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侃红楼--最长的梦(4)

美友443069235

<b>----透过长梦看曹公的深意何在?</b> 在之前的几次分析中,我们祥细剖析了“红楼最长梦”的具体内容,见到了贾宝玉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知道了作者对梦中各类人物的喜好厌恶之情感。那么,作者用这样大的篇幅,这么诡谲奇幻的笔触写的这个梦,到底有什么深意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进入“最长的梦”之四:看看曹雪芹在这个梦里寄予了怎样的深情?梳理后,我们归纳为这样几点<br><br> <b>  一、百年望族,将要气终数尽。</b><br> 关于这个观点,在这个梦中,有多处可见:<div> <b> 一是末世悲情贯穿始终:</b>读《红楼梦》,若是不读懂曹公深层的含义,往往会被文本中歌舞升平、花天酒地所迷惑。以为曹公笔下的贾家,是富可敌国,贵为诸侯,钟鸣鼎盛的一等富贵之家。但是,作者从开始就明白白地告诉读者,他写的是“末世”,无论是书中的各色人物,还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还是当时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都已走到了尽头,已是强弩之末。眼前的繁华景致只是暂时在苟延残喘而已。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此,把这种<font color="#ed2308">末世悲凉藏匿于花好月圆、歌舞升平之中。</font>这样一来,在大厦倾倒坍塌之时,更显其触目惊心、振聋发聩、悲凉残酷的悲剧色彩。有文学理论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读者看”。从这一点来说,曹雪芹绝对是写悲剧的高手、鼻祖,无人能够企及。所以我们一定要细细品读曹公的这些深意,不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div> <b>二是探春煕风的判词明确交代其身处“末世”之中</b>:探春的判词是这样说的:“<font color="#ed2308">才自</font>精明志自高,生于<font color="#ed2308">末世</font>运消。”王熙凤的判词里也有同样的话:“凡鸟偏从<font color="#ed2308">末世</font>来,都知爱慕<font color="#ed2308">此生才</font>”。为什么在别人的判词中没有这两个字。我们知道,曹公对十二钗的感情分配是不一样的。有赞赏品德、才气、灵秀的;有感叹命运身世悲苦、凄凉、多难的。而只有对这两人,特别敬佩她们的治家理财的能力的。可惜她们生不逢时,纵有万般才情,也无回天之力。这样写,既有对二人个人的惋惜,也有对于整个家族无法挽救没落命运的悲悯。而这样的情感是一直贯穿在整部《红楼梦》之中的。<br>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说过,贾探春和王熙凤是曹公比较喜欢的两个人物,特别是对他俩的管理才能更是赞赏有加。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把王熙凤杀伐决断、理家治下的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期间,<font color="#ed2308">王熙凤在协理宁国府</font>的同时,继续打里荣国府的大小事务。短短的几天内,她整治纲纪、严明规制、统筹调度、赏罚分明。使得整个贾府各项事务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在府内呢,上下服从调度、各司其职、齐心合力,显得和谐有序;府外呢,对待各路宾客,礼数周全、细致得体,受到赞赏敬佩。探春的管理才能是在第五十五回、五十六回两章中进行描写的。特别是在五十六回“<font color="#ed2308">敏探春兴利除宿弊、</font>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中,对探春通过对几项规矩定制的修改,表现了不输于王熙凤的管理能力。这是在王熙凤生病期间,探春和李纨、薛宝钗共同管理荣国府。探春坚持原则、兴利除弊,识大体、谋大局,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闺中智者能才。<div> 我们这里不是评论两人的管理能力,而是体会曹公这样描写的深层含义所在。尽管贾府有如此的人才在,尽管每个人都在尽己所能力求拯救家族命运,但是无奈,世道已近末世,个体无力挽回。让人感到了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悲哀和辛酸。</div> <b>  三是宁荣二公托付警幻之言更是写尽了家道衰落的实情。</b>大家还记得不,贾宝玉游太虚幻境,被警幻仙姑带领游玩,遇到几个警幻仙子,埋怨警幻仙姑不该带宝玉到这清净女儿之地来。警幻仙姑解释说,是因为遇到宁荣二公的灵魂,托她劝勉宝玉,挽救家道,所以才带他来了。我们看原文是这样写的:警幻仙姑说适从宁府所过,<font color="#ed2308">偶遇宁荣二公之灵</font>,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弈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乃<font color="#ed2308">运终数尽,不可挽回</font>者,故近之于<font color="#ed2308">子孙虽多</font>,竟<font color="#ed2308">无一可以继业</font>----”。“运终数尽、不可挽回,子孙虽多、不可继业”,几句话,写尽了百年望族的末世悲歌。悲怆而无奈。 <b>  四是“飞鸟各投林”的悲剧定局像一幅画卷展现了“末世”的凄惨悲凉。</b>“红楼梦”最后一支曲子,不是写任何一个个人的人生命运的,而是整个贾府、乃至整个《红楼梦》涉及到的所有人的人生结局。它的名字是“<font color="#ed2308">飞鸟各投林”</font>。可能许多人都记得歌词吧:“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好一似<font color="#ed2308">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font>”我们不用过多去解说、分析了吧。无论我们怎样评论剖解,都说不尽曹公写《红楼梦》的深刻悲凉。那是泣血的悲哀、那是蚀骨的疼痛啊。让我们闭上眼,静静地想象,想象“飞鸟各投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怎样的一种画面。 <b>  二、天上人间,红楼女儿皆“薄命”</b>。<br>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青春女性的挽歌。读过多遍的《红楼梦》之后,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那么,在第五回中,在贾宝玉的梦中,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种对青春女性的哀婉、赞叹、悲悯的情怀的呢?这里,作者用了隐喻的手法,借助同音不同意的人名、地名、物品名称,把天上人间的众多女子都写进了“薄司”里。<div> 阅读《红楼梦》,不要只关注故事的进展,人物的命运,一定要把这些铺陈描写的细节一并细细读来,才知这绝不是随随便便的无意之作,而是大有深意在其中。而且,只有把这些读懂了,才能真正明白故事说的是怎么一回事,才懂得其真正的含义若何。</div><div> 这里,我们一起看看曹公是如何通过隐喻来刻画天上人间中女儿的命运的:</div> <b>首先:“神仙姐姐”住的地方很耐人寻味。</b>“神仙姐姐”是贾宝玉刚走进梦境时,懵懵懂懂的,就遇到了一个仙姑,他便突发奇想,称呼她为“神仙姐姐”。贾宝玉说,我突然来到这里,不知这是什么地方,请神仙姐姐告诉我,指点一二。书中接着是这样写的:“那仙姑笑道:吾居<font color="#ed2308">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font>,乃放春山谴香洞太虚幻境<font color="#ed2308">警幻仙姑</font>是也。”按我们世俗的想法,神仙不是都住在莺飞草长、桃红柳绿、歌舞生平、花好月圆的地方吗?而曹雪芹却告诉我们,这里的神仙们却住在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却原来,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不仅仅困扰着人间众儿女,连神仙们也不能免俗。而真要达到快乐似神仙的境界,只有跳脱出来,站到离恨天之上俯视众生;只有翻过灌愁海去回望来去,方可解脱,才能了悟,也才有可能脱离苦海,得到灵魂的自在。 <b>其次:红楼众女儿都在“薄命司”中。</b>关于这一点,我们前面曾分析过,这里呢,我们来看看,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br> 因为我们都知道在书中他还写了六个别的司的名字,那几个司也并不是欢喜和幸福的,也都是悲伤和痛苦的所在啊。书中说,贾宝玉随着警幻仙姑进到太虚幻境,看到了大牌坊,看到了那副关于真假的对联,进到二层门内,看到偏殿有“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哭司”,“春感司”,“秋悲司”----然后警幻仙姑告诉他,“此各司中皆储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贾宝玉听见这样说,起了好奇心,便纠缠着警幻仙姑带他到处去看看。仙姑无奈,便带宝玉走进了“<font color="#ed2308">薄命司”</font>,在许多贴着封条的大橱柜中,他选取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看了起来。<div> 为什么他不将这十几个人放到另外的册子中呢?是因为“春怨秋悲、朝啼夜哭”,都赶不上“薄命”更贴切吧;更有针对性、更能表达曹雪芹对末世女儿的悲悯和同情吧。“薄命”是她们共同的名字。<br> 十五个人中,不光香菱、晴雯、袭人一生命运悲苦凄凉,就连身为皇妃的贾元春;身为公候家奶奶太太的王熙凤、李纨、秦可卿;还有身为侯门大家的小姐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巧姐和出身高贵富可敌国的妙玉,这些人,也与“幸福司”、“快乐司”无缘。她们中或有命无运、或有运无命,即使有过短暂的快乐无忧,终也只是昙花一现,都难逃隐忍、痛苦、挣扎、悲愤、凄凉的结局,一步步印证着“薄命”的谶语,走向凄苦的人生结局。这就超越了一般的悲剧色彩,有一种透彻骨髓的悲情,让人无法言说、欲哭无泪、苦不堪言、痛不欲生。让悲剧的色彩更浓、更深刻。</div> <b>  再次:梦中的物品名称多一语双关,隐藏着作者对青春女性群体的悲伤。</b>《红楼梦》的悲伤不是针对哪一个人的,不是对哪一个具体个体的哀悼,而是对所有的青春女性,是对末世中生不逢时、无可奈何的<font color="#ed2308">一群人</font>命运的哀婉和痛惜。我们来看作者用了怎样的匠心来表达这样深刻的情怀的:<br> <font color="#ed2308">“ 群芳髓”的香名</font>:贾宝玉在看完“十二钗”画册后,警幻仙姑要领他去观看“红楼梦”歌舞,进到后面的屋子里,便闻到一缕幽香。忙问是什么香?警幻冷笑道:“此香尘世中既无,尔何能知!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font color="#ed2308">‘群芳髓</font>’。”这里的“髓”,是用的“骨髓”,“精髓”的“髓”,但是脂砚斋提醒我们,可当做当“破碎、粉碎”的“碎”看。而“芳"则多指女性,指美丽鲜艳的生命。那么,作者用这个香的名字便是暗指所有的女性都将破碎死去。<div> <font color="#ed2308">“千红一窟”茶</font>。梦中宝玉随着警幻入座,“小丫鬟捧上茶来。宝玉自觉清香异味,纯美非常,因又问何名。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像上面的分析一样,把这里的"窟",看做“<font color="#ed2308">哭笑的哭、苦恼的苦”</font>,那这个茶就隐喻着所有鲜艳妩媚的花到最后都难脱枯萎、凋零的命运;众多女性的人生都是哭泣、悲苦的结局。<br>  “<font color="#ed2308">万艳同杯”酒</font>。在梦中警幻又命人端来美酒,宝玉因闻得此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麯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此"杯盏"的杯,隐喻为“<font color="#ed2308">悲伤、悲苦、悲痛”</font>的“悲”。所有红楼女子的一生历程都伴随着苦难的洗礼,以悲苦而结束。<br> 在这里,曹雪芹借用<font color="#ed2308">香、茶、酒</font>的名称,把“<font color="#ed2308">群芳”,“千<br>红”,“万艳”</font>的命运概括为“<font color="#ed2308">碎、哭、悲”</font>。所以我们说,一部红楼,便是一部青春女性的末世悲歌;倾巢之下,没有完卵。无论出身如何、不管自性怎样,终究难逃生不逢时、无可奈何的“薄命”。</div> <b>三、开新立异,悟道之理警醒世人</b>。<br> 我们对这一章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分析、梳理,意图透过文字,读懂曹公要告诉我们的一些道理。经过反复咀嚼、回味、品读,我觉得如下四点还是立得住脚的。<br> <b>一是情意相通,首次提出“意淫”新概念。</b>我们一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接受“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的理念。但是,曹雪芹在这里却把“淫”当做人性的一部分,借警幻仙姑的嘴告诉我们:“淫”,不是洪水猛兽,是构成每个人<font color="#ed2308">人性的一部分</font>。这种观点不光在两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是极其大胆和反传统的,就是在现在的社会,也不会被人所接受和认可吧。<div> 曹雪芹没有迎合所谓的社会主流意识,不避嫌疑理直气壮地表达了他对人性的认识,并通过文字表达出了如此鲜明的观点。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往往会顾左右而言他,即使自己内心认可和接受一些观念,但是周围的舆论风向不同,便隐瞒己见,言不由衷,甚至会说一些心口不一的空话、大话。但是曹雪芹没有,他把自己对人性的思考大大方方地公之于众了。他的大胆还在于接着又提出了<font color="#ed2308">肉体“滥淫”和精神的“意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font>“意淫”是“惟心会而不可言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的精神情感。所以他才说,贾宝玉是“天下第一意淫之人”。这句话绝非贬义,而似有赞赏之意。</div> <b>  二是十全九不美,人生处处有遗憾</b>。曹雪芹在书中表达了许多辩证法的思维,向“不完满的人生才是人生”、“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等等。这并不是我过度解读,牵强附会的硬分析。而是他真实的通过文字传达给我们这样的认识。在这一章里,他写到那个和贾宝玉发生关系的人“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名字就叫<font color="#ed2308">“兼美”。</font>在判词和歌曲中,作者也一直把二人合写在一起,难解难分、一体两面,才构成了理想中的完美之形象。在作者的认知中,他清清楚楚知道,宝钗不够完美、黛玉也有缺陷,只有二者合一,才最完美。在后面的描写中,这样的观点、遗憾更是比比皆是。<div> 我们都知道,整部《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是大观园众女儿中的翘楚,是极其优秀无人可及的人中凤凰,但是,在具体的描写中,曹雪芹又总是把她们二人的不完美若隐若现的进行交代,让我们清楚她俩各有缺憾、各有鄙陋;总会感觉得到这种遗憾已被作者出神入化地刻进了读者的骨头里了,会伴随阅读的全过程,无法选择、无法偏爱,因为无论怎么选择都有遗憾。所以只能“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此事古难全。脂砚斋在批语中也多次提醒读者“钗黛乃一人也”。只有这样,才让作者对自己有了交代,才没有了遗憾。</div><div> 作者就是用这样高妙的笔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选择既遗憾。要接纳不完美,要包容缺憾。</div> <b>三是结局虽已定,但经历的过程更重要</b>。关于这个观点,我是从两个方面得到启示的。<div><font color="#ed2308"> 一个方面是由贾宝玉看画册想到的。</font>贾宝玉在警幻仙姑的带领下,看了十二钗的画册,听了他们一生命运结局的歌曲,可以说得窥天机,但是他没看懂、不明白那些诗词歌赋说的是什么。或者说虽然当时虽有所触动,但醒后又都忘了。所以,那些结局、那些定论,并不能因偷看便能悟透彻、想明白,必须经过现实的、活生生的,甚至是血淋淋的过程,才能真正接受,才会相信。如果这个时候告诉贾宝玉说,将来他娶不到林黛玉、说贾元春会很快死去、说探春会远嫁、妙玉会陷淖泥中,无论如何他是不信的,也接受不了。他必须一一去经历,才可以一步步走向那些结局。</div><div> <font color="#ed2308">另一方面是由作者的艺术构思想到的</font>。曹雪芹,在第五回就把整部书主要人物的结局告诉读者了。一般看来,接下来人们会觉得寡淡无味,不愿再读下去了。可事实正相反,虽然我们破译了判词和歌词的含义,知道了她们人生的结果,但是我们不会就此打住。我们还是亦步亦趋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一点一点去经历每个人的经历,用自己的眼睛和切身感受一步步去验证,去检验,看看作者有没有骗我们,看那些人物怎样一步步走向那样的结局。这个结论是我们自己阅读后得出的,不是谁强加给我们的。所以才有说服力,才令人信服。由此两点,我想作者是真的在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人生中,<font color="#ed2308">走向结果的过程同样重要。</font></div> <b>四是真假虚实,总是相伴而生、互为表里。</b>“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还有印象吗?它不是在此处第一次出现啊。在第一回甄士隐的梦中就出现过,他看到的太虚幻境,看到的这幅对联,和贾宝玉这一回里看到的是一样的。<div> 有趣吧?甄士隐来过这里、这一次贾宝玉又来了。那么,姓甄的和姓贾的,谁是真的,谁又是假的呢?两个不同地方、不同年龄的人同时在梦里来过“太虚幻境”,难道真的有这样一个地方吗?如果这个地方是真实存在的,又为什么叫“太虚幻境”呢?它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呢?一连串的问号让人觉得扑所迷离、虚实难辨。</div><div> 其实答案就在这副对联里:<font color="#ed2308">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font><font color="#ed2308">还无。</font>一旦把假的当做真的、把没有当做有,那么,真的就变成假的了,没有就变成有了。易经讲,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不是虚无,这是大道;就如“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一样的,真假虚实本就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想通了这个道理,便不会被具体的事情扰乱心神,便能跳脱出来,站在高处俯视人生的林林总总,笑看世事的起起伏伏,从而了悟:人间世,一切不过是过程;<font color="#ed2308">好便是了,了便是好</font>;要想好,须要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