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唱表演艺术中完美和谐好声音的追求,是众多合唱指挥、声乐艺术指导及各声部成员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曾听闻一则极端的说法:优秀的合唱团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那么这个完美好声音的标准是什么?从目前国内各个专业合唱团体,到各类赛事中涌现出的优秀合唱队伍的舞台呈现,我们会直观的感受到,这个好声音的标准就是最易融合统一,音区宽广而声部间最能产生共鸣的,发声位置靠后的美声学派的合唱技法。<br> 毋庸置疑,产生于西方宗教仪式的古典合唱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诸多大师经典作品的加持,已达到了非常完美严谨的殿堂境界。上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和学堂乐歌在华夏大地的流传,西方古典合唱艺术形式也逐渐在中国普及、发展。自一代宗师赵元任、李叔同、黄自先生开始,中国一代代作曲家以西方的合唱艺术形式,创作了很多具有中国人审美价值取向的合唱作品。所以在合唱艺术领域,以西方传统美声演唱方式所呈现出的和谐、平衡为标准的判断,就是非常自然合理的了。但这是唯一的不可撼动的吗?或者说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选择吗?这就是笔者在本文中提出,并真诚理智的想和热爱合唱事业的各位同仁切磋探讨的问题。<br> 其实上述问题在很多中、外音乐作品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已经得到了部分答案:中国西南地区的侗族大歌;南太平洋岛国波利西尼亚人的合唱;美国的黑人灵歌,更有世界各国异彩纷呈的现代流行组合,他们采用各自富有魅力的独特唱法,让世人了解到在我们这个星球上,除了占据强势地位的西方主流文化外,还有很多异样的文明形态,他们用自己那独特的歌声,赞美大地颂扬生命,进而确立了他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席位置。今天人类在经济的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催化作用下,正坚定的走在消灭个性,趋于同化的不归路上。这里让我们回想一则惊悚的公益广告:在时钟不可逆转的滴答声中,一个个物种逐渐消亡,随着最后一声巨响,暗示着人类末日的临近!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是同步进退的!所以今天在文化艺术领域,人们同样意识到多样性,才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联合国的“非遗”项目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就以实际行动印证了这一理念。<br> 在传统合唱艺术领域,欧美等西方国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们中国人如果想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只有在声音组合的多样性,作品风格的地域性方面寻求突破。由此笔者认为,对于那些已经非常成熟,配合默契的以美声唱法为本色的合唱团体,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平等的眼光,看待其他非主流的合唱表演手段及发声方法,当作品体裁及题材等创作方面需要时,能借鉴、混合甚至转换为非美声发声的合唱样式。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将是多么美好而奇妙的碰撞啊!<br> 其实上述情景已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国内一些合唱作品中,当然这首先是作曲家在创作中努力的结果,但我们有些评委,有些指挥和声乐指导老师还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他们排斥除美声外的其他合唱唱法,排斥除传统功能和声思维外的其他作品,对此笔者本人是深有感触的。多年前受喀什麦盖提县维吾尔民歌的启发,我为赵思恩创作的歌词《刀郎》谱写了歌曲,并扩展、改编为混声合唱。此作品由邓文欢老师指挥,新疆师范大学合唱团演唱,在2015年第六届金钟奖首届合唱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这个作品受到了内地及台湾观众的理解和喜爱。此后由张星熠老师指挥,新疆教育学院合唱团演唱,参加CCTV歌手大奖赛合唱组的比赛。他们从初赛开始,过关斩将最后进入决赛时得到通知:因为本次大赛是以纯粹的美声合唱为标准,所以不能演唱《刀郎》这样混合风格的作品!其实获什么奖项得什么名次并不重要,但能够影响中国合唱发展方向的某些评委的认知判断,才是真正让人担忧的。当西方的有识之士正在以开放的视野向东方瞩目,进而寻求艺术表现手段多样性的时候,我们有人还在固步自封画地为牢,停留在西方古典时期的审美阶段,而浑然不觉人类正在摈弃唯西方为中心的审美逻辑,追求建构在不同文明样式上的多样化选择。<br> 在寻求合唱好声音的过程中,开放性的认知借鉴各种不同唱法,力求丰富我们的表现手段,但绝不是排斥美声唱法的合唱形式,相反要承认美声合唱的科学严谨,承认美声合唱是占比最大的合唱形式。笔者认为,学习掌握美声的方式方法,最终不是为了比意大利人、比英国人、比法国人唱的更像教堂圣殿般崇高美好,这就如同徐悲鸿当年赴法国求学,他不是为了要做莫奈、要做塞尚,而是要画出他独有的奔马,做中国的大师!我们这一代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作曲家,即便有时采用西方的技法,也是要写自己的风格,讲中国人的情怀。笔者在拙作,女声合唱《鹰笛》中,尽管使用功能性和声与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传统手段,但期望展现的,是帕米尔高原那粗粝而无羁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就需要合唱有时要突破既有的发声方式,寻求更有“海拔高度”的动态效果。所以归根结底,为达到艺术感染力,我们可以使用,甚至创造一切能够合理使用的艺术手段。<br> 多年前,为某次少儿合唱比赛做评委,看了好几支因为孩子正处于变声期,所以唱美声的方法很勉强的队伍,诸评委已经是昏昏欲睡。忽然,一支民族小学合唱队伍那童“声”无忌,欢快自然的歌声让大家为之一振。由此真是感慨良多啊!我写的合唱《古丽》,虽然有混声、纯男声和纯女声等不同版本,但最期望就是这样的童声来歌唱,哪怕只有两个声部!<br> 当然,纯粹的合唱声音美是值得膜拜与追求的,它不被任何作品或歌词所束缚,形式本身就是内容。站在这个角度看,本文开头那句“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的说法就是成立的,但这应该是归于声乐专家的圈子,而非本文所探讨的范畴了。<br> 最后,以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做结语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br><br> 2022.3.24 于海南澄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