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土 一一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三)

梁建新

<p class="ql-block">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在双池镇的神岭山I烈士陵园,先烈们的丰功伟绩铸成了不朽的丰碑。他们的英名永垂不朽,他们的精神激励着这片热土的子孙,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一、为革命献身的蔡福勤</p> <p class="ql-block">↑ (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蔡福勤(1911-1946)原名蔡连生,双池镇墕立村人人。1936年春,红军东征来到双池,冬季加入当地牺牲救国同盟会,积极宣传抗日救国。1937年调任灵石县四区牺盟会协助员。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任中共四区区委组织委员。翌年3月,任区委书记。9月调任中共灵石县委敌工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他主动领导地方武装组织反顽斗争,直到次年7月遵照上级指示撤至河东区。1942年调任晋西南工委交通科长。</p><p class="ql-block"> 1945年秋,日军投降后,蔡福勤任中共灵西县委书记。同年秋,他带领河西难民游击队打回河西地区,进行武装斗争,开辟政权。次年2月,灵西游击队和孝义县游击队合并为灵孝独立营,蔡福勤兼任政委,在灵石、孝义、隰县、汾西边境建立根据地,艰苦转战,不断袭击敌人据点,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入夏,灵西县三、四、五区在他的领导下,相继建立了区、村政权和武工队,把敌人挤到了铁路沿线。</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山西省国民政府政权统治下的灵石、孝义、隰县、汾西四县保安队联合围攻灵西根据地。灵孝独立营被调保卫九分区机关。灵西地区仅留公安队和部分区武工队,被保安队400余人压缩在双池以西一线。由于叛徒告密,蔡福勤等人被包围在火山村外。面对敌情,他英勇机智,利用地形组织反击,不幸腿部中弹,鲜血直流。危急之中解下公文包交给通讯员,令其迅速突围,自己则持手枪抵抗,终因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时年仅35岁。</p><p class="ql-block"> (本文根据"今日交口:追寻红色记忆″整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中共七大″党代表梁树堂</p> <p class="ql-block">  ↑ 梁树堂(来源:《交口文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树棠(1913-1948)又名梁树堂,双池镇双池村人。1936年春,红军东征来到双池地区,寒假在家的梁树棠接受了红军抗日救国的主张,参加了苏维埃政权领导下的农会工作。同年冬季参加了牺牲救国同盟会,在太原参加村政协助员训练班,随后被派到霍县担任牺盟会协助员。</p><p class="ql-block"> 1938年日军侵占霍县后,梁树棠奉命回到双池一带组织游击队,配合八路军115师主力开展抗日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灵石县委宣传部长。期间,他根据形势组织县区干部流动训练班,联系实际,提高干部思想觉悟,受到晋西南区党委书记林枫的高度赞扬。</p><p class="ql-block"> 1939年,梁树棠出任中共灵西县委书记,大刀阔斧开展工作,很快打开局面,成为洪赵区的模范县。同年春,梁树棠等人专程赴延安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工作,受到表扬。</p><p class="ql-block"> 1939年“晋西事变”后,梁树棠留在敌占区坚持工作。1940年5月,调任中共晋西区党委宣传部教育科长,此年10月,任中共兴县县委书记。1942年10月,调任晋绥八地委组织部长。</p><p class="ql-block"> 1945年,梁树棠作为中共“七大”代表,赴延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期间,毛主席专门约他进行了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交i谈。随后,出任晋绥八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抗战胜利后,他带领武装部队深入敌占区汾阳、文水、交城、清源一带开展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 1948年晋中战役开始,梁树棠兼任八分区后勤部政委,随部队日夜行动,调集物资和粮食支援前线。7月15日,他由徐沟赴清源前线途中,由和友邻部队发生误会,腿部中弹负伤,因失血过多,牺牲于清源县郑村和平医院,时年35岁。中共晋绥分局为他送挽联:“为党为民,鞠躬尽瘁;亦忠亦勇,虽死犹荣”。双池镇修建烈士陵园之际,华国锋同志应约给梁树棠题字"梁树棠同志之墓″,以刻墓碑铭记。</p><p class="ql-block">(本文根据"今日交口:追寻红色记忆″、《七大代表忆七大》载文整理)</p> <p class="ql-block">三、倾家荡产为革命的侯德长</p> <p class="ql-block">↑ 候德长(来源:《古镇春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侯德长(1904一1967)双池镇侯家渠村人。毕业于省立隰县第九中学,任过国民小学教员。他受中囤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1936年2月参加红军,同年3月加入中囤共产党,成为灵石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的组织委员。任过锄奸科长、报社主任等职,随后到晋西参加了游击队,分管文教工作。在隰县高家条村创办了抗日第三民高。后来把学校迁移到大麦郊村,解放以后,又把学校搬到双池村。</p><p class="ql-block"> 侯德长原来家庭比较富裕,土地较多,为了支援抗日战争,他不顾家人和亲友们的反对,把家里几十亩滩地卖掉,给游击队买了枪支弹药,支援了革命。1949年土改时,当地工作组依然按照他家原来的家产,划为富农成分。他不服,一直上诉。不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说他是反攻倒算,定为反动富农,进行残酷斗争,并投入监狱。后来,被抗日时期的同事,时任天津市委书记的王磊和时任国家外贸部欧洲司司长的赵家声得知,他们多次给灵石县委写信证明他确把土地卖掉,支援了革命。灵石县委经过调查,确认是事实,给予侯德长政治上平反,并释放出狱。 平反以后,他被安排到晋中粮库,当了一名粮食保管员。他任劳任怨,恪尽职守,把粮食保管得井井有条。他和老伴还有一个傻儿子,一直住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之后,这位老红军,再没有向党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把生命默默无闻地奉献给了国家粮食事业。</p><p class="ql-block">(本交根据"魅力交口″杜国忠《怀念恩师侯德长》文整理) </p> <p class="ql-block">四、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的刘珠辉</p> <p class="ql-block">↑ (来源:"今日交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珠辉(1921-1940)双池镇墕立村人。1936年春,红军东征来到双池,他亲眼看到了红军的严明纪律,听到红军的抗日宣传教育,很受启示,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次年6月,考入太原新民中学就读。“七·七”事变后不久,太原形势恶化。在抗日救亡旗帜的感召下,他毅然弃学返乡。9月间,在双池镇参加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二纵队,在进步教师毛达三领导的5团1连(学生连)任战士、班长。同年11月,又考入山西随营抗日军政第二分校学习。他思想进步很快。</p><p class="ql-block"> 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刘珠辉先后任2纵队长城政治部民运科助理干事、196旅政治部组织科干事。“晋西事变”后,旅政工人员被反动军官出身的参谋长张文龙扣留,送陕西秋林阎锡山处。刘珠辉几经辗转,逃出虎口奔向延安,重返2纵队驻方山运庄村,任1营组织干事,参与了在忻县和崞县的扩军行动,组织动员了1040名青年参加了革命军队。返回途中,在临县克虎寨参加整训中,积极协助领导清除了混入部队的奸细。</p><p class="ql-block"> 1940年9月,部队调八分区前线汾阳三道川一带整编,刘珠辉任5团组织股长。当时,他身体有病,十分虚弱;但仍坚持随部队行动。12月31日,为牵制由晋西北根据地扫荡南逃日军,团首长命令在汾阳头道川组织发动高家庄战斗,刘珠挥下到11连阵地指挥战斗。战斗打响后,日军连续进行反扑。12时许,阵地被日军占领,当日军扑上来时,刘珠辉拉响了手中的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p><p class="ql-block"> (本文根据"今日交口:追寻红色记忆″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