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题记:莘建路承载着我对莘庄镇最初的回忆。每次到莘庄参加会议或处理事务,若无法返回浦东,便会入住那里的招待所,也就是后来的莘建饭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座招待所于昔日的上海县而言,无疑是对外接待交流的重要场所。那时的莘庄,若非公事,想要住宿过夜,只能求助于友邻,在莘庄大礼堂后的机关宿舍,或是对面工业局宿舍中寻找鲁汇老乡借宿。彼时的莘庄,夜深人静,莘建路上行人寥寥。鲁汇到莘庄工作的人们,只要是在过去打过交道的熟人,十多年间,几十个人便会在那几条小路上不期而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东街、小西街,这些街道上,处处弥漫着“熟人社会”的气息,一个县城驻地的小镇,处处散发着小集镇的独特韵味。莘建饭店曾短暂地被评为准二星旅游接待酒店,但随着1993年初区委书记包信宝邀请市旅游局专家对其改建、提升档次进行评估后,因场地有限、改善空间不大而放弃。于是,“篁月楼”应运而生,成为新的餐饮、客房布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众多外省市来访代表团并不愿意住在莘庄,他们觉得这里去市中心观光不便,住宿条件也差强人意,与改革开放中的广深珠等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广东宾客的评价中肯,我也有同感。尽管我外出不多,见识有限,但对于城市人居环境、人文景观、旅游观光景点以及城市形象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三十多年间,农村城市化发展迅速,莘庄变得越来越美丽,但距离大都市的繁华美丽,仍有差距。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在路上,“美丽莘庄”的建设亦是如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