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蒙蒙走庙后

李定波

<p class="ql-block">  疫情结束遥远无期,我们多次相约尽孝驿站,终因疫情突变,难以出行。长期窝家,有点憋屈,于是,几位老友相约,到泽雅庙后小憩几天。</p><p class="ql-block"> 庙后村位于泽雅镇北林垟,瓯海最高峰崎云山的山脚。这是一个三角交汇之地,南接瑞安、北联青田,古代还是商贾云集之地。该村由庙益、庙后两个村落合并而成,两片山地呈不规则S形相连,中间一条大溪流,大约二、三十米宽,溪水哗哗,奔腾而下,民居错落有致分布在溪流两旁。今天,天不作美,阴雨绵绵,雾满垅岗,刚进村子,就看到了一块半椭圆型石碑,上面刻着:“琦君故里”。</p> <p class="ql-block">  村口竖立着一个牌坊,三幅式一高二低,建在道路正前方,与其相映成趣的是横跨在溪流上面的登云桥。该桥始造于光绪年间(1897),现改建成公路桥。上游几十米处,有一座矮矮的石桥,名为漫水桥,由民国中将潘鉴宗所建,因山洪来时,大水常漫桥而过而得名,全桥用花岗岩条石支撑,桥面五条石平铺,现为瓯海区文物保护点。桥的左边是登云亭,亭柱上刻着“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泉从石飞听有奇响,松与云合溢有灵光”等对联。亭子全都用石头建造,四个方位的亭脊,下伏和上翘的幅度都非常大,上面分别盘着蟠龙和彩凤,二层空间四周外围是石头镂空花雕,整体玲珑剔透。</p> <p class="ql-block">  庙后村的出名主要还是由于潘鉴宗、琦君父女,他(她)们都出生于该村,潘鉴宗 (1882—1938)名国纲,字鉴宗,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陆军第一师师长。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原名潘希珍,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她幼年父母双亡,由伯父潘鉴宗收养,后考入之江大学,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1949年去台湾。而后,曾两次回过庙后,第一次为抗战时避乱,第二次在2002年10月,时年84岁高龄的琦君坐轮椅,由丈夫和儿媳推着,来庙后故里寻根,在庙后题写了“奇云山水秀,庙后乡情亲”和“登云桥”桥名,乡思之情跃于纸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潘家老宅原有正屋七间,两层木结构建筑,东西两侧各三间厢房,潘鉴宗腾出空余房屋,作潘氏后裔子女入学读书之用,后在宅东侧另建三间校舍,供贫苦的山民子女免费就读。随着学生不断增加,校舍容纳不下,1920年,潘鉴宗又在庙后山坪兴建鉴宗小学(即庙后小学)。现庙后小学改建为琦君纪念馆,正厅展出琦君一生事迹,右厢房展出潘鉴宗生平事迹。1938年潘鉴宗病逝于瞿溪,蒋介石手书“我思故人”挽之,现作为门匾悬挂在右厢房,左厢房为“仰山堂”。纪念馆旁建有廊亭和琦君夫妇墓,琦君生于斯,眠于斯,她的生平际遇、文学作品和成就,以及对故乡的思念,都深深印在这一方山水中。</p> <p class="ql-block">  三天两夜的庙后民宿生活,虽然都是在浓雾蒙蒙,冷雨霏霏中度过,但这里远离都市喧嚣,环境幽静,空气清新,膳食美味,更兼浓雾中若隐若现的青山竹海,梯田民宿,飘渺灵动,养眼怡情。</p> <p class="ql-block">就在我们闲居山村,享受休闲生活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东航航班一架波音飞机失事了,132名鲜活的生命,瞬间灰飞烟灭!它告诉我们,人生真无常,生命很脆弱,对于年愈花甲、古稀的我们,更应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因为没有下辈子的相识 ! 好好感受生活的乐,因为转瞬就即逝 ! 好好体会生命的每一天,因为只有今生,没有来世。</p><p class="ql-block">2022.3.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