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塘栖

紫荆花

<p class="ql-block">喜欢古镇,在那里可以体味不同时空的物貌人情,更喜欢雨中的古镇,烟雨朦胧,古韵十足,宛若水墨画卷。</p> <p class="ql-block">2月22日,趁着雨天,我走进了号称“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塘栖古镇。</p> <p class="ql-block">雨后的塘栖,像一位刚出浴的姑娘,清新中透着妩媚;像一幅刚完成的水墨画,明艳里染着墨色。</p> <p class="ql-block">塘栖古镇位于杭州市北部,古镇应运河而兴,历朝历代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著名文学大师丰子恺先生曾对塘栖作出如此评价:“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进入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塘栖最有名的广济桥。广济桥南北向架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2014年6月,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而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踏上500多年的石桥,仿佛穿越明朝,古朴的石板厚实沉重,纹理清晰可见。伫立桥上倚栏远望,运河流水千古依然,古镇全貌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的诞生,要感谢宁波义士陈守清,据记载,陈守清花费九年时间,历经千辛万苦,进京募得巨款,于1498年建成这座七拱长桥。塘栖人为纪念陈守清,在广济桥边铸造了他的铜像以供后人瞻仰,并在桥墩两边铸造了八尊石狮以保护这一珍贵的古迹。</p> <p class="ql-block">郭璞古井,位于广济桥南岸,相传东晋文学家郭璞,曾在大旱时路过塘栖,他利用所学阴阳风水之理探勘方位,打通水井,井水甘醇,百姓感恩不已。更奇的是,此井离运河仅11米,而水位却一直高于运河水面2米,真是“井水不犯河水”。</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古镇老街,这里有许多明清的深宅大院至今保存完好。位于大运河北岸的水北街,自唐宋时期就有人居住,古街一侧为店铺,一侧为运河,聚集了众多塘栖老字号,以其独特的水上街市风貌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姚宅”,一座300多年历史的明清老宅,昔日塘栖首富“姚皇帝”的祖宅。这座明清宅邸见证了姚家从清代到民国的一段传奇往事。如今,旧时富庶繁华的塘栖不再,摇身一变成了民宿,幸而老宅本身就是记忆……</p> <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竟三次到访塘栖并留下了珍贵的石碑墨宝,彰显了塘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乾隆南巡时题写,系浙江省境内最大的石碑之一。据记载:当时苏、皖两省积欠皇粮数额巨大,而浙省未予拖欠。为表彰浙省,乾隆下令免除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并将“圣谕”刻于石碑,晓谕官民。</p> <p class="ql-block">河岸边的这座御碑码头也是专为乾隆而建。</p> <p class="ql-block">廊檐是塘栖的特色,在水南街,深深的长廊连着塘栖的根,牵着古镇的魂。清代诗人王拭描写当时塘栖廊檐的诗:</p><p class="ql-block">“摩肩杂沓互追踪,曲直长廊路路通。</p><p class="ql-block">绝好出门无碍雨,不须笠屐学坡翁。”</p> <p class="ql-block">过去江南集市有“无徽不成市”之称,塘栖也不例外。徽州商人曾在塘栖盛极一时,塘栖镇上不少建筑也带上了徽派建筑的特色。粉墙黛瓦今犹在,只是朱颜改。</p> <p class="ql-block">在古镇,总有一些舌尖上的美味让人迷恋。广济桥下的美食一条街汇聚着各种塘栖特色美食,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谚:“法根糕饼汇昌粽,粢毛肉圆香又糯。细沙羊尾香烘烘,塘栖板鸭鼎正宗。”</p> <p class="ql-block">我带了些法根糕点而归,味道确实香甜。</p> <p class="ql-block">塘栖古镇过大年的余味。</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原来灰蒙蒙的天空一片蓝,蓝调时刻的古镇,美到令人窒息。</p> <p class="ql-block">塘栖古镇,是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在这里,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历史,岁月的脚步轻轻,历史的印迹重重。我握着手机踩在湿漉漉的石板上,探索塘栖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图/文:紫荆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