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安源萍水头 —— 安源路矿游记

小浪底

<p class="ql-block">萍乡是我的家乡,多少次跟随父母回萍乡,由于交通不便,蜗居在偏远的山村。</p><p class="ql-block">这次,虽说偶然,但我们兄妹3人,铁定要去安源看一看。春天的头一轮阳光,照射在大地上,像极了一副雅恬的暖色调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安源已经很大,是市政府的所在地,但人们心目中的安源,仍是在那一片开阔的山窝窝里头。</p><p class="ql-block">这里先有了煤矿,后来有了铁路,被称为“安源路矿”。</p><p class="ql-block">这里成为了江南的“煤都”,是近代中国最初的十大厂矿之一。</p><p class="ql-block">1922年9月,这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红色安源从此名闻天下。</p> <p class="ql-block">少时,上舅舅家。夜晚,我在萍矿的中央广场上,观看京剧样板戏《杜鹃山》。柯湘的一段唱词:“家住安源萍水头,三代挖煤做马牛,汗水流尽难糊口,地狱里度岁月,不识冬夏与春秋……”安源向我走来,萍水河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就在萍水河畔。夏日,清清的河水,在村前流淌,河床上的鹅卵石,抹上阳光,散落星光的耀眼。小伙伴们冲进水里,身后是飞舞的背心与裤衩。魚儿钻进卵石缝中,让我们一次一次揑着鼻子扎入水中,欢笑声在山风中飘荡。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村舍,还有花果的清香,家乡有我难忘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安源,仍然有过往的记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坐落在牛形山的半腰上。山下广场中心毛主席的全身塑像,又让我想起了文革时《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毛主席身着长衫,风尘仆仆穿行于滿天乌云翻滚之下,怀中的“一把旧伞”,让我永远的记住了毛主席的出生的年份“1893”年。馆区内环境幽静,青松翠柏,花草艳丽,台阶重叠,建筑宏伟,邓小平手书的馆名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去安源》(油画)曾是美术界的革命样板戏</p> <p class="ql-block">我肃立于纪念馆内,详尽的史料,精美的雕塑,周密的布局,直觉告诉我,已经不同于我曾所见到的。有一种别样的风暴,追魂夺魄,让我久久震惊,今日的幸福曾经铺垫了多少生命与热血。</p><p class="ql-block">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之一,奠定这种地位的是在这里长达10年波澜壮阔的英雄壮举。</p><p class="ql-block">消费合作社发行的股票、铜元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和对股份制最初的尝试。今天国家的经济建设如日中天,亦是从这里启始的。</p><p class="ql-block">一个熟悉的名字呈现在我的眼前。2004年,周南中学百年校庆前夕,在北京,杨开慧的保姆陈玉英的女儿孙燕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她是周南中学当年的校花,是杨开慧的挚友,是湖南省公祭黄兴大会上发言的学生代表。她有神奇的人生。后来,我在这里找到了她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筹备委员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安源工人运动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纪念馆是主体,还有许多分馆与历史旧址,其中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这个山窝子里面。于是,我们开始了一场寻找活动。陵园路有烈士纪念馆、牛角坡52号、补习夜校旧址;总平巷路有总平巷、八方井四十四号、大罢工谈判旧址;正街路有消费合作社、半边街广场、盛公祠。它们有的在路边,有的在山头上,我们一时上山,一时下山,跑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大罢工前的工人俱乐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工人补习夜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煤是安源之源,一切因它而生。总平巷、八方井,隔山而立,是安源煤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俩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于1898年同时开凿建设。总平巷仍然健在,用红砖砌成的牌坊式建筑格外醒目,坐南朝北。1922年9月14曰震惊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我依靠着栏杆,这里仍在生产,游人不得靠近。电影《燎原》中的那一组镜头重现:数千工人手打气岩尖、斧头,高呼罢工口号,像潮水一般从井口涌出来……气势磅礴,气浪云霄。八方井让人好找,最后在一片废墟中看到一立牌:八方井,为立井,直径4米,井深160米,1931年6月被洪水淹没。启死未能回生。</p> <p class="ql-block">(总平巷矿井口)</p> <p class="ql-block">(八方井井口遗址)</p> <p class="ql-block">(威震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黑工)版画</p> <p class="ql-block">安源煤矿敲开了近代中国的现代之门,是当时拥有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中国近代工业的先驱之一。1898年建设,引进了德国技术,开采、洗煤、炼焦、运输等,于1907年全面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这期间有大量的德国人居住矿里。在总平巷与八方井之间的山头上,树林杂草之间有一幢破旧不堪的欧式建筑。百多年前,这里住着洋人,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环境幽静、冬暖夏凉,这种感觉油然而生。阶梯旁有一立牌,方明白,过去曾有东、南、西、北四个院子,有四幢不同风格的建筑,是1899年建成的。我们只看到了这一幢,其它的不知所在。百年建筑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矗立,令人惋惜。</p><p class="ql-block">与它相望的相邻山头上,有一中西合壁回廊抱厦式砖木结构建筑,恢宏大气,气派十足,状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周围古木参天,前面庭院幽雅。人称“盛公祠”,原为萍乡煤矿总局办公楼,后为纪念清末官员、洋务运动代表人物、萍乡煤矿督办盛宣怀,即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漫步如此,从古老的建筑上,感觉从技术到管理,都是近代中国前所未有的。</p> <p class="ql-block">(德国人住的东南西北四个院子,只剩下这一座危房)</p> <p class="ql-block">(盛公祠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p> <p class="ql-block">(树木参天,环境幽静)</p> <p class="ql-block">安源煤矿开创了党领导下的工运典范。安源煤矿有近两万工人,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团结力充足,反抗力极强,早期斗争就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总平巷一侧是八方井四十四号,这是毛主席1921年来安源的住处。毛主席先后8次到安源,从指导工人运动到策划秋收起义,直到井冈山斗争,从1920年11月到1930年9月,跨度长达10年。</p><p class="ql-block">李立三留学回国,是于1921年底被党派往安源的。他创办了工人夜校,教工人先认识的三个字:“工、人、天”,告诉工人是顶天立地的好汉,以此激发工人的觉悟。随后成立工人俱乐部,并担任工人俱乐部主任。</p><p class="ql-block">在盛公祠的山下,亦是去八方井的路旁,有一连体建筑。靠南的一头是安源煤矿金库,这里是发放工资的地方。中间是二层楼的欧式建筑,坐西朝东。因为盛公祠作为办公大楼,设在山上,上下不便,便在山下挨着金库建了这幢专供矿厂、高级职员的办公楼,通称“公务总汇”。</p><p class="ql-block">二楼会议室,是刘少奇的立命之处。在大罢工相持阶段,刘少奇挺身而出,代表矿区工人正气凛然地走进路矿当局戒严司令部与官方谈判,他胸有成竹、义正辞严、唇枪舌剑,在未开一枪、未伤一人的前提下,为工人群众争取了复工的17项权利,被誉为浑身是胆的“刘代表”!</p><p class="ql-block">楼上,是刘少奇的展室,前言那段话,让我看了许久。“他的英名,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紧密相连……他就是刘少奇同志,我国工人运动和工会事业的开拓者、奠基者、创新者、理论集大成者,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展室里,详细介绍了刘少奇在安源、在武汉、在上海、在沈阳……领导工运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八方井四十四号,毛主席住址)</p> <p class="ql-block">(大罢工之后的工人俱乐部,被誉为中国的莫斯科 半边街广场)</p> <p class="ql-block">(近端是路矿金库,远端是“公务总汇”)</p> <p class="ql-block">(标示安源煤矿金库)</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大义凛然与路矿当局谈判)</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与安源矿工)油画1961年</p> <p class="ql-block">(谈判取得胜利,达成十三条协议)</p> <p class="ql-block">(安源工农兵政府旧址)</p> <p class="ql-block">(我在山道上歇息)</p> <p class="ql-block">太阳过了子午线。我在山道上坐着,山风是从东边吹过来的,有些偏南,暖暖的,与今天的阳光很搭档。近3个小时奔走,人不感觉到累,似乎累一点也没关系。山气是从地里面冒出来的,过了惊蛰,地底下有万马奔腾之势。百年前,这股山气如此猛烈,山崩地裂,窜出无数星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此势不可挡。这块土地,终将以“安源”而名之。如今,历史的厚重感、沧桑感,与当前时代的律动同频共振,正是这块土地上特有的气场。想想自己,常年不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今天这么一折腾,咋又回来了呢?因为我是这块土地的后代。</p><p class="ql-block">山风拂面,山气润心。安源、萍水河在我心中。</p><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