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积累、感悟、运用、欣赏、审美鉴赏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词。</p> <p class="ql-block"> 近日,城关二小五(4)班孙景艳老师在学校组织的“三课一会”活动中为我们呈现了一节优秀的古诗教学课例。孙老师讲的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节课教师从王昌龄、陆游的爱国诗句导入新课,课堂安排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课堂检测、作业布置几个环节。</p> <p class="ql-block"> 一、读诗文。老师先引导学生读诗题,知作者。再引导学生读诗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适当停顿。通过个别朗读,发现问题,及时正音,引导学生读准古今异义词“衣裳、妻子”等。在理解诗意和感悟诗情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快结束时又将吟诵搬上课堂。整节课,初读,朗读,诵读,吟诵有层次有目标,学生对诗情体会不断加深。</p> <p class="ql-block"> 二、解诗意。字音读准了,节奏正确了,怎么去理解诗意呢?老师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积累的理解古诗文的方法。同学们自由发言,总结了很多好的方法,如结合注释、连词成句、结合背景、借助生活经验、反复诵读等。然后,大家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先独立思考句意,再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小组展示。四人一小组的展示有模有样,人人参与,井然有序,展示出了学生平时的语文素养,展示出了学生的大胆自信。每小组展示后教师强调重点,解答疑点,并及时评价,及时鼓励。</p> <p class="ql-block"> 三、悟诗情。在悟诗情环节,师生紧紧抓住“喜欲狂”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喜欲狂”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师生抓关键词“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即从”、“便下”等词理解什么是“喜欲狂”,想象着“喜欲狂”的画面,但是作者为什么“喜欲狂”呢?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时,学生搜集的资料就派上了用场,有结合历史事件“悟诗情”的,有结合作者逃难经历“悟诗情”的,也有结合作者的其他诗篇“悟诗情”的,一时间,“安史之乱”、“逃难地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综合性学习成果呈现在大家面前,原来“喜欲狂”的背后是“痛之深”,是“望之切”,是“家”、是“国”啊,如今失地收复怎能不“喜欲狂”呢?</p> <p class="ql-block"> 四、作业布置。课快结束时,教师布置“研究一下,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引导学生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p> <p class="ql-block"> 优秀的课例,老师总是这么目标明确地引导着,不急不躁,学生也这么稳稳地读着,悟着,想着画面,说着意思,体会着情感,总结着方法,也展示着自我,本节课之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方面都比课前有了很大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