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很多人知道解放前前门这一带有八大胡同。可是很多人弄不清究竟八大胡同指的是那几个胡同。有些人,错误地以为前门南面儿一大片儿全是妓院,这是错误的偏见。</p><p class="ql-block"> 清朝前期由于内城被划为皇城,平民百姓不得入内,大量汉人被迫迁居南城,即宣武区和崇文区。当时宣武区住的汉人大部分是富商,崇文区以小手工艺者和小作坊为主。人口多了,经济也就繁荣起来,大栅栏逐渐成为了商户聚集之地,商品主要以日用品为主。当时的日用品很多都是官民同用,慢慢形成了规模,如内联升最初就是给官员提供朝靴,久而久之成为了品牌。大众化就是大栅栏的特点,到今天都是如此。随着八国联军入侵,大栅栏被付之一炬。民国开始,随着内城发展,东单、东安市场开始繁荣,但仍无法取代大栅栏在日用品的领导地位。很多行业的龙头都在这儿,价格、标注都是由这制定。</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唯独八大胡同闻名中外,尤其是在清朝的时候,更是有很多官员常来此地。</p><p class="ql-block"> 其实,老北京人所说的“八大胡同”,并不专指这八条街巷,而是泛指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因为在这八条街巷之外的胡同里,还分布着近百家大小妓院。只不过当年,这八条胡同的妓院多是一等二等,妓女的“档次”也比较高,所以才如此知名。</p><p class="ql-block"> “八大胡同”是老北京遗留下的一个地理名词,泛指今前门外大栅栏铁树斜街以南,南新华街以东,珠市口西大街以北,煤市街以西的许多胡同。八大胡同又名“八埠”,一般指:石头胡同、陕西巷、王广福斜街、韩家潭、胭脂胡同、百顺胡同、皮条营、纱帽胡同。</p><p class="ql-block"> 八大胡同 应是在清乾隆奠基,中后期兴起,清末与民国期间终成“大名”。</p><p class="ql-block"> 八大胡同“风月场”雏形的形成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乾隆时期徽班进京下榻于八大胡同中的韩家潭、百顺胡同一带,此后四喜、春台等戏班相继来京,分别下榻于八大胡同之百顺胡同、陕西巷和李铁拐斜街。所以老北京有句俗语:“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p><p class="ql-block"> 可见八大胡同与戏剧特别是京剧的形成发展的历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清代禁止娼妓,而士大夫阶层自明代就好狎优,蓄养家班。而所以来京的徽班弟子又是男孩子,他们中漂亮的一般就是男旦,住所兼教戏所在,每个师傅的寓所都起堂号,如梅兰芳出自朱霭云的云和堂,梅巧玲经营景和堂,程长庚寓处四箴堂,谭鑫培堂号英秀堂都在八大胡同。嘉庆时期的相公重色不重艺,后来同光以后,以三鼎甲为代表的大师在艺术上精进成功以后,逐渐童伶相公也以色艺俱佳为尚了。可以说清代的八大胡同兴盛完全是因为男伎相公而起的。民国开始,妓女解禁,相公凋零,八大胡同原来的堂子才成了妓院的天下。</p><p class="ql-block"> 八大胡同最早是男妓,男妓,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娼妓,古时叫“兔子”、“小唱”,即“小娼”。也有称之为“小手”的。后称为“像姑”,即像姑娘的意思。后谐音为相公,自称“堂名中人”。寓处称“相公堂子”或“下处”。八大胡同之男妓,据史书记载,自嘉道时已兴盛了。到了民国,才改为女妓。</p> <p class="ql-block"> 我昨天考察参观完六必居,沿粮食店街往南走,前边儿不远处,有一条胡同,叫大齐家胡同。这是大棚栏这条一商业街南第一条胡同,胡同不宽,长度也就259米,从胡同两边儿的房屋,可以看出,这胡同里以前是有钱人家居住。我今天,不转八大胡同,专门儿看看八大胡同北边儿这些有钱人住的胡同,寻找那些曾经繁华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您看!这可是北京最核心的地带,这儿离天安门广场也就一公里。</p> <p class="ql-block"> 我出了大齐家胡同西口儿,马路就是煤市街。大齐家胡同正对面儿,有一座灰楼,现在是街道办事处机关,原来是一座宾馆。八十年代,北京市军人转业安置办公室,就在这座楼,我曾去这里办过事儿。</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栅栏商业街西口。</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栅栏西街,也叫观音寺街。</p> <p class="ql-block"> 这条街,以前也和大栅栏一样,十分繁华。解放后,这条街买卖不多,以住戶为主。改革开放以后,这条街散发了活力,开了很多买卖,有饭馆、旅馆、咖啡屋、书店、旅游用品店等。</p> <p class="ql-block"> 您看这些楼,都是历史上留下来的,您说,要是解放前有这么一座楼,也是个多有钱的主儿。</p> <p class="ql-block"> 这楼也近百年。</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观音寺,正在维修。以此为分岔儿。南边铁树斜街,北边儿樱桃斜街。</p> <p class="ql-block"> 铁树斜街距今已有近 900 年的前史。不要以为铁树斜街与铁树有关!铁树斜街根本就没种过铁树!本来这条街在明朝时只称斜街,从未种过什么铁树。而铁树街上最有名的就是于1914年创办的北京以致中国第一家女澡堂子“润身女浴所”。</p> <p class="ql-block"> 观音寺北边儿叫樱桃斜街。樱桃斜街东北起自大栅栏西街,西南到达堂子街口,长557米,宽约10米,弯曲有如一张大弓。明朝这里有羊毡作坊,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记为"杨毡胡同"。"杨"可能是"羊"的谐音,也可能是这个作坊的掌柜姓杨。清朝乾隆年间杨毡胡同改称"樱桃斜街",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您看胡同中的胡同,这小胡同叫抬头巷,也就一米宽,这里有院儿,我就纳闷儿,这些住户是怎么把家具搬进这胡同里面儿的?</p><p class="ql-block"> 明朝时,它由一座庙——抬头庵而得名。据传,巷内15号院是抬头庵的旧址,今已无存。有传说,北京南北为中轴线,也就是龙脉。这就好似南北扒着的一条大龙,过了前门,这儿是龙抬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西单饭店,以前是贵州会馆。 会馆是明清时期供会考士子居住、议事、集会或祭祀的场所。当时北京有各类会馆500多所,在宣武区的占70%。</p><p class="ql-block">作为都城和全国商业中心,除各地各行业商人在京设馆外,各地大量士子来京参加“会试”, 以使会馆大量兴起,成为北京城市风貌的一部分,也成为京师文化的一个内</p><p class="ql-block"> 由于清时规定内城只住旗人,因此会馆几乎都在外城。大栅栏范围内就有27处。王世贞、梁诗正、纪晓岚等众多文化名人也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 贵州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民国后期这里改为“西单饭店”,建筑较为规整规范,其原貌及格局保持民国商业建筑风格,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较高。贵州会馆最早建于乾隆年间,纪晓岚常来饮酒作诗。后改为西单饭店。是袁世凯软禁蔡鄂的地方,是蔡锷与小凤仙相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三年(1924年),姚华在北京樱桃斜街贵州会馆举办画会时,数百人前往捧场,正在京城访问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欣然参加并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p><p class="ql-block"> 注:姚华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著名诗人、画家、社会活动家。</p> <p class="ql-block">胡同里的饭馆儿。</p> <p class="ql-block"> 胡同里讲究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这可不是一般幼儿园,这是金融系统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 又一个超窄胡同,小安澜胡同。东起桐梓胡同,西至小安澜营三条。由安南营谐音而来。大安澜营胡同在明朝时称安南营,安南即现在的越南。这里的胡同当时是安南人的聚居区,故称,至清光绪年间未变。宣统时改称大安澜营。</p> <p class="ql-block"> 铁树斜街西南口。</p> <p class="ql-block"> 我沿着樱桃斜街走到头儿,斜着就走到了南新华大街。过去,这条街很窄,现在俢的宽阔、笔直、通畅。从这条大道往南是虎坊桥,再往南一直是陶然亭公园。从这条道往北就是前三门大街,再往北一直就是长安大街,再往北就是中南海的府佑街。</p><p class="ql-block"> 和平门在皇城历史上,没有这个门,是一九二七年新开的城门。明清时期,北京有二十座城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里九外七皇城四”。民国年间,又陆续增辟了和平门、建国门和复兴门。严格说来,“民国三门”不算城门,因为没有城台、城楼,更没有瓮城,只是在城墙上打开了一个通道,算是豁口。</p><p class="ql-block"> 1958年5月,为改善北京交通,和平门的门洞拆除,形成宽70米的城墙豁口,豁口中间铺18米宽的沥青路面。1960年代修建地下铁道时,和平门东西城墙被拆除,但“和平门”之称,却以地名的形式保留下来,从此再无更改。</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过春节,初一到十五有厂甸庙会。我父亲带着我们来赶过庙会,还在这儿买了特别长的甘庶,一边儿走,一边吃,很过瘾。</p><p class="ql-block"> 厂甸庙会是北京历史上八大庙会之一,也是这八大庙会中规模最大,庙会由和平门路口儿,一直到虎坊桥,这条街水泄不通。这个庙会影响范围最广最负盛名的一个。厂甸庙会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并称为中国四大庙会。即使是最萧条时的厂甸庙会,一天的客流量就能够达到当时京城常驻人口的五分之一,老北京没有逛过厂甸庙会的几乎是没有的。</p> <p class="ql-block"> 我沿着南新华街往北走,不远处,就是东西琉璃厂街。琉璃厂街离前门很近,它起源于清代,是当年来京赶考科举的人集中暂住的地方,所以周边应运开设了很多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 整个琉璃厂大街被从中间贯穿的南新华街分为琉璃厂东街和琉璃厂西街。琉璃厂现在的店铺,不只是销售古籍图书、笔墨纸砚,还有字画清洗、装裱配框等其他地方少有的专业字画服务。</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琉璃厂地处市中心,但在明朝初期它地处城外,据说当时这一带是紧邻茂密森林的地方。因为要建造窑厂,可提供充足的燃料是必须满足的选址条件。使用的黏土(陶土)产自北京的西山沿着河水,运输到这一带,要不然,怎么能有天桥呢?恳定有一条河流,岁月流失,如今这条河没有一点儿踪影。</p><p class="ql-block"> 沿东、西琉璃厂街,有几百家店铺,这些店铺主要经营宣纸、笔、墨、字、画。</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东琉璃厂街第一家大字号巜海王村》。</p><p class="ql-block"> 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现在的门头沟区的 琉璃渠村 ,但“ 琉璃 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这里是中国书店。在海王村中国书店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海王村门口儿,有一棵大槐树,这棵树很老,估计有几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汲古阁</p> <p class="ql-block"> 天宫阁</p> <p class="ql-block"> 墨绿阁</p> <p class="ql-block"> 文盛斋</p> <p class="ql-block"> 戴月轩</p> <p class="ql-block"> 一得阁,北京“一得阁”以生产墨汁而闻名与耳,距今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p><p class="ql-block"> 清朝同治年间,湖南一个姓谢名松岱的文人进京赶考,名落孙山,深感研墨太费时间,耽误答卷。他当时想,如果能制出一种墨汁直接用于书写,既省时又省力,不就可以“一艺足供天下用”吗?于是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选用油烟,再加上其他辅料,制成了同墨块效果相同墨汁。一经上市,便受到文人墨客的欢迎。同治四年,谢松岱在北京琉璃厂44号开设了第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店铺名称叫“一得阁”,并亲手书写牌匾,悬挂于门前。这便是“一得阁”墨汁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我从东琉璃厂,走到头儿,这东头儿南北胡同叫延寿街。从这一直钻胡同,就是杨梅竹斜街。</p> <p class="ql-block"> 我调过头,沿东琉璃厂走回来,过天桥,逛西琉璃厂。</p> <p class="ql-block"> 荣宝斋,荣宝斋是一家驰名中外的经营文房四宝的老字号店铺,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荣宝斋坐落在北京市和平门外琉璃厂西街,是一座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高大仿古建筑。</p><p class="ql-block"> 自1672年北京荣宝斋前身“松竹斋”南纸店的建立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1894年设立“松竹斋”连号“荣宝斋”,并增设“帖套作”机构,为后来木版水印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荣宝斋在经营活动中注重书画珍品的收藏已形成一个优良的传统,有“民间故宫”之誉。多年来,无论古代珍品还是近现代名家之作,均有广泛收藏,其中包括:元代的吴镇、盛懋;明代“明四家”徐渭、陈道复、陈洪绶、董其昌;清代石涛、朱耷、王铎、“四王”、“扬州八家”;近现代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书画精品。</p><p class="ql-block"> 荣宝斋在多年的经营和收藏中,“以文会友”,与书画家们结下了翰墨情缘,是书画家信赖的朋友,是书画家与收藏家之间的桥梁。被视为“书画家之家”,多有佳话。曾在荣宝斋经营的现代著名书画家有: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陈半丁、潘天寿、傅抱石、于非闇、何香凝、石鲁、赵望云、吴作人、李可染、叶浅予、李苦禅、黄胄、王雪涛、徐燕孙、吴光宇、胡佩衡、吴镜汀、谢稚柳、唐云、朱屺瞻、刘海粟、林散之、陆俨少、黎雄才、晓锦。等以及许多当代的著名书画家。</p> <p class="ql-block"> 我即然来了,我就登上这大雅之堂,欣赏学习荣宝斋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一层是卖笔、墨、书、砚、宣纸。</p> <p class="ql-block"> 二楼正好有南京四位画家画展。</p> <p class="ql-block"> 这幅比较大的画儿,标价八十万。看来,这个人还不太出名儿。</p><p class="ql-block"> 在很多人看来,收藏字画,要比存钱、买房等赢利率要高上许多。</p><p class="ql-block"> 据和平画店创办人、荣宝斋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经理许麟庐之子许化迟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父亲许麟庐的“和平画店”在齐白石的支持下开业,郭沫若、徐悲鸿、傅抱石、张伯驹、李苦禅、启功、黄苗子、黄永玉等都是常客。那时候齐白石不是很富有,直到去世也不富有。很多画家生前都不是很富有的,在1951、1952年,黄宾虹的画一元钱一张。</p><p class="ql-block"> 1957年1月11日,李苦禅“八哥桂花”47元。</p><p class="ql-block"> 1959年1月7日黄胄人物5件共95元,平均每件约19元。</p><p class="ql-block"> 1963年6月7日,陈半丁4件96元。</p><p class="ql-block"> 1963年6月10日,叶浅予一幅画100元。</p><p class="ql-block"> 1963年6月10日,李可染“春雨江南”原画一幅100元。</p><p class="ql-block"> 1964年4月3日,吴作人画7幅、妻子萧淑芳花卉6幅,一共13幅作品319元。</p><p class="ql-block"> 1978年10月19日,吴作人作品一件60元。</p><p class="ql-block"> 诗人艾青曾说过,他收藏的几幅齐白石的画不是齐先生赠送的,而是花钱买的。当时齐老自称94岁,画价是每平尺4元钱,艾青为了请齐老题上款还多加了几块钱。即便按这个价格,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就可以买两幅齐白石的画。</p><p class="ql-block"> 黄宾虹活着的时候,收藏家嫌他的画脏,黑乎乎的,送都送不出去。黄宾虹有次在上海开画展,只有一个人买他的画,黄宾虹激动坏了,送了他一堆,这个人叫傅雷。在1951、1952年,黄宾虹的画才涨到一元钱一张。</p><p class="ql-block"> 1977年,王雪涛的画12元一平尺,李可染是15元一平尺,陆俨少是8元一平尺。上世纪80年代初,天安门前的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外宾服务部”,吴作人的润格是一平尺5元钱,李可染8元,刘炳森6毛、8毛钱。</p><p class="ql-block"> 1981年,从香港回来的许化迟,仅花20多万港币就买下了外宾服务部的全部画作,超过9000张字画,包括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吴作人、蒋兆和等人作品,“谁的都有”。</p><p class="ql-block"> 对比如今拍卖会上的天价字画,这简直是“白菜价”。当然,那时的钱与现在的钱不能比,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当时的物价以及人员工资。</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人员工资只有几十元钱</p><p class="ql-block"> 部分物价:</p><p class="ql-block"> 鸡蛋每斤0.48元,</p><p class="ql-block"> 猪肉0.78元,</p><p class="ql-block"> 大米每斤0.23元,</p><p class="ql-block"> 白面每斤0.18元,</p><p class="ql-block"> 粗粮每斤0.1元,</p><p class="ql-block"> 蔬菜每斤在0.05至0.2元之间,</p><p class="ql-block"> 各类水果每斤也不会超过1元,</p><p class="ql-block"> 看电影0.05至0.1元。</p><p class="ql-block">那么,从20世纪到21世纪,这些大师作品的价格涨了多少呢?又出现了哪些天价作品呢?</p><p class="ql-block"> 2011年中国嘉德秋拍中,黄宾虹作于1952年的《山川卧游卷》手卷以5290万元成交,创下了黄宾虹个人纪录。</p><p class="ql-block"> 2014年5月18日,黄宾虹作于1955年的《南高峰小景》在中国嘉德春拍中以6267.5万元成交,创其当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p><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19日晚,黄宾虹巨制《黄山汤口》以7200万元在嘉德2017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起拍,最终以3亿元落槌,加佣金以3.45亿元成交。</p><p class="ql-block">此作品是黄宾虹绘画生涯中的绝笔巨制,其一生九上黄山,此作绘于1955年,这年黄宾虹92岁,患有严重的眼疾,他凭着记忆勾勒出了《黄山汤口》。</p><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17日晚,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的“震古烁今——从北宋到当代的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中,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以8.1亿元落槌,加佣金9.315亿元成交。</p><p class="ql-block"> 我那个故去的朋友张锦茹,收蔵字画有一套。一方面,他专找名人、老将军、老首长去世的机会,他去慰问,送去一些钱,顺便把人家存的字画收藏起来。另一方面,他注重收藏年轻画家的画,他眼光独特,收藏潜力股。有时,他问年轻画家,画一幅多少钱?画十幅多少钱?他会拿出十万、贰拾万定金,一下定二十幅画。 过了十年后,这些画家己成熟,画儿的价格也涨了许多倍。</p> <p class="ql-block"> 这是荣宝斋二楼东厅最大一幅画,我看标价八百八拾万元。这是这个展厅最贵的画。</p><p class="ql-block"> 荣宝斋现在规模巨大,有很多展厅,还有拍卖公司。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这些画厅参观很长时间学习。</p> <p class="ql-block"> 我从荣宝斋出来,沿新华街向北,不远处,路东,就是北京师大附中。</p><p class="ql-block">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北师大附中,是教育部直属北京师范大学的第一附中,北京首批市级重点中学、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北京师大附中的前身是成立于1901年的五城学堂,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公立中学,是中国最著名的中学之一,在海内外享有盛誉。</p><p class="ql-block"> 北师大附中历届校友中,著名专家学者和各界知名人士数百人,仅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就有30多位。著名革命家赵世炎、科学家钱学森就是该校数万学子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前,《过把瘾》是由王朔《过把瘾就死》、《永失我爱》、《无人喝彩》等三部小说改编,赵宝刚执导,李晓明、黑子编剧,王志文、江珊主演的一部八集电视连续剧。这个电视剧轰动一时,当时就是在这北师大门口儿,拍摄了王志文和江珊重要镜头。</p><p class="ql-block"> 我自己,今天也上演了一次“过把瘾"。从前门那儿下车,一直钻胡同,转遍了前门西部到琉璃厂这一带。我又沿新华街向北,走绒线胡同,到西单乘四号线地铁。等我走到家,一查手机,哎呦!串胡同走了一万七千步,这相当于走了十二公里呀,好一个重新《过把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立和 笔名:然趣</p><p class="ql-block"> 欢迎您在互联网上,找《然趣新浪博客》。</p><p class="ql-block"> 您也可以下载《美篇》软件,找《然趣美篇文章》,目前有八十六万人,在这个平台上阅读我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我排荐:您上《荔枝网》,找巜女兵晨读》,听李卫老师,在网上广播电台,讲述动听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