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br>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br>……<br> 《葬花吟》,红楼诗词的最高峰,是曹雪芹倾心塑造红楼花神林黛玉的鼎力之作!百花为花神而盛开,黛玉以葬花谢百花,才是作者钟情红楼花神的厚重笔墨。仅仅描写黛玉千娇百媚、七瓣玲珑、才情漫天,不足以表达他心中的花神。黛玉必须痴情,惟痴才显灵魂,惟痴才具神性。黛玉葬花是绝笔,而说到葬花,人们一定想到黛玉,就是妙笔!<br><br><br></h3> <h3>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有两次。第一次是第二十三回,宝玉偷看《西厢记》时,欲将谢落的花瓣撂在沁芳闸桥水里。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br></h3> <h3><br> 宝玉眼里,水最洁净,所以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女儿“如花美眷”,故落花撂在水里,是花洁净的归宿。但黛玉对洁的理解更深透。水若被污染,谈何洁净?花木本生于尘土,将花葬入花冢,尘归尘、土归土,免受践踏和污染,才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宝玉的洁只是外表的洁,而黛玉的洁是心灵本质的洁!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仅最美丽聪明,而且最清醒深邃,从而也最痛苦悲催!<br><br></h3> <h3> 如果说黛玉第一次葬花葬的是飘落的花朵,那么第二次葬花葬的就是自己了。第二十七回中,因宝玉的丫头不开门,黛玉疑心宝玉,心里觉得特别的委屈和失落,一个人哭着坐到天亮。这一天恰好是一年一度的芒种节,园子里的姐妹都去饯花神了,唯独不见黛玉。<br><br> 宝玉去潇湘馆里找黛玉,宝钗原本也打算去,但为了避嫌没有进去,而跑去扑蝶了。宝玉去了,黛玉并不理他,而是独自葬花去了。芒种节正是祭饯花神日,一切都是数演天定!黛玉疑心宝玉、痛苦不安,面对满地落花残红,百感交集、多愁善感,浅吟低唱那悼花哀己、意境凄美的《葬花呤》。<br></h3> <h3> 《葬花吟》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如泣如诉,血泪怨怒凝聚,通过寂寥而悲情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哭泣,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一部《红楼梦》,痴人说梦,也令读它的人如醉如痴!<br><br></h3> <h3> 《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甚至潇湘馆的鹦鹉也会吟诵!可见黛玉面对春残花落,终日伤感,无限惆怅。<br><br>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女儿们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难逃”一朝飘泊难寻觅”,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中,应验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之谶!<br><br></h3> <h3><br>《葬花吟》<br><br>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br>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br>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br>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br>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br>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br>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br>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br>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br>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br>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br>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br>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br>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br>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br>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br>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br>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br>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br>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br>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 <br>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br>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br>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br>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br>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