨架框处各缝上一道用羊毛绳编织的架襻子,左边那根架襻子下端用细绳儿固定在第四道横牚的左边架框与木板子之间的空档里,右边这根架襻子下端也用细绳儿拴一道活扣儿,不再固定到第四道横牚上,只是在背负重物时,将下端活扣儿挂在右边架框外长出一寸的架肘上,这样方便解脱架襻子。在第三道横牚的下端的两根架框上,每间隔两寸,刻上一道细壕壕儿,共刻三道。这是固定拴架拘子的细绳儿的。“架拘子“如一个反转的“人”字形,或者就像“入”字形,两头也各刻上一道细壕壕儿,各拴上一根细麻绳儿,麻绳儿的另一端就固定在架框上刻好的细壕儿里。在第二道横牚上拴一条拇指般粗细长约一丈的麻绳,这根麻绳就叫“脑绳”。平时不用时,就将脑绳与架拘子拴在一起,绕在架框的上顶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柴架子还有另外一种样式,叫“背石头架子",多用于背石头的。其实,这也是柴架子的改造升级版。也就是在柴架子的反面架框上中心点儿靠上一寸各固定上一道长约一尺左右的横牚。这两根横牚之间又加固两道六寸长的横牚,一根固定在顶端,与另一根相距三寸半。为了使负重更坚固一些,再用两根稍有弧度长约一尺的顶牚顶在横牚与架框上,一头固定在横牚顶端靠内两寸半处,另一头顶在架框上第四道横牚靠上一寸处。这种样式的架子用起来方便,将所负的重物放上去背起来就可以走人,还省去了脑绳与架拘子。因而现在使用这种样式的架子多一些。</p> <p class="ql-block">这柴架子与山里人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春天往地里背土背粪,夏收往场上背麦捆,秋收往回背玉茭、谷子、红山药等,山果采摘时又背回核桃、栗子、柿子,冬闲时更是背回一背背柴禾来。一年四季,山里人几乎天天不离柴架子!</p><p class="ql-block">从十来岁开始,山里人就开始背柴架子了!那时候,我们这些半大小子一到星期天或放秋假,就三五成群,吆五喝六,叽叽喳喳,背上架子,手持镰刀上山割柴去。到了山坡上,自行散开,一人一片。“嚓嚓嚓”的镰刀声伴着走调的样板戏曲声响彻了整个山谷。</p><p class="ql-block">割下了一铺一铺的荆柴,再用三四根光滑的细荆条拧成一根腰绳子,把割好的荆柴捆成一人抱不住的柴捆子。把柴捆子一个一个滚下山坡来,就把柴刹到柴架上。</p> <p class="ql-block">刹架子也得讲究技巧的。把柴架子平放地上,把架拘子上的细麻绳固定在架框的细壕壕儿里,根据柴捆的大小,来调节细麻绳儿固定在哪道儿细壕儿内。架拘子的两端缠着多圈麻绳,也得根据柴捆来调整麻绳的长短,特别要注意架拘子两端的麻绳要一样长短。放柴捆时一是把根部朝向左边,把柴捆放在柴架上掂出柴捆的重心处对放到架子的正中间,再把脑绳穿过架拘子,往刹架子人的怀里方向拽。边拽边用双脚或双膝使劲蹬着柴捆,越紧越好,直到脑绳拽不动为止。右手拽紧脑绳不松手,左手在架拘处摁紧绳子不松劲儿,再右手松开,把脑绳反转成一个活扣,套入架拘子的顶头里,最后将脑绳再紧一把即可。把刹好第一捆柴的柴架子从地上扶起来,找一个平整的地方靠好,再把脑绳甩在柴捆后边。把第二捆柴摞在第一捆上,掂出重心,尽量与第一捆根部对齐。撂好了柴捆,把脑绳从后边绕回来,穿过柴架子的第二道横牚,用力拽紧,在这道横牚上绕一圈,再从上方的脑绳里斜穿过,把绳头固定好,这刹架子就算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伙伴们都刹好了架子,先把体力壮的伙伴柴架子抬到一个隔台上靠好,他再帮其他伙伴们把背柴捆的架子一一扶起来,最后他背起自己放在隔台儿上的架子就轻松自如了。</p><p class="ql-block">伙伴们背着柴捆,手拄一根细棍儿,自行排成一溜儿,谁离谁不远也不近,以防互相碰撞,发生不必要的麻烦。特别是手拄的这根棍子至关重要!它与两腿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是聪明的老辈人传下来的技巧,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根棍子犹如孙行者手中的金箍棒,不仅如此防滑倒,即使滑倒了,还可以依仗这根棍子再拼力地站起来。特别是在别的小伙伴滑倒起不来时,就可以随时随地把架子放下来,再用这根棍子把柴架子抵住,马上脱身去救助小伙伴。行走在山里的羊肠小道上,几乎要侧着身子穿行,时时提防着两边的树枝与荆棘的阻拌,稍不留心就会绊一个跟头或被树枝卡住。因而柴捆的根部朝左边,显得非常重要了。遇到一段陡坡儿处,连下几级台阶儿,这样就得面向台阶儿,一步步倒退着走下来。走一阵子,已是汗流浃背了,就要找一个隔台儿坐下来落落汗。稍歇之后就得动身,要不后边的伙伴没地方歇脚了。只有到了沟底一处较大的开阔地,大家才可以同时歇下来,互相谈论着与柴相关的话题。歇过之后,继续上路。一直到了村边,才各自散去。就这样,一个假期,柴垛子就会高高地摞起。</p> <p class="ql-block">“背石头架子"又是山民们在生产与生活中聪明才智的显现。常言说:靠山吃山。这话真是说到家了!山里人的住房也离不开大山的材源,石头垒墙,石板苫顶,这采自大山;大梁架顶,檩条橫担,再架上木椽与苫板子,这也取自大山;抹内墙的泥土,垫屋地的黄土,这更来之大山。这些材料都得靠双肩一块块、一根根、一篓篓地背回家,因而“背石头架子“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一个小子三间石头房子,这是父辈的责任!要盖房子了,一家起房,全村帮忙。石匠垒墙,站在脚手架上叮叮当当,左瞄右照。年轻人背起石块,爬上梯子,上到脚手架上,把一块块石头放到指定的地方。背石头要全仗劳力的,一块石头少则七八十斤,多则上百斤,背一天石头会让人身困体乏。特别是橫放在门口、窗口上的长石条更得有二百多斤,好劳力的人仍可以一人背起,顺梯子背到脚手架上,几人合力抬到门口上或窗口上。主人自会送给背石条的年轻人一盒一毛多钱的香烟,作为重赏。主人乐盈盈,年轻人更是喜不自禁,更对架子有说不出的感激!是这“背石头的架子"让他得到了奖赏,更让他长了脸面!</p><p class="ql-block">在那盖新房的日子里,一家人就没个闲!常记得父亲与叔伯们,鸡叫头遍就动身上山去背苫顶用的木材。这要得到离村六七里的树林坡上,背一根二百多斤重的檩条,在黎明之前就赶了回来,因还要赶上生产队里出工的。女人与孩子们也不落后,鸡叫三遍就动身到西沟一个叫黄土垴的地方去背黄土,大概全村都要来这里取土,因为就这个地方黄土深厚。这些盖新房的用料源源不断地运回来,哪一个能离得了这背石头架子啊!</p> <p class="ql-block">记得九十年代上演的一部影片叫《笨人王老大》,其中的主人翁就是背着一背柴禾在下山时不当心柴捆被路边的树枝挂住,几次挣脱不开,再次猛用力,人与柴一起滚下了山崖,人却永远离去了!笨人王老大的死震撼着每一位观众惋惜的心!在我们山里,也有如王老大那样上山砍柴丢失性命的,给家人留下永难愈合的疼痛!但柴架子又是那时候救人性命的工具!七十年代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村村在河滩上修大地。那年春天刚开春,队里人都在一个叫“东台"的地方取土。由于土层消冻,一大土块轰然倒下,把几个社员砸压在土里。其他的社员们奋力抢救,把这几个人挖了出来,好在只有一人受重伤,其他人安然无恙。受重伤的社员要急急送往公社卫生院,可哪里找担架来抬呢?一年轻人急中生智,背起架子让伤者坐到架子上,急急奔往卫生院。一路上,几个年轻人轮流替换,马不停蹄,一鼓作气赶到八里外的卫生院!医生说来得太及时了,再晚来几分钟,人就难保了!这是邻居冯大爷亲身所历,常常提及此事,就满含热泪,说不完对那些年轻人及架子救命的感激!</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山里人也早鸟枪换炮了,大多人家都有了三马车或面包车了,柴架子只是偶尔用一!用了。但柴架子给山里人立下的汗马功老,永远留在了山里人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