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教我们懂得什么叫"刚毅坚卓"

小都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隆言泉和母亲朱云霞都毕业于西南联大,這所大学的校训是'"刚毅坚卓",爸爸妈妈用一生践行了这个校训, 并深深地教育了我们。</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隆言泉,1919年12月23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桂花巷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隆定餍毕业于水利专科学校,当中学教师,是一位被人尊重的师者。爸爸小学时母亲就因病去世了,哥哥隆有仁和姐姐也英年早逝,父亲成了最受宠爱的独子。年幼的父亲不留恋舒适的生活,决心要独立自强,他毕业于成都著名的"石室中学",该校历史悠久,师资一流,英语教学,学生个个勤奋上进,成绩优秀。父亲性格开朗,爱听音乐,喜欢体育,骑自行车的技术很高,可以纵越门坎,赛跑总得优胜。</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母亲当时在女师上学,两校毗邻。“石室”学生天天出早操,他们头戴金边帽,身穿灰色校服,腰系皮带,脚打裹腿,精神十足,帅气阳光,走在街上令人羡慕,特别令女师学生青睐,母亲当年就暗中自许:我选择爱人一定要"石室"的!</p><p class="ql-block">高中毕业后,1939年夏,经过严格考试,父亲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学工程系。得到录取通知的第三天,日寇飞机轰炸武汉,父亲在战乱之中,风尘仆仆,历经十余天,终于来到了日夜向往的西南联大。</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隆言泉的"学生註册片"。</p> <p class="ql-block">母亲1919年3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荣县汪家滩,外公在码头上开了一个小饭馆,供来往的挑夫和乘客就餐。</p><p class="ql-block">母亲从小聪慧,勤奋学习,小学毕业时全镇会考,她得了第一名,由于家里穷,中学时她只好上了成都女子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母亲不甘心平庸,一直还想上大学所以在成都女师的三年里她都在备考。</p><p class="ql-block"> 1939年妈妈报考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考试是在武汉大学举行的。录取新生的名单在报纸上公布了,她考取了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史地系,那年她整20岁,她的夙愿終于实现了!</p> <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几百名新生聆听梅贻琦常委的讲话:“大学不是要有高楼大厦,而是要有大家的学校。联大的考卷是很严的,你考得80分,就相当于他校的90分”。他讲话很幽默也很实在,激起了父母努力学习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它融汇了北大的“民主自由”、清华的“严谨求实”和南开的“活泼创新”之风。校歌“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待驱逐仇冦,复神京,还燕碣”。歌声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凝聚力,父母决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p> <p class="ql-block">妈妈在联大师范学院史地系学习两年,黄钰生教授的是教育史,雷海宗教授的是中国史,吴晗教授的是明清史,张印堂教授的是中国地理。他们都是有名的专家学者,使母亲受益良多。第三学年她转入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地学系),丢了许多学分,降为第二学年。她先后选修了十几门专业课程。地理方面授业于教授张印堂、鲍觉民教授。地质方面授业于袁复礼教授。气象气候方面授业于李愚之教授。前后四年里,她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技能。学校除学习基础知识以外,还注重实践。学生们到西山进行野外实习,调查水成岩的生成,寻找三叶虫化石,测量西山地形,制剖面图。还到石林观察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学会了制图及模型。母亲以良好的成绩完成了十几门课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母亲朱云霞的"学生履历表"</p> <p class="ql-block">昆明美称春城,这里四季如春,环境十分美好。城边有一个美丽的翠湖,一年四季湖水如镜,水清见底,游鱼可数,联大就在翠湖附近。大学生们饭后假日,多结伴来此,品茗休息。爸爸妈妈偶然在此相识,她知道他上过的中学是成都石室中学就很欣赏和羡慕。后来他们跑警报又见面了,彼此称呼同乡同学。此后他们经常在茶馆里聊天,在校图书馆学习,星期天,爸爸约妈妈去名胜地大观园划船游玩,晚饭后,他们一次次去英国花园树荫下谈天。日久天长,他们已经相爱了!妈妈爱爸爸英俊潇洒,学习优良,对她诚恳热情。爸爸爱妈妈相貌秀丽,刻苦求学,对他热情。他们心心相印了,互许终生。</p> <p class="ql-block">他们求得了双方父母的同意,于1941年3月8日在四川餐厅蓉园举行了结婚典礼。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给他们做主婚人,黄钰生院长和邱宗岳系主任给他们做证婚人,叶方恬、马德华做介绍人。音乐老师拉起了小提琴曲《结婚进行曲》,欢庆他们甜蜜的爱和美好家庭的结合。他们还请了一些老师和朋友,其中有总务长查良钏,朋友叶方恬、张传麟、刘世琮、姚觉邦、罗世伦、刘克勤、唐文秀……婚礼很热闹,他们和众多嘉宾照了结婚合影。结婚典礼后,他们回到了新房,爸爸的同学们早在等着闹新房,他们很调皮,做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新娘俯首含羞羞哪样,羞今宵含梅吐蕊。下联是:新郎扬眉吐笑笑啥子,笑今宵方桂生香。横批是:乐在今宵。</p><p class="ql-block">文革浩劫,一群造反的红卫兵中学生闯入我家,将我们家的所有照片都烧毁了,其中就有这张极其珍贵的结婚典礼合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联大民主空气浓厚,有民主墙,可以发表各式各样的政治文章,有偏向共产党的左派,有偏向国民党的右派。妈妈喜欢看墙报,她是偏向共产党的,一天,特务偷偷地把妈妈的书桌和床铺进行了消查,结果一无所得。妈妈参加了马识途(解放后才知道他是共产党员)组织的悠悠体育社,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学生们还参加了许多演讲会,纵谈时局和国家大事。</p><p class="ql-block"> 1942年的一天,爸爸妈妈参加了联大学生反孔大游行。晚上举行了篝火晩会,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妈妈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挣点生活补贴,她参加过学生组织的开荒,还当过恩光幼儿园的老师。几年的学习中她勤俭过日子,没有增添过一件新衣服。师生们都穿着朴素,女同学没有化妆,但大家都觉得很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求学期间,爸妈收获了爱情结晶。妈妈于1942年1月11日诞下第一个男婴,他们为其取名隆小泉。爸妈将小泉寄养在成都爷爷家。</p><p class="ql-block">爷爷把大孙子视为珍宝,想让妈妈放弃学业在家照顾孩子。</p><p class="ql-block">妈妈岂肯同意,她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幸福的生活,再难再苦她都不怕。</p> <p class="ql-block">1943年7月15日妈妈诞生了第一个女儿隆小庆。满月后把她带回学校。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孩子。可是她给妈妈的学习和生活增加了许多艰苦和困难。她雇了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当小保姆,有一次上课回家开门一看,小庆扒在床沿边睡着了,裤子湿了,满地都是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父亲1944年临毕业时学校要求毕业班的男生应征入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日,他毅然弃笔从戎,在衡阳航空委担当美军翻译直接打击日本侵略者。西南联大纪念碑镌刻了这832名学生的名字。父亲"隆言泉"的名字赫然在上。</p><p class="ql-block">妈妈一个人既要坚持学习还要带孩子,并且经常替父亲的安危耽忧。</p> <p class="ql-block">1945年7月爸爸妈妈四年寒窗苦,毕业了。爸爸获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学士证书,妈妈获得理学院学士证书。毕业证书上有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岺三常委的印章。他们视如珍宝保存起来。可惜呀,文革灾难中,被红卫抢走撕毁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年头,爸爸妈妈刚毕业就面临失业。后来,父亲好不容易找到几份英语代课,薪水只能买几十斤大米,聊以解决全家的口粮。妈妈失业在家操持家务,生活十分艰苦,不得不把结婚时的衣物拿出典当。1947年10月,父亲终于谋职到四川乐山中央技专造纸科任教。父亲成为了中国最早造纸专业的一名年轻讲师。在德高望重的教授们,如陈晓岚、李季伟等的悉心指导下,他进步很快。1949年,由于执教成绩卓著,刚满30岁的他就受聘为副教授。当年9月转入四川大学化工系任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10日,母亲经师长和朋友的鼎力推荐,带着小蓉,雇用了一个穷山区的农妇当保姆。来到川北边区的一个贫困县~安岳县女子中学教地理课。另外两个孩子小泉和小庆就由爸爸照管,除日托,他每天骑车来回几十里去郊区学校教书。父亲既当爹又当妈,负担非常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52年11月17日,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爸爸在泸州的四川化工学院植物纤维造纸工学任副教授。我们全家住在泸州“怡园”。</p><p class="ql-block"> 1954年5月,泸州四川化工学院、川大、西昌技专部分专业合并为成都工学院。爸爸在成都工学院泸州分区造纸专业任副教授。妈妈在泸州一中教地理。一中建在泸州忠山上,远离市区,妈妈带着刚满月小云住在学校宿舍里请一个保姆甘大姐帮忙,周一至周六在山上,周六才能回到怡园。爸爸经常带学生到东北去实习,剩下的的六个孩子就由一个年满五旬的刘大娘照看。</p> <p class="ql-block">1954年10月22日,妈妈生下第七个孩子取名隆小云,至此,爸爸妈妈共生育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个。他们赋予我们生命,伟大的爸爸!慈爱的妈妈!</p> <p class="ql-block">1956年爸爸率领师生数十人,带着妻儿老小,应全国院系调整,离开四川北上,到天津大学充实造纸专业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过半个多月的旅途我们终于到达了天津大学。(天大前身是北洋大学)。</p><p class="ql-block">爸爸任天大化工系造纸教研室主任。妈妈在天津师院附中(天津实验中学的前身)任地理教师。</p> <p class="ql-block">妈妈任教的天津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天津市五大市属中学之一。无论是从资历还是文化程度上对老师都要求很高,妈妈除了教初中,高中的地理课外还担任班主任。那时候学校冬天没有暖气,妈妈早早就要赶到学校在教室升煤炉,以保证学生到校后会有一个温暖的环境。</p><p class="ql-block">妈妈还在学校组织了"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教学生做地理模型,制作地图图板。增强了学生们对地理课的热爱,得到学校,学生的好评。由于妈妈的课教得好,所以她经常代表学校在天津市作观摩教学,还多次上天津电视台作报告。</p><p class="ql-block">下班后妈妈还要挨家挨户的到学生家家访,往往很晚才到家,顾不上照顾我们。</p><p class="ql-block">妈妈几乎年年被选为先进教师。只有我们子女才知道在这些荣誉后面妈妈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辛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爸爸担任天津大学化工系造纸专业教研室主任。除了给本科生上课外,还收了越南,蒙古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近十名留学生。那时我们家经常有国内外的学生来请教父亲,父亲和他们谈笑风生,循循教导,却没有时间来辅导我们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辈子治学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他经常教育我们不要耍小聪明,要刻苦努力,在他的书房的墙上挂作一副"业精于勤"的条幅,父亲要求自己作到,同样也要求自己的学生和我们也要作到。</p><p class="ql-block">每天早上我们被父亲"滴滴答答"的打字声唤醒,夜深人静,书房里的灯光照在父亲的身上,投下一道长长的身影。</p><p class="ql-block">父亲每天的必修课是学习英语,天天早上要背半小时单词,他订阅了许多外文期刊,每天下班后,就用打字机打在卡片上,几十年过去了,他的英语卡片已经装满了满满一个小柜子,他分门别类的将它们放在不同的抽屉里,每当学生来请教时,他会不时地把它们抽出来对学生进行讲解。</p> <p class="ql-block">1971年爸爸从所在的天津大学化工系造纸专业调整合并到天津轻工业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前身)造纸专业,历任博士生导师、院长等职务。妈妈仍在实验中学教地理课。1995年我们举家从天大六村搬迁到天津轻院家属院东花园大楼。此时,妈妈已提前退休,全力以赴照顾支持爸爸的工作和照顾爸爸。</p> <p class="ql-block">爸爸从教55周年 即使当院长的几年间他也没有放弃给学生讲课和带研究生。</p><p class="ql-block">爸爸的课讲得好,得到学生们的热爱。</p><p class="ql-block">学生们在黒板写到:隆教授您好!您的历届学生祝您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爸爸以邓小平的语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勉励同学们学好知识,为国争光。同时也以:《莫道夕阳近黄昏,不用扬鞭自奋蹄》来激励自己。</p> <p class="ql-block">  1993年在科大举办的“隆言泉教授从教55周年纪念会”上,天津市张副市长出席祝贺并讲话。</p> <p class="ql-block">2004年4月30日我们的亲爱爸爸病逝,享年85岁,安葬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公墓,尚在世的妈妈含着巨大的悲痛,为丈夫也为自已撰写了墓铭文。</p> <p class="ql-block">五年后,我们亲爱的妈妈于2009年12月23日寿终正寝,享年九十一岁。12月23日妈妈的忌日正是爸爸的诞辰日,天意啊,真正应验了:“上穷碧落下黄泉,生死相随"。</p> <p class="ql-block">2018年9月21日,天津科技大学迎来了60岁生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和系列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 校庆活动丰富多彩,其中由造纸学院在滨海校区4号楼U型广场举办了“隆言泉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铜像揭幕式”并在滨海校区第一报告厅举办了“隆言泉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暨隆言泉学术思想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上午,爸爸铜像揭幕式在滨海校区4号楼∪型广场举行。父亲铜像捐赠者、华南理工大学陈克复院士和韩金玉校长共同为铜像揭幕。</p> <p class="ql-block">韩校长在仪式上致辞指出:“在天津科技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隆言泉先生铜像在学校落成,体现了科大人对先生的敬仰,在科大人心中,先生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个体,而是作为科大几代人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克复说:隆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制浆造纸专家,是我国工程领域的教育家。他的学术思想,他的科学方法,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铜像正面父亲微笑着,胸前佩戴着"全国政协徽章"和"天津轻工业学院校徽"。</p> <p class="ql-block">铜像基座背面雕刻着捐赠人陈克复院士编写的碑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由钱伟长总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环境与轻纺工程卷第二分册》其中就有爸爸。他是轻纺工程领域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概览》详细地记载了隆言泉先生简介、成长经历、对中国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建设的重要贡献、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主要论著,内容长达十三页。全面总结了父亲的一生:隆言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制浆造纸学者,制浆造纸工程高等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制浆造纸学科的学术带头人。1990年获原国家教委“从事高教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同时被收入中国社科院《中国名人辞典》。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首届“全国大学生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一等奖的园丁奖。 隆言泉为美国制浆造纸技术协会(TAPPI)正国际会员、国际干燥学术会议(IDS)第五、六、七届顾问局委员,华南理工大学顾问教授。曾任天津轻工业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轻纺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召集人,国家教委第一届科技委员会轻纺组委员,九三学社第七、八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参议委员,国家教委国家公费出国留学人员专家评议组成员,中国轻工业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兼教育和科普委员会主任,中国造纸学会第一届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第二届名誉理事,全国高校造纸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天津市政协第四、五届委员和第七、八届常委兼专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和高教组长,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第五、六届副主任委员、第七届名誉副主任委员,天津市科协第二届副主席、第三届荣誉委员、 隆言泉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1953年编著出版我国首部制浆造纸专著《纸浆学》,1954年编著了我国制浆造纸专著《造纸学》,1961年主编了全国高等学校制浆造纸专业最早的教材《制浆造纸工艺学》,1980年主编了首部高等学校轻工专业统编试用教材《制浆造纸工艺学【上下册】</p><p class="ql-block">他长期从事制浆造纸工程高等教育工作,198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成为我国第一批制浆造纸专业博士生导师之一,先后培养了18名硕士研究生和15名博士研究生。1986年和1988年两次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学科组奖牌。</p> <p class="ql-block">2020年秋季新学期伊始,一幢巍峨、稳重、大气的“言泉楼”醒目耸立在天津科技大学滨海校区的中心,它是一座综合行政大楼。父亲是天津科技大学的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师生们的心上。</p> <p class="ql-block">父母青年时在西南联大求学,是联大给他们奠定了人生的基础,养成了他们爱祖国,爱人民,刚毅坚卓的精神,以联大教育的知识和品德给国家做出了贡献。我们受父母的言传身教,上学时个个都是天津市重点中学的优秀生,工作时荣任高校教授、中学校长、国企高级工程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我们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联大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 父母榜样永远激励后辈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