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淡淡的年味渐渐地消去,朴面而来的是春的气息。因疫情宅在家中开始整理一份年前写的手稿,这是一篇实录因共同的台湾情结而结识的朋友们的故亊。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相互交往中,我被他们深厚的家国情怀所感动,被他们的执着和坚守所鼓舞,也为他们默默地在为促进两岸民间交流所做的付出而感到骄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位友人是大连的高祥玉先生。他是一位颇有影响的酒器收藏家。《大连日报》、《大连晚报》曾有过报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初听他的故亊我有些好奇,一般收藏是以物为载体以价值为核心。无论古玩、玉器、书画、珠宝、邮票、货币以至杂项多是如此。而他收藏酒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我初次参观他的"对瓶居"后感到的是震憾。他在小小山村亲手建造了一座古朴典雅的微型博物馆,单从建筑上说他也算得上能工巧匠。再看藏品酒器多达两万多件,涵盖了山水、人物、动物、器物等众多品种。设计精美,造型各异。或大气藏拙,或小巧纳志,蕴念了丰富文化气息,体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难怪歌唱家杨洪基听说高祥玉的事,特意托朋友将印有自已肖象的纪念酒赠给未曾谋面的老乡。大连作家邓刚,漫画家陈民,诗人邵勋功等文化名人也曾来访。可见其文化影响力之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我应邀去细品《对瓶居》时,我被感动了。不仅是因为高祥玉亲自驾车接送我和老伴并以田园风味家宴相招待,主要的是他曾八次往返海峽两岸的经历,以及收集的二千多件台湾酒瓶藏品,并以瓶为媒,以瓶结缘开创了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新渠道的这些丰硕成果,让我敬佩不已。他成为大陆在台湾民俗文物协会笫一人,他以一已之力创办了这样一座小型博物馆,并吸引了许多台湾友人来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精美藏品,是老高心血的结晶,是他执着坚守的成果。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往返于海峽两岸,从走地滩串小巷,到拜访社会名流,艰辛与曲折的滋味别人难以体味。正是这种付出,开辟了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新路径。他也被聘为台湾文艺发展协会文化艺术顾问和中外酒器文化协会首席艺术顾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台湾有″当代张大千"之称李奇茂先生为他提写了《对瓶居》馆名,前新党主席郁慕明赠给他新党二十周年纪念酒并签名合影留念。在与蒋孝严先生交流中,蒋先生还展示了胡锦涛赠送的茅台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大陆,无论是在抗战纪念地台儿庄,还是文化古城西安,高祥玉都是座上宾参加了两岸酒器的文化交流,他也以同样的热情接待台湾来的访友。这就是巜对瓶居》的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华情缘在交流中得到认同,藏品中包含的文化内涵蕴育着绚丽风彩。两岸同根同源的价值要素在交流中得到了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特别是他与台湾艺术之美欧文瓷业董事长冯文俊,中国巨力集团刘伶醉酒业总裁杨赛共同创意并精心制作的酒瓶,记录了习近平与马英九会见的情景,瓶中装着刘伶醉极品酒,被誉为《世纪之握》的藏品,在两岸酒文化民间交流中有里程碑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从亊的酒器收藏内容是丰富的,但他在小山村中的生活中又是孤独的。他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对瓶居》中,在红尘滚滚的世俗环境下不为名利所动,潜心耕耘自已这一块田地,耐得住寂寞又是何等的难能可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他发给我的视频中,有他独自在藏馆中练字,有他手持麦克对着电视引吭高歌,我看到了多才多艺的老高,也听懂了他满满的豪情与自信,他的执着坚守让我动容,令人敬佩。他以瓶为媒自觉投身到了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志愿者的队伍中,历史可鉴世,文化可润心,"杜康造酒醉刘伶",这绵延几千年的酒文化已植根中华大地,我想当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日,一定会是举杯豪饮、万巷酒香,我读懂了他的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另一位是台湾杨家茂先生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2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十位人物中讲了一位是台湾老兵高秉涵。颁奖词写道:"海峽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儿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这是不断往返两岸往家乡荷泽送回老兵遗骨的一位老人的故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被感动了的还是听儿子讲了他在台湾旅游时,偶遇了桃园人杨家茂先生的事。说他曾为一位无亲无故的抗战老兵找到了在大陆的女儿,并亲自送这位耄耋老人回家的义举。因而我产生了想和他见一面的想法。 </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近似唐突的想法真被杨先生接受了。我们相约在浙江兰溪抗战老兵的家乡见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诺千金,2018年6月我从大连,他从台湾如约而至,见到了他送回大陆的朱老先生以及他的女儿。听朱老先生向我们深情地诉说了如何离乡,望乡,归乡所走过的漫长而艰辛的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又有朱先生的邻居闻讯而来,也是一位抗战老兵。一手拿着马英久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颁发的征书,一手拿着金华市台办编印的《抗战老兵名录》,那里记载了他的名字和简历,抗战胜利后也是经历了与亲人长久的分离。老人们对往亊的回忆中充满了无奈和苦涩。那种思乡思亲的痛一直镌刻在心灵深处,烙印永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回忆在我听来,已不是曾读 </span></p><p class="ql-block">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余光中的小诗《乡愁》中所写:现在的乡愁,一弯浅浅的海峽,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么轻松了。我在想,随着这代人的渐渐老去,台湾的政治生态会不会失衡,乡音会不会渐渐淡去,乡情会不会慢慢枯萎,去中国化的图谋会不会在下一代中得呈,谁还会唤醒或点燃生命中的乡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十多年前杨家茂在挑园就小有名气。他1949年生,长我一岁。是桃园有6000多会员的餐饮工会的创办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两岸破冰之后,杨父的生前好友在台湾报纸登出寻亲启示,正是这分别四十年的亲情呼唤,就有了杨家茂替己故父亲回乡寻亲的经历。我读了记录此亊的《乡土情结在延伸…》一文,被亲情所感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杨先生在大陆寻到了根,血脉情缘由此延伸。他驻足在母亲住过的老屋前,拍下了初踏故土的照片,我想他那时心情一定不会平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到剪裁的一份上世纪未的一份台湾报纸,在"宝岛奇男子"专栏中是这样报导他的:"重然诺,热心助人是许多朋友对杨家茂的评语。他自认是`今之古人’并打趣说如果一百二十年前,他是太平天国的战士,生在九十年前,铁定是革命烈士,生在六十年前,他恐怕是游击队长,生在五十五年前,他肯定是共产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不仅有朋友的评价,也有他内心的独白。看来几十年风雨并未改变其秉性和价值取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有一张那时他与许历农,郁慕明一起的合影,正是他风华正茂时。后来许历农上将退出国民党,成为台湾促进国家统一新同盟会长,郁慕明成为新党主席。2014年9月26曰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二位共同率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平统一联合会参访团。我微信回复笑侃说,杨兄,这被接见的团里就差你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杨先生是旅行达人,他的足迹己遍布欧亚美几大洲的许多国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地理、人文知识。尤对祖国大陆文化了解深刻。他又是收藏爱好者,把各地有特色的纪念品挂满了工会会馆和办公室的墙壁。他还是个美食家,对大陆各种菜系以及风味小吃都有较高的品鉴水准。总之,他是一个可爱的杂家,最令我敬佩的他是一个忠实的爱国者,一个反台独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去年七月一日,他给我的微信中写道:今天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庆,对我这个近代史爱好者,一个民主主义者而言,是个意义至为重大的曰子。我从中国人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也惟有中共这样高度执行力的政党能够应付中国所处的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全球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别忘了,也别失望,像我这样,饱含中国心,望见大陆会兴奋掉泪的朋友,在台湾并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9年夏,杨先生携夫人,女儿及工会同仁组成的"桃园市餐饮业工会大连餐饮交流团"来访大连。他在大连有许多朋友,他在朋友中有很好的口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富丽华酒店到私人会所,从乡村农家大院到亚惠大众快餐,到海味馆,烤肉店这些不同风格与档次的厨间,两地厨师进行了广泛交流,大连再次给访问团留下了美好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大连朋友去机场接扬先生一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尽管海峽风急浪涌,一缕情思依旧。尽管台湾当局不断设𥕞,"寒蝉效应"还是要被打破。更多的杨先生这样的民间文化交流使者会为祖国的统一亊业有所作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先生与郁慕明,许历农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之所以和这俩位朋友能有相见恨晚之感,是因为在三十多年前,我似乎就有一种台湾情结。因而相互间能非常容易在同频中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我工作在辽宁本溪市,和台湾万里之遥的山城竟会成立了一个″台湾问题研究会"这样社团。是社科联的第五十五个成员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志愿者利用工作之余探讨改革开放后的路径,同时专门分析、甄别李登辉推出的″台湾经验"。改革开放初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的台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名义GDP接近大陆的一半。其政治攻势逼人,经济成果诱人,其核心是李登辉想由军事反攻大陆改用推行经济经验来实现其改变大陆的政治目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1992年,研究会陆续有成果在市委党校《思索》校刊刊出,最终选择汇总由华艺出版社出版了《台湾经验面面观》一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课题重大,敏感度高,本书组成了十人编委,市委领导程盛中任主编,市长李英杰任顾问,市委书记董九洲提写了书名,省委副书记尚文作序。这在一般出版物中绝不多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尚文在序言中写道: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两岸人民正确认识"台湾经验"起到帮助引导作用,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起到有益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出版社在序中这样说明:书中汇集文章,通俗易懂,以事论理,分析深刻,理足气盛,读来明人眼目…。编写此书的一批中青年人,思想敏捷,笔下尤快,大处着力,虚实相生,在对台湾经验尚未有人深入研究的情况下,率先做了剖析,可喜可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斗转星移,三十多年过去,台湾名义GDP从占大陆的45、4%到去年的4、5%这让当年李登辉″使台湾经验为大陆民主运动方向的首选"的预言成为谎言。</span></p> <p class="ql-block">市委副书记李志达与《台湾问题研究会》部分成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一直就有个梦想,想去看看从儿时就学到的那个曾被列强分割出去至今未归的宝岛台湾。尽管现在两鬓斑白仍旧初心不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更想去解一个问号,为什么这么些年台独思潮会在岛内有了土壤,甚至有些人都不承认自已是中国人?非常想去看看真实的台湾,了解一下民俗风情,体验一下比书本中读到和微信中传播的更真实的台湾,再以某种方式把这种感受与大家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们的目光之所以聚焦台湾,因为那是国人心中的痛,那里风云变换牵动每个人敏感的神经。台海局势的走向已演变成影响人们情感的酵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8月1日,终于我与儿子方言及他的两个同学,开启了台湾自由行的采访活动。设计的主题是《乡情…路漫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个遇到的是九十多高龄的东北老乡宛先生,一听家乡话倍有亲切感,这位曾经皇族的后代郑重地领我们到了一个佛像工场,老人认真把一生的曲折经历和往返大陆的感受向我们祥细地描述。</span></p> <p class="ql-block">杨家茂及夫人与大连朋友在桃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午我们请老人在一个山东面馆共进午餐,分别时再没有过多话语,但感到老人紧拉着的手不愿松开,是那么的有力,同时也注意到了老人己湿润了的眼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眷村小广场和乘凉的老人闲聊时,大家推荐我们见了湖南籍的胡老先生。抗战爆发后,14岁还正在读私塾他就被招入军队,到1949年退到台湾,在军中任文书练就了一手好字。退役后经营字画装裱生意。台湾《联合报》有过他的报导。我们应邀来到他家中见面,走访结束老人还热情赠送我们每人一幅字,这是夏天的温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江西籍的黄老先生,自已经营化工生意并曾兼任江西同乡会会长。他常往返于海峽两岸,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他熟悉两岸政策,在交流中感受到他对发展两岸关系的乐观与自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河南籍的尚先生,是迁到台湾文职人员的二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想家""回家"运动的主要参与者、组织者之一,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当时的手抄报和印刷品样本,他概括大陆与台湾的五缘关系:血缘,文缘,地缘,法缘,商缘。让我们印象深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除专访外,还与的士司机,宾馆服务员,餐厅业者等广泛交流。令我们意外又感动的是在金门岛,因问路而遇到的台北开汽车配件店的罗先生。他是回岛参加同学会的,下面小漁村就是他老家。没想到的是他竟热情从亲属家借车带我们游金门做我们向导。中午又把我们拉到他妹妹家,特意准备和了金门特色小吃和特供的金门高梁酒。金门一行我们印象极为深刻,他们兄妹都经历过金门炮战那段历史,可以说刻骨铭心,他们更知道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去金门那天8月6日,是大陆向金门开闸供水的典礼的日子。《金门日报》报导了两岸能穿越大海共饮一江水的奇迹。罗先生原本去找他同学一起来陪我们,因他同学是岛上的一位负责人,去参加了通水典礼活动,他才在妹妹家让其妹夫陪我们。罗先生们的热情一定是在大陆惠台政策这样大环境下的村民的自然流,我想或许这就是答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岛上我们住在″镇江客栈",店主人是个斯文的年青人。当他知道我们因时间紧张又赶上休息日没能买到一些想买的资料,他记在了心上。在我们回大连后收到了他邮来的一整套《金门文学丛刊》,并坚决拒收一切费用,他就这么简单一句:只希望能帮到你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金门我们站在海边,遥望灯火辉煌的厦门,思绪万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脚下这片土地,曾是1950年10月宁古头血战惨烈的战场,这里也曾回荡着自1958年8月23日,从那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响起的隆隆炮战声,竟持续了二十年之久……。烽烟飘然而过,抚去历史的尘埃,谁能想象从两岸破冰,到大小三通,特别去年又热传的《2035去台湾》那首歌,很有意思唱的痛快,不知谁写的歌词还是要乘着动车去台湾,民意如山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祖国统一脚步声渐近的时候,台湾当局还有些人非要拉历史倒车,那结局当然是可以预见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国家统一是历史潮流,是民心所向,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其势不可阻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台湾短短的自由行,跑马看花,也收获颇丰。非常感谢杨家茂先生的热情接待,特别杨夫人还亲自驾车为我们服务,我们都记在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一行我们也读懂了作家于秀在《我在台湾40年》一书封面上的那句话:"我实在不能想象那数百万男人的白发,数百万女人的眼泪填不平一个小小的台湾海峽!"。这是如泣的呼唤。</span></p> <p class="ql-block">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飞机在大连机场落地,深深地吸一口家乡空气,真的好爽。更加感觉有强大的祖国真好,实现祖国统一就靠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那时真想再次高声诵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们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