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最佳读写结合点,笔写生活中的春天

小小鱼

<p class="ql-block">  在“双减”视域下我们语文人如何增效课堂,突破“读写”的乏味的盐碱地,我们缺少了系统的单元整体视野,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读写结合,每学完一篇课文后,一般都要设计一个写话练笔,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的环节,似乎不这样做,就算不上是一堂好的阅读课。纵观这些写话练笔,随意性大,教师自由发挥多。这样,既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对提高写作水平也无益处。如何找最佳读写结合点,这个非常关键。</p> <p class="ql-block"> 《找春天》是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文本,安排此处是因为春季开学与孩子生活环境相契合。课文是一篇散文诗,以第一人称和儿童身份讲述了到田野寻找春天的发现,朗读着课文,就会感受到孩子们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就能体会到孩子们发现春天的欣喜,从而感受到春景的美好。课文充满童趣,语言优美,文学色彩浓烈,特别适合二年级学生学习感情朗读训练后激发孩子创作欲望。但今年的春天气温反复多变,当时江南芜湖还几乎看不到明显的春季特征,于是我设计了二次感知:读文仿写是一次初识拟人写法找春天;校园生活寻找丰满孩子对春天感知用笔来表达自己喜爱。   </p> <p class="ql-block">⽤激情打动孩⼦,带着孩⼦⾛进春天。</p><p class="ql-block">  整堂课上下来,我努⼒⽤⾃⼰的语⾔和激情带领学⽣进⼊“春天”,让学⽣能够有⾛⼊春天的感觉。我利⽤板书的简笔画,精美的课件,优雅的⾳乐,将学⽣引⼊其中,使学⽣了解春天的典型景物,掌握组织画⾯的简单⽅法,同时引导学⽣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热爱⽣活的⾼尚情操。</p><p class="ql-block">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本着创设宽松、互动的课堂氛围,突出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们的能动作⽤,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励他们参与美</p><p class="ql-block">术实践活动,努⼒使学⽣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到知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利⽤“举⼀反三”的教学思路,引导学⽣读中感悟、读写结合,不断的锻炼学⽣的朗读能⼒和写作能⼒。</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学⽣的思维、想象⼒得到进⼀步的发展,尽快将课⽂内容的理解转化为⾃⼰的个性化语⾔,我在备课时就考虑采取 “举三反⼀”法进⾏教学,就是让学⽣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抓住⼀个⽂字训练点,对学⽣进⾏语⾔⽂字的训练。课堂上,学⽣通过仿探出⼩脑袋,好像在寻找春的⽓息。</p> <p class="ql-block">  学就应该举三为主,举⼀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的进⾏,学⽣也就受益了,学生的语感就会提⾼,学⽣的咬⽂嚼字的能⼒也就挺⾼了。这样为到三年级时的写话教学做准备,到那时孩子们就是可以先模仿名家佳作,或改变句型,或改动⽂字,慢慢地,学⽣⽤到多了,就会学以致⽤,形成⾃⼰的语⾔⽂字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新课标指出“倡导对⽂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的感悟体验。”我让学⽣潜⼼会⽂,充分与⽂本对话后,谈谈对春天的感受。其实也是想让学⽣把⽂本的语⾔转化成⾃⼰个性化的语⾔。学⽣有了⽂本的凭借,谈感受⾃然是⽔到渠成。</p> <p class="ql-block">训练点一(比喻句):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春天像_______。</p><p class="ql-block">例:春天像个健壮的小伙子,朝气蓬勃,乐观开朗。</p><p class="ql-block">训练点二(比喻和拟人兼有,体会“探出”,“吐出”的妙处,体会整齐的韵律):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例:大雁从南方回来,那是春天的信使吧?</p><p class="ql-block">训练点三(感知春天):让孩子自己观察春天的景色,写几句话。例:春天来了!你看,融化的冰水把小溪弄醒了。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美文片段:春天来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校园里,到处都是春光明媚的景象。柳树抽出了细细的柳丝,上面点缀着淡黄色的嫩叶;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又嫩又绿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探出了小脑袋;小朋友们都脱掉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既轻便又鲜艳的春装;小鸟们从家里飞了出来,唱着动听的歌,告诉我们:春天来了!</p> <p class="ql-block">  当然学⽣在课堂上的灵性飞扬,还有赖于教师所营造的⼀种⾃由宽松的氛围。学⽣⼼与⼼的接纳,情与情的接触。学⽣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课⽂改写,不但加深对课⽂的理解,还充分利⽤⽂本来拓宽了学⽣写话的空间。由此可见,教材不应是码头,⽽应是航船,码头是孩⼦梦想起航和靠岸的地⽅,只有驾驶着梦想的航船才能在成长的海洋⾥驰骋,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的舵手。</p> <p class="ql-block">  读写结合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从教材文本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习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夯实“读写结合”教学环节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说对于一篇课文我们要走进去,再走出来。不仅要知道文章表达了什么,还要知道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可是究竟怎样走出来,怎样让学生知道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没有抓手,缺少具体的操作策略。鉴于此,我们要充分发掘教材资源,让读写结合教学具体化,系列化的灵动。希望能够探索出一套一到六年级读写结合教学经验,一以贯之,循序渐进,成系列的体现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过程。同时能够体现什么样的教材内容要让学生学些什么,教师可以怎样引导学生学,学到什么程度,进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p><p class="ql-block"> 就这年段教学,我试着以《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为依据,确定每一学段,每一册,每一单元乃至每一课的读写训练点。参考的信息整理筛选如下:</p><p class="ql-block"> 第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质要求我们在进行读写教学时,既要关注技法,又要关注精神,这样二者才有统一性的结合。因为技法和精神又是包含过于丰富的概念,所以课标又很细致的给我们规定了不同阶段学习的深度和广度。</p><p class="ql-block"> 第二,具体到小学三个学段,课标里有这样的要求:首先从整体上要求孩子们既要具有爱祖国,重集体,讲团结,求事实的人文精神,又要掌握说汉语,用汉字,文从字顺,口齿清晰的工具性要求。其次是三个学段的不同要求:</p><p class="ql-block"> 第一学段,读的方面要求在培养习惯的基础上让孩子们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是读什么的问题。另外,要求孩子们在诵读诗歌古诗等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是怎么读的问题。写的方面要求孩子们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另外要学会使用学过的词语,这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当春天真正来到校园生活中,我和孩子们再次回读《找春天》,举三归一,到生活中观察自己生活中的春天,出发孩子的灵感的二次生成。</p> <p class="ql-block">  我和孩子们交流:写作为的是用文字来保存和传递各种思想和智慧。没有这些文字的记录,我们也许就读不到那些优美的诗篇,读不到那些奇闻异事、历史情节,读不到那些智慧知识、闪光的思想。文字会照亮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精神的寄托,没有它们,我们依然会在黑暗的森林里继续摸索。</p>

春天

读写

教学

训练

孩子

课文

我们

学生

结合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