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徽派书法对中国书法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的担当与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书法艺术渊源流长。在中国书法艺术长河中,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主流派,徽派书法对中国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曾经做出了无以替代的重大贡献。徽派书法艺术的发展,极大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内函,推动了中国书法历史发展进程。在徽派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在各个历史时期曾出现过一大批名家学者,湧现了众多书法家、书法论著家和书法评论家。他们的书法艺术成就,书法艺术作品和书评论著,得到历代书法界同仁高度评价、充分肯定而举世瞩目;代表徽派书法艺术特色的徽州书法的发展,使中国书法艺术更具有广泛的民间参与书法的基础;做为书法艺术必备工具和条件的徽墨、歙砚和宣纸的产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添砖加瓦;自秦代以后,篆书体的出现,提升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徽派书法家、金文学家、邓派篆刻创始人邓石如,将中国书法篆刻艺术提高到一个暂新阶段。徽州民间篆刻艺术的发展,更使得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枝独秀,书法篆刻艺术在中国文化大花园内绚丽绽放。徽派书法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篆刻之乡实属当之无愧;“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北宋徽籍著名书法家、道学家、养生家陈抟,开创了对联书法,使书法艺术增添了趣味性、实用性和广泛性,而陈抟被书法界称为对联书法艺术的开山鼻祖。</p><p class="ql-block"> 徽派书法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书法艺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徽派历代书法家和名家学者毕生贡献的结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代表中华文化艺术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在中国漫长的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徽派书法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主流派,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曾经发挥出无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徽派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内函,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做为中国书法艺术必备工具徽墨、宣纸、歙砚的产生,是中国书法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徽派书法对中国书法艺术最为突出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徽派书法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无数卓越非凡的优秀书法家、书法论著家和书法评论家。江淮大地上最早的书法作品始见于寿县发掘的西汉淮南王墓碑;宿县市发掘的九女坟附近的“建宁四年”碑刻。这一发现使得徽派书法的起源可追溯到楚汉之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最为辉煌的时期,也是徽派书法活动的鼎盛时期。东汉末年徽籍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魏武帝曹操,雄才伟略、文武双全,平生尤为喜欢书法艺术。唐代书法家兼评论家张怀瓘在书法评论专著《书断》中称曹操书法“尤工章草,雄逸绝伦",称其章草作品为妙品。历经千年的历史风云,如今唯一仅存曹操真迹,只有隶书《衮雪》二字,《衮雪》却展現了曹操的风采神韵,刚柔并济的书风与强捍的武魏精神。清代关中学者罗秀书评《衮雪》“今见此书如此,如见其人矣”。現如今,《衮雪》石刻真迹拓片为陕西汉中物馆的镇馆之宝。曹操是东汉末期的历史风云人物,身居丞相位高权重,面对东汉末期政局风雨飘摇、群雄逐鹿、战事平凡。满杯政治抱负的曹操,没有更多的闲情逸致,流传于世的书法墨迹就目前而言发掘甚少。历史上见过曹操书法作品者,都赞其书法遒劲华美。东汉末期被书法评论家誉为章草五大家之一。曹操政治名声显赫,他虽然精通书法,作为书法家的他却鲜为人知,书法成就被政治名声所掩盖。曹操酷爱书法,也特别珍惜书法人材,他身边的重臣及幕僚中聚集了不少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如政治家、书法家钟繇,助汉献帝东征有功,封东武亭候。钟繇擅篆隶楷行草多种书体,被誉为楷书的鼻祖。张怀瓘在《书断》中称其书法为神品。他的学生东晋有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曾经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师。钟繇在晋代为书法界的领军人物实属当之无愧。曹操对钟繇青睐有加并委以重任,建魏以后,历任大理、相国,累封定陵候。曹操幕僚中另一位书法家梁鹄,梁鹄原是刘表的手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梁鹄归顺曹操,被曹操待为上宾。梁鹄的主要成就是他书法,梁鹄的八分书法,一直受到了历朝历代书法家的赞美。曹操特别崇拜梁鹄的书法,甚至将梁鹄的的书法悬挂在账内,以供观赏。同时他官邸内所有的题词,都是出自梁鹄的手笔,足见梁鹄的书法水平高超。曹操手下还有韦诞、邯郸淳、孙子荆等都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曹操一生政绩显赫、文笔超群,历代史学家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就书法而论,他钟爱书法,珍惜、保护、重用书法人材,不可否认曹操高瞻远瞩,对徽派书法乃至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书法史上,魏晋时期还有一位徽籍书法家恒温,(312年-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桓温一生战功累累,有远见卓识和决胜千里的才能,不仅收复蜀地还多次北伐,为东晋立下显赫战功。他的功绩不仅表现在带兵打仗、攻城掠地,他还精通书法,是晋魏时期的书法家。其书法艺术倍受乾隆皇帝喜爱。桓温书法作品《伯远帖》为乾隆“三命堂”珍品之一。桓温长于行草,字势遒劲,有王羲之、谢灵运之余韵,有《大事帖》传世。唐代窦臮所著《述书赋》,收录有晋代六十三位书法家,其中便有桓温。明代陶宗仪的《书史会要》也将桓温列入其中。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桓温著有文集四十三卷,但在隋朝时只剩十一卷。而据《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桓温集》有二十卷。清人严可均在编撰《全晋文》时,收录有其文十八篇,代表作有《檄胡文》、《上疏陈便宜七事》、《上疏废殷浩》、《请还都洛阳疏》、《上疏自陈》、《辞参朝政疏》。现存书法作品有《旱燥帖》;北宋龙图阁待制,休宁人查道,出身官宦之家,自幼以书法辞章闻名乡里。据《宋史.查道传》记载,查道“幼沉静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以词学称”;南宋最为著名的当属大理学家婺源人朱熹。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与陆游、范成大、张孝祥并称“南宋四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朱熹善行、草,笔精墨妙,有晋人之风,被誉为“汉魏风骨”、“韵度润逸”。明王世贞《震泽集》说,朱熹的书法“无一不合书家矩度”;宋代另一书法名家张即之,安徽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张即之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后转师米芾,参以汉隶及晋唐经书,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并能“独传家学”,以张孝祥书为主调,而自成一家体系。这种体系是他在继承古人前辈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汲取众多营养而后大胆创新形成的。张即之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他博学多识,“性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 张即之是南宋书坛首要人物,《中国书法发展史》宋六人,张即之在内,另五人为北宋四家与赵佶。张即之是南宋后期力挽狂澜、振兴书法艺术、穷毕生之力以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家,曾称雄一时,且有“宋书殿军“之誉”。《宋史》本传称其“以能书闻天下”,“大字古雅遒劲,细书尤俊健不凡”。其下笔简捷凝练,运笔坚实峻健,点画顾盼生情,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使字字结体生动明快,清爽不落俗套。其所书《大字杜甫诗卷》前人评为“有长风破浪气象”。女真族虽然远在北方,与南宋政权处于敌对地位,但对于张即之的翰墨作品,却不惜用重金购求;在南宋还有徽籍著名书法家,则是精通诗书的贤明宰相程元凤。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程元凤《识语》楷书帖和《呈提举郎中札子》行书帖,一直被视作历代著名碑帖;詹景凤,也是南宋时期徽籍书法家,字东图,号白岳山人,安徽休宁流塘村人。他一生爱好书法,并留下书法作品多件传世。詹氏活动于明代晚期,在诗文、书画等方面极赋盛名,当时有人把他和明代“吴中四家”书画领军人物祝允明、文徵明等相并称;邓石如为金石碑派书法创始人,形成以江淮书风这一独特地域书法流派,代表了清代徽派书法发展趋势和风格。</p><p class="ql-block"> 在徽派书法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书法艺术承前启后,名家辈出,书法评论家及书法论著也是凤毛麟角。清代时期梁巘字闻山,号松斋,亳州(今安徽省亳县)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后为湖北巴东知县。邓石如书法曾得到他的指点。其书与梁同书有南北二梁之称。著有《承晋斋积闻录》等;包世臣,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家。28岁遇邓石如,师从学篆隶,后倡导北魏。主要成就在于通过《艺舟双楫》等倡导碑学,对清代中、后期徽派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包世臣虽官位低微,但他学识广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社会经验极其丰富,成为当时许多封疆大吏的全才幕僚。1838年至1841年朝庭命官林则徐钦差大臣,曾两次途经南昌,与包士臣商讨禁烟之计和御英国策。包世臣学书30余载,所著《艺舟双楫》为中国书学理论重要著作,与《中衢一勺》《管情三义》《齐民四术》合刻为《安吳四种》36卷,又有《小倦游阁文稿》2卷。梁巇、包世臣除了评书论著名声显赫,书法作品也都是书法大家风范而倍受书法界广泛赞誉。</p><p class="ql-block"> 徽派书法发展史上的这些书法精英,他们的书法艺术成就、书法作品和书法论著,得到了中国历代书法界同仁的认可和评价而举世瞩目。</p> <p class="ql-block"> 徽州地域书法的发展,成为徽派书法艺术地域书法和民间书法的主力军。古徽州一府六县,徽州书法的发展,必须从徽州的综合文化素质论起。徽州文化是古徽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是炎黄文化新阶段的袖珍版。其中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化、艺术、工艺建筑等。徽州这一地域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方腊农民起义遭镇压后改歙县为徽州。直到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作为一个地域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历经改朝换代,经历了从“三天子都”、“蛮夷”地属吳、越、楚、秦至黟歙,新都郡,新安郡及歙州的漫长历史过渡。但徽州的地域范围相对稳定,始终保持徽州一府六县的地域格局,这在中国行政区域史上实属罕见。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整体透露出东方社会文化的精髓,全息包容了中国晚期封建社会民间文化与生活全景的典型标志。正是尤于地域的长时期稳定,给徽州文化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和发展空间。古徽州文化虽属地域文化,但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景缩影,是新安郡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的底蕴深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它同时也是徽派书法的发祥地之一。纵观中国历史发展,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列强宗族南迁,也给古微州帶来了优秀的中原文化,使古徽州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壮大如魚得水。古徽州文化堀起于北宋后期,鼎盛于明、清时期。代表徽州文化艺术精髓和特色的徽州刻书、徽州篆刻、徽州书法,这些徽派文化的丰富内函,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古徽州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一个厚实沉淀区。古徽州人材辈出,自南宋以来,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和深邃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名臣名儒、书法大家。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徽州籍有进士2297人,占了全国的百分之十七。尤其是代表徽州文化的书法艺术尤为彰显。特别是明清两朝皇帝大多喜欢书法,有的皇帝还是书法大家。像清代顺治推崇欧阳询,康熙钟爱“二王”,而乾隆则偏爱赵孟頫。因此在科举考试中,所选拔出的进士乃至状元大多是那些文才与书法同样出众的考生。康熙三十年(1691年),徽州休宁人戴有祺作为徽籍考生,参加朝庭殿试,读卷大臣初定戴有祺为第二名。康熙帝认为戴有祺“书法尤嘉”,由于他书法出类拔萃,于是将戴有祺拔置第一名。被康熙钦点为状元而一时传为佳话,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主流导向。使得徽州地区“俗益向文雅”,文风日盛。徽州人自幼耳濡目染,加之师传亲授,“舞文弄墨、无伦老幼”,形成一种当时社会风尚。概括起来,徽州书法艺术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整体水平高,历代名臣名士多,徽州民间书法高手云集,且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众多民间书法家们酷爱书法,视书法精品为珍宝,广泛收集、珍藏。现如今,在徽州的各类博物馆乃至国家级和省级博物馆珍藏的历代徽州书法家们大量书法墨迹、书法碑刻和书法论著文献资料。神奇秀美的黄山,现存历代名家题字的摩岩石刻300多处,新南碑园、檀干园和云溪堂均珍藏有大量名家碑刻。还有不少书法艺术精品被民间书法世家收藏并世代相传。在徽州无论是古亭书院,还是古街民居都悬挂着大量牌匾、楹联,无不散发着古朴苍劲的翰墨气息。这些既是古代徽州书法家智慧的结晶,更是徽州人的精神文化家园;二是明清时期受“吴门书派”和“华亭书派”影响至深。在明代时期,徽州与苏州都是经济发达地区,两地在经济和文化上相互影响。就书法而论,徽州地域书法受苏州吴门书法影响较为明显。从书法取向上看,徽州书法师从崇文徵明特点明显,到明末清初,随着吳门书派的日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华亭书派。董其昌早年在徽州游学,成名后与徽商及徽州文人交往甚密。如著名的许国石坊上的“大学士”、“先学后臣”和“上台元老”就是出自董其昌的手笔,由此可见董其昌对于徽州书法发展的贡献尤为突出;三是以书入画,书画融合是徽州书法的一个明显特征。出生于唐代三代相门之家的书画家张彦远,在《论顾、陆、张、吳用笔》中就明确提出“工画者多善书”,意在画家作画要像书法家那样重视线条的作用,强调用笔所包含的技巧与表现力。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要求绘画应具备书法的笔力雄健,整体气韵要保持“气脉相连,笔断意连”的境界。新安画派注重笔墨功夫,它的兴起无疑是对徽州书法的提升产生过积极影响,使徽州书法自成风格,别具一格。新安画派书画融含,相得益彰,这也是徽州书法赖以生存人为魅力之所在;四是在徽州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有一奇特现象,就是历代徽州籍学者、书法家这一群体本来擅长书法,却大多不屑以书法闻名,因此很多书法名人却鲜为人知。如朱熹书法造诣极高,只因为他学问名誉天下,他的书法之名却被忽视。这也是徽州书法虽内函丰富却不善张扬的又一特征。书法艺术是一个地域不同时期文化发展的风问标,它反映直接、感观强烈,彰显时代文化氛围和走向。徽州书法家既注重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遂,同时注重研究、探索和创新。研究徽州书法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对促进徽派书法艺术发展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徽派篆刻艺术的发展,是徽派书法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又一杰出贡献。徽派篆刻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闪函,促进了南北文化、书法艺术与篆刻艺术的深度融合,使得中国书法艺术更具实用与观赏价值。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篆刻艺术是一面见证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旗帜。方寸间彰显乾坤世界,体现中华儿女坚定不移的韧性和顽强不屈的性格。篆刻艺术融刀功、技法、文化修养、书画艺术、美学选型为一体。篆刻艺术应用领域广泛,在古代大到皇帝传国玊玺、官印,小到各类书画印章及古代民间个人印章,为篆刻艺术提供了应用广泛和艺术欣赏的发展空间。在当今书画界,篆刻艺术仍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的篆刻文化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始于商代印章的出现,是根据安阳出土的三枚铜质古玺为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距今约3000年历史。(约公元前16-11世纪)。经董作宾、徐中舒、于省吾、容庚、胡厚宣等专家考证,定为殷商时代玺印。从陶器的铭文可以看到西周时代玺印的痕迹。高明先生《古陶文汇编》断为西周已有印章。此后经历漫长岁月。印章发展到秦汉时期,印章的刻制使用、文字已日臻完善。还专门设有专职官员管理印章,各类文献资料记载较多。因此,秦汉时期印章是我国篆刻艺术的鼎盛时期。中国篆刻艺术发展到隋唐宋元时期,随着中国的文人书画的兴起与发展,印章开始用于书画作品上,诗、书、画、印成为当时的文化时尚。徽派书法历来崇尚篆刻艺术,篆刻艺术名家辈出,促进篆刻与书法的深度结合,这也是徽派书法赖以生存、展現自我的又一艺术特征。明清时期徽派善篆刻的书法家众多,他们篆刻艺术精甚,技法超群,体現了徽派篆刻的艺术整体实力雄厚。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古徽州地域篆刻艺术的的崛起,徽州篆刻讲究传统手工技艺,始于明朝的何震。其后著名的有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一改当时篆刻庸俗怪异、擅改篆字型义、趋向屈曲乖缪的风格。真正开创文人刻印风气,自篆自刻,把篆刻推向艺术高峰。徽州篆刻家何震、苏宣、朱简、汪关,世人称之为“徽派”,他们为徽派篆刻的发展曾立下过汗马功劳;二是徽派篆刻勇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清代徽籍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邓石如,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邓石如擅长篆、隶、行书,融合诸体,独具风格。工刻印,世称邓派。邓石如篆、隶、楷、行、草书无所不工,但以篆书最为人称道。《白氏草堂记》是其篆书的代表作 此书作为邓石如六十二岁所书即嘉庆九年甲子(1804),是其谢世前一年写成的。《白氏草堂记》之书风既盎然着浓浓的古气,又洋溢起阵阵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洒脱。技艺与情致并重,行气整饬工稳,体势森严刚毅,韵度豪迈醇厚。此书写六十四卦之一“谦卦”,下笔爽利,势猛气足,从中可以感受到汉碑所特有的恢弘气势。其篆书能突破清初铁线玉箸篆的藩篱,直承秦汉诸家,创造性地将汉碑笔意参入其中,促进了南北篆刻文化艺术的交融,在确立和完善碑派篆刻书法技法和审美追求方面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徽派篆刻的崛起,才真正确立了中国篆刻造型艺术地位。实现了由印章实用艺术向篆刻造型欣赏艺术的转变。徽派篆刻为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第一篆刻流派,形成了徽派书法创新求变的特点。徽派篆刻如中国文化艺术花园中一枝独秀,当之无愧成为中国书法艺的篆刻之乡。</p> <p class="ql-block"> 陈抟开创对联书法,使得徽派书法乃至中国书法艺术,逐步走向完美,开始面向社会,加大了书法艺术拓展空间。陈抟,字图南。安徽省亳州涡阳县义门镇人。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陈抟受皇帝召见,赐号“清虚处士”。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著有《观空篇》等。并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著。陈抟多才多艺,文化综合素质高,对书法艺术的研究也是造诣颇深。陈抟开创对联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体現,集中反映时代精神风貌、地域文化习俗,彰显时代气息、极具文化氛围。陈抟作为对联的开创者,他在文化和道学方面的成就巨大,他当时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对联书法被后世书法家奉为传世经典。全联书法取法于北魏《石门铭》。为明人据真迹摹刻上石,今存于龙门嶒,虽然很少有牵带萦回,却能承上启下,笔断意连,可谓对联中之稀有珍品。此联真迹曾先后经李梅庵、康有为、曾农髯收藏,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称为“天下第一联”。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融入书法艺术,陈抟成为开创对联书法艺术的开山鼻祖实至名归、当之无愧。但是纸本对联的隆兴体现在明代中期。主要依赖于中国明代造纸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明式房屋的厅堂设计和陈式有关。明代以后的徽派建筑讲究厅堂主座的背壁上,务必要张挂大画轴,两侧则张挂左右对称、诗句关联且装裱精良的上下联,字画的主题及题名往往是与主人其地位身份相称。这种厅堂文化艺术格局,极受徽派历代书法家的喜爱和推崇。在明清以后这种厅堂书法艺术在江淮大地如沐春风,经久不衰。笔者出生皖南,记得七十年代参军此以前,亲身经历、耳闻目睹徽州人几乎是所有人家厅堂都会设置中堂书画艺术,所不同的是中堂书法艺术的内容和档次而已。可想而知,饱含中国书法艺术的对联艺术对后世影响之深、普及之广。对联书法艺术应用领域广泛,婚庆嫁娶、开张大吉要张帖喜联;老人仙逝、英烈牺牲要挂挽联;中国传统新年,家家户户都喜欢挂春联祈盼来年平安吉祥、风调雨顺。</p><p class="ql-block"> 徽派书法艺术特色,个性突出,特征显著,书风纯扑,标杆立影,独树一帜。在近现代徽派书法艺术人才济济,在中国历届书法大赛中成效显赫、名列前矛。徽派书法艺术的堀起与发展,伴随中国书法历史发展的步伐,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历经沧桑,大浪淘沙,逐步走向繁荣,迎来了中国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春天。作为中国书法主流的徽派书法艺术任重道远,徽派书法工作者要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牢记新的历史时期赋于我们的新的历史使命,将中国书法艺术推向更为辉煌的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历:吕积宝,昵称东坑居士、迎客松,安徽黄山市人。</p><p class="ql-block"> 军事院校大专学历,中国书法函授大学91届毕业。</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楹学会书法研院书法系教授;中国关公书画院海南分院副院长,关公书画院海南分院琼中书画创作基地主任;江西毛体书法协会会员;中国诗书画家网名家委员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1986年部队转业后向书法导师李振亚,袁清夷(曾经是蒋经国先生在赣南任行政公署专员时的秘书)系统学习书法。2013年开始师从张呈祥老师学习篆体书法至今。</p><p class="ql-block"> 从事书法活动三十多年,擅长行草书,兼攻篆书。多年来书法作品在全国和江西省书法大赛多次获奖,近年来曾荣获第四届“华厦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金奖;第十一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艺术邀请赛获一等奖;《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荣获一等奖;《万里长城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银奖;第四届《润德奖》江西毛体全国书法大赛荣获优秀奖。撰写书画人物《張呈祥老师传奇的书法艺术人生》,其中《我的书法导师》,《邬江和他的国画艺术》文章于2020年4月、8月分别在中国书画报发表。並著有书法论文《徽派书法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担当与贡献》。</p><p class="ql-block"> 作者感言:下过乡,当过兵,从过政,经过商,对生活充满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