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题记:莘建路是我对莘庄镇最早的记忆。到莘庄开会办事,回不了浦东,要么住招待所,就是后来的莘建饭店。这个招待所的历史,对于过去的上海县来说,是最具莘庄对外接待交际的官方场所。到莘庄没住过旅馆客栈。如果不办公事,办私事而住宿过夜,找过去的友邻,在莘庄大礼堂后面,机关宿舍去宿一夜,或在对面的工业局宿舍,找鲁汇老乡去借宿。那个年代,莘庄夜深人静,莘建路上行人稀疏。跑到莘庄的那几条路上,小东街,小西街,只要鲁汇到莘庄来工作,过去打过交道的熟人,十多年中,几十个人都会在路上不期而遇。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熟人社会”的特点之一。一个县城驻地的小镇,人居环境就是小集镇的味道。莘建饭店上星级,挂准二星,成为旅游接待酒店,也是昙花一现。1993年初的时候,为了提升莘庄的人气,区委书记包*宝专门请市旅游局专家,对莘建饭店改建,提升档次进行评估。最后放弃的原因,场地不够,能够改善的空间不大。搞了个“篁月楼”,作为新的餐饮、客房布局。接待众多的外省市来访代表团,不想住在莘庄。他们感觉到莘庄这个地方,到市中心去观光不方便。还有一个不好说的原因,住宿条件太差,不太像是大都市的样子。与改革开放中的广深珠,以及顺德、南海、中山、东莞这些城市的差距明显,不在一个消费水平上。广东来的宾客评价是中肯的。我当年的感觉也是如此。尽管出去不多,见不得多少世面,但对城市人居环境,城市人文景观,旅游观光景点,以及所谓城市形象的变化,受到了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这三十多年,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烙印很深。莘庄变得越来越美丽,但离大都市的繁华美丽,相距甚远……这不仅仅是我自己的看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在路上,“美丽莘庄”建设也如此。</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