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意渐浓日渐暖,学共研讨正当时。</p><p class="ql-block"> 3月23日,桥头镇中心小学继续开展“学共体”教研活动。此次活动以李智敏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为载体,共同做“少即是多”高品质学习研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少即是多”学共体课堂建构众人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 桥头镇中心小学 张红</b></p> 给课做做减法 <p class="ql-block"> 此次教研的前提是我校在梳理当前语文学科存在的问题时发现:</p><p class="ql-block"> 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过多过杂,教师分不清教学目标的主次,不明确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迷失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二、设计过多的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只预留1~2分钟的时间,所以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教师往往采用提问学优生或者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推进,从而出现教学进程远远超过学习历程,学生学习目标无法达成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三、学生面对、解决挑战性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较少,学生的“学习”一直处在“记忆、理解”低阶思维的训练中,而缺少高阶思维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前,王桂秋副校长组织部分语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就《陶罐和铁罐》一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确定。要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首先要进行高品质的学习设计。基于陈静静博士《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一书的阐述,我们的学习设计遵循了“少即是多”的原则,让学生聚焦核心问题进行探究。 </p><p class="ql-block"> 教师们在通览教材,整合课后题和语文园地二中词句段运用后,确定本课学习目标为:</p><p class="ql-block"> 1、 抓住人物对话提示语中的关键词,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 </p> 2、 抓住人物对话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br> 3、 抓住人物对话提示语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学会评价。<br> 4、 抓住人物对话提示语中的关键词,习得写提示语的方法,学会补白提示语。<br> 给课挖挖沟渠 <p class="ql-block"> 整堂课,李智敏老师没有面面俱到,只带领学生们集中在课文第二至九自然段学习。李老师以简洁精炼的语言、沉稳耐心的态度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提示中,明确要求学生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陶罐和铁罐的语言描写,用圆圈出提示语中的关键词,体会二者性格有什么不同。 </p><p class="ql-block"> 汇报交流第二自然段时,李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圈画出来的关键词进行有感情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通过评价与倾听,促进课堂中生与生的交流。 </p><p class="ql-block"> 总结学法后,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汇报第三至八自然段。有了学法的指导,学生们的汇报渐入佳境。最终,补白第七八自然段提示语的学习在课堂中掀起了高潮。在学生们精准的补白中,老师们明白,他们已完成本课目标的学习。</p> 给课流动空间 <p class="ql-block"> 课堂上,李智敏老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我学习时间、交流时间、说话训练时间。作为观察者的教师们聆听着学生们的发言,从一开始的简单化、碎片化,到后来的清晰、完整、有条理,从开始的自主学习,到后来的生生评价碰撞,他们的学习正一步步走向深入。这个过程很缓慢,但是我们相信掌握了正确的节奏,我们的学生和课堂今后会有质的飞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陶罐和铁罐》课堂观察报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桥头镇中心小学 王晓惠</b></p><p class="ql-block"> 继张红主任带领我们从春天出发后,我们又迎来了以李智敏老师执教《陶罐和铁罐》为例的“学共体”课堂教研活动。本次的“学共体”课堂观察中,我所观察的学生是一个看起来很内向的名叫“张麟”的男孩儿。最初他跟同学们一起来到录播教室时,捧着书本不知所措。我招呼他到我身边来坐,他安静地坐在了我的身边。</p><p class="ql-block"> 9:23分,在老师提出读“学习提示”时,张麟显然还没有进入到学习状态,听见同学们的出声朗读,他以为开始读课文了,便低下头读起课文来。我碰了碰他,提示他要读“学习提示”,他才把注意力转移到老师的屏幕上。由于他的分神使本来充裕的时间变得仓促,张麟没能静下心来真正地去读、去理解“学习提示”。当老师要求梳理“学习提示”中包含着几个问题时,他又一脸的茫然。在几位同学的回答过程中,张麟一直坐姿端正,双手交叠着放在一起。从他的眼神中,我猜测他并没有倾听,只是一种以完成端坐任务,避免惩罚为取向的学习行为。</p><p class="ql-block"> 9:29分,课堂在同学们梳理清了问题后,有条不紊地进入到了默读批注环节。此时的张麟并没有拿起笔来,目光飘忽不定地在课本中到处游移着。我问他是不是不清楚“学习提示”的要求,他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我同他一起梳理了“学习提示”的问题后,他眼里闪烁着光芒,开始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圈圈划划的批注透着那股可爱的认真劲儿。</p><p class="ql-block"> 9:55分,智敏老师在学生初步汇报后进行了学法小结。在这种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学生们大都能够用准确规范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悟,并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但此时的张麟没有与同伴的汇报进行串联,关注点一直都在自己的答案上,却又每一次都是在老师提问到某一个同学的名字时,他才假意做出举手的动作,继而又迅速地抽回。直到下课,他都没有勇敢地、目光坚定地举过一次手。目送着他离去的背影,我的眼前浮现的还是他那既想表现自己,却又畏首畏尾的样子,让我的心也跟着缩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学共体”课堂观察之路上,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和感悟,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倾注更多的耐心,努力让像张麟这样处于边缘化的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者,让每一个人的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这背后,不知要凝聚多少实践者的打磨和历练、智慧和力量。但,我们会继续执着地行走在“学共体”之路上,让幸福在付出中升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陶罐和铁罐》课堂观察报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桥头镇中心小学 刘平平</b></p><p class="ql-block"> 我观察的孩子名叫陈诗磊。当智敏老师给出提示后,他的大眼睛一直紧盯着课文,生怕丢掉任何信息。一看就是个认真的孩子。果不其然,他在课文中迅速找到了相关信息,但除了画出各种线条以外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批注,但当同学们进行汇报时他手中的笔一直在不停的修改并补充自己的信息,我想这样的孩子好难得啊!</p><p class="ql-block"> 课堂仍在继续,智敏老师把在提示语中找关键词进行阅读感悟并从中读出人物性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这种汇报方法进行了小结,并让学生尝试汇报。人无完人,面对老师的提问,陈诗磊同学虽批注很多,但因缺乏自信一直没有举手, 但老师的每一次提问,他都在悄悄地说,而这声音只有我能听到,我想面对这此缺乏自信内心又想表现的孩子,我们是不是应多一些关注,不要让这根小火苗熄灭,也许我们多给他一些机会,他有可能照亮整间教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陶罐和铁罐》课堂观察报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桥头镇中心小学 李丁丁</b></p><p class="ql-block"> 自学共体活动展开以来,我发现学共体的课堂观察是不单单对执教者进行评价或者提出意见,而是从课堂学习的事件中进行学习和借鉴,在学生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去学习,让老师们重新思考课堂上每一件微小的事,从而反观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本次的教研活动,我聆听了李智敏老师的课,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身边的学生,通过本节课对该生的观察,我的感受越发深刻了。</p><p class="ql-block"> 我观察的学生叫刘芸畅,上课后3分钟,当李智敏老师布置在大屏幕上的学习任务,刘芸畅的眼睛一直紧盯着屏幕,理解题意,并且能够快速在课本上勾圈点画。上课过程中,他坐姿端正,认真,表现得十分出色。但当学生汇报的这一环节中,刘芸畅同学表现的就不那么积极。黑板上已经清晰地展示出答案让学生自述,可是刘云超同学就有些卡顿,自己也不说。这让我意识到,当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不够充分,对自己的想法还不够确信的时候,他们往往不愿说,所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完善自己的答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他们的语言组织更完美了,就自然产生了积极踊跃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在“提示语中没有关键词,老师引导孩子加关键词”这一环节,屏幕出现课文的一句话:“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智敏老师提问:这句和我们刚刚学的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刘芸畅同学没有发现任何不同,我发现他一脸茫然。但当老师揭晓时,他才恍然大悟。可见在刚才其他同学汇报时以及老师再讲“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时,他并没有做到认真倾听。智敏老师继续提问:你们可不可以给提示语加个关键词?我发现刘芸畅同学立马想到一个相关的词语,并且把手举起来。当智敏老师没有叫到他时,我发现刘芸畅脸上露出一丝失望。所以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智敏老师在大屏幕出示相关词语时,刘芸畅同学不能马上拿起笔记笔记,显然他没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在后面对课本的挖掘中,我发现刘芸畅同学的学习热情开始衰退,表现出心不在焉,甚至两次打哈欠。不论是他对本课的知识点已经熟练掌握,还是他对自己不会的问题感到厌倦,我觉得像这样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我发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刘芸畅同学有的问题会,并且说的很好,但是他就是不举手回答,一点也不自信。有几次,我鼓励他举手,他都试探的刚要举手,机会已经被别人抢走了。像刘芸畅同学这样的学生其实是有很大的潜力的,如果他们自己不积极主动,就得靠我们老师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智敏老师的课,亮点很多,其中我最应该学习的地方就是:学习设计要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其次就是要简化学习目标,以高质量的学习设计去培育学生高阶思维。认真细致的课堂观察,不断对观察的内容进行反刍和思考,就可以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些都将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线索。有人说:“一切答案都在教育的现场”,可见答案就隐含在教学现场的剖析和观察中。</p> <p class="ql-block">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真正发生且深度发生。”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也是帮助学生通往学习新世界的道路。和学生共同成长,桥头镇中心小学的教师们一直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