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育儿就是爬山,爬到某个阶段性山顶往回看的时候,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悟。</p><p class="ql-block">有一些问题的确不用过度担心,今天,就分享那些可以让父母少操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问:同龄人都报兴趣班了,孩子却没有自己的兴趣,怎么办?</p><p class="ql-block">首先呢,家长需要自查一下,你所认为的”孩子没兴趣”,是不是只是没有“你希望孩子有的兴趣”。</p><p class="ql-block">当然,静待花开的背后还是需要默默耕耘,心理按摩完了,上几个小方法。</p><p class="ql-block">1、激发兴趣 </p><p class="ql-block">学龄前的孩子还是一张白纸,这个阶段的兴趣启蒙靠激发。 怎么激发?就是提供环境,抱着啥都试试看,没喜欢也没关系的心态。让孩子在没压力没干预的状态下,自由探索,更容易激发兴趣。 </p><p class="ql-block">为啥孩子对我们买的昂贵早教玩具没兴趣,对泥土却好奇的不得了?那是因为玩泥土的时候没有期待、比较和功利。 父母要成为点亮孩子兴趣的那束光,千万不要在那么小的时候,就进入了比较的怪圈。</p><p class="ql-block">2、引导孩子的兴趣 </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父母自己会有私心。如果你有特别想让孩子拥有的某些兴趣,那也未尝不可。关键是让孩子体会到乐趣,对这个兴趣有期待。</p><p class="ql-block">即使没有报班,也是可以在家里逐步培养起来的。</p><p class="ql-block">有机会听到大量优秀的歌曲,体验音乐的美妙的孩子,更容易有音乐的爱好;有机会接触过名画,感受过视觉盛宴的震撼,孩子也会更容易喜欢绘画;父母自己先爱上阅读,通过有趣的故事和互动,孩子更可能发自内心想要去认识更多的字,读更多的书……</p><p class="ql-block">归根到底,不是把你“小时候的遗憾”去强迫孩子接受,而是自己先行动起来完成自己的遗憾,在这个过程中去影响和感染孩子。</p><p class="ql-block">3、扩宽兴趣维度,动态看待孩子的成长 </p><p class="ql-block">能激发孩子兴趣的,并非只能发生在兴趣班,兴趣,也不等于单一的文艺或技术特长,一个人也并非只有在小时候有机会找到兴趣,在漫漫人生路上,总会有许许多多的的契机。</p><p class="ql-block">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长,抓大放小,暂时没兴趣就暂时不报班也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问:坐不住、爱发呆,做什么都3分钟热度,会不会有专注力缺陷?</p><p class="ql-block">关于孩子的专注力,不要忘记这个大前提:对于学龄前的低幼孩子,本身就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摸、什么都想尝试、坐不住的。</p><p class="ql-block">面对孩子好动,大家首先不要自己吓唬自己,更不要一上来就扣帽子——多动症。</p><p class="ql-block">当然,如果真的有担心,与其每天焦虑,不如就去医院检查一下,花钱买个安心。真的是的话,也能及时干预。 对于不存在病理性问题的“好动”,大概率就是孩子的身体硬件还没做好准备,平时可以从视觉锻炼和运动两方面入手:</p><p class="ql-block">1、锻炼眼睛的能力 </p><p class="ql-block">在动的过程中让孩子用眼睛筛选信息,比如:蹦床、跳绳、开合跳运动,在过程中融入视觉训练:拿一些桌游的卡片,孩子快问快答看到什么。 写一些数字、字母、甚至简单运算让孩子识别等等都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2、锻炼肢体表达 </p><p class="ql-block">比如:跳房子、丢沙包游戏、练习册的走迷宫连线,根据说明书/题卡完成搭建积木等游戏,都是很好的游戏。 </p><p class="ql-block">3、培养正确的坐姿、多运动提升肌耐力 </p><p class="ql-block">“坐不住”有时候不是好动,而是真的累了。因此越是好动的孩子,越要允许他们动,提高肌肉耐力。 </p><p class="ql-block">在家里,为孩子提供专门的学习空间和桌椅,养成正确的坐姿(遵循三个90度原则),进行充足的户外运动等锻炼,肌肉力量上去了,孩子宝贵的的精力就能用在真正该专心的事情上。</p><p class="ql-block">4、多陪伴,少比较 </p><p class="ql-block">一个坐不定、完不成某些事的孩子,内心肯定也会因为缺乏掌控感而沮丧的,他们也同样非常非常需要我们的情感支持。</p><p class="ql-block">当我们面对不同孩子之间表现出的专注力差异时,少比较,少贴标签,多陪伴和鼓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p><p class="ql-block">当他们自己长大到找到自己真正沉迷其中的事情,相信那时会是他们开始释放大量专注力的时候。</p><p class="ql-block">问:内向、不敢表达的孩子长大后会吃亏吗?</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多少会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够自信大方、不怕生,甚至联想到,未来如果还是不敢表达,意味着要受气、吃亏,甚至被挫伤了自信。</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区分性格和能力,长大会吃亏不是性格问题,而是能力没跟上。而能力这件事恰恰就是我们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从小提高的。 </p><p class="ql-block">1、区分内向和慢热 </p><p class="ql-block">孩子小的时候,性格并没有定型,我不推荐大家一上来就说是内向,而可以说孩子是慢热。 理清内向和慢热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很多恐慌。因为慢热,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提前预热。</p><p class="ql-block">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提前告诉他们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有什么变化,会遇到谁,可以让他们有一种掌控感,就会减少焦虑,更加容易融入,让孩子发现,原来,和人接触是舒服的事情。</p><p class="ql-block">2、内向者也有自己的“竞争力” </p><p class="ql-block">慢热型的孩子,都是非常好的“思考者”,比如,谨慎、不容易冲动、更能共情等等。 长大后,在工作上能处理复杂的事务;心思更敏捷,甚至是很好的生活家、艺术家;与人交往谦逊有礼,做事也很有分寸感。</p><p class="ql-block">其实很多领导者都是内向的,这个视角转换我们父母需要有。</p><p class="ql-block">很多父母因为自己本身性格内向,而又对自己现状不满,就会把这个恐惧传递给孩子,结果孩子就真的认定自己性格不好,啥都不好了。 </p><p class="ql-block">3、给孩子时间 </p><p class="ql-block">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如果一味地把孩子往人堆里推、斥责她“没出息、这都不敢”,很可能孩子会屡屡崩溃,甚至再也不愿意亲自去体验成长过程中那些可能会有痛苦体验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问:下手不知轻重、总会伤害到别人,会有暴力倾向吗?</p><p class="ql-block">于“暴力”行为不同年龄需要区分处理:</p><p class="ql-block">针对低幼(3岁前)的孩子的“暴力”,更多是出于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成熟,所以就会在着急的时候做出抓人、打人等行为。</p><p class="ql-block">我们需要的是耐心的解释和示范,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语言和行动来表达他们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而对于“屡教不改”的暴力行为,我们就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许并不是管教这么简单的。</p><p class="ql-block">1、可能存在本体感觉缺失 </p><p class="ql-block">(如何检查,看扩展阅读第一篇)这一类情况,孩子需要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用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得到更多的“运动知觉”的刺激。 </p><p class="ql-block">2、发生当下不要教育,而是切断</p><p class="ql-block">暴力发生时候的孩子情绪,就像火山爆发,想要去抑制是很难的。这时候千万不要教育,大概率你收获到的就是,更加暴力的情绪,结果父母也会忍不住打骂上手。</p><p class="ql-block">3、事后复盘,对症下药 </p><p class="ql-block">这类孩子之所以情绪那么激烈,是因为表达能力与意愿落差太大。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能力做不到,就会很气很气。 </p><p class="ql-block">所以在每一次坏行为后,别忘了告诉孩子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正确的做法,反复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你希望看到的好行为是如何的。 可以多在家进行角色扮演,父母多用温柔的力量让孩子看到言传身教。</p><p class="ql-block">还要多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比如之前拳打脚踢的,现在还是发火,但不打人;比如,之前冷静下来要一小时,现在可以表达出自己愤怒了,冷静下来的时间短了。 尽管孩子还是“不完美”,但他在“接近完美”的努力,我们是需要去看到和鼓励的。</p><p class="ql-block">这时,我们就要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 孩子的内化过程需要时间,我需要做的就是陪伴并接纳,并反复教会她熟练使用以上那些舒缓情绪的技巧,日常中,反复锻炼理性脑的使用。 </p><p class="ql-block">“有用”的育儿招数不该只是以让孩子不哭闹、不犯错为目标,而是在每一次错误中积累更多迈向独立,学会自我调节的能力。</p><p class="ql-block">记得,静待花开的前提,永远是默默耕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