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石分三面,樹分四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文:庸子(山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石分三面,樹分四枝。”是中國畫中畫石與畫樹的基本技法。我國著名近代國畫大師黃賓虹先生就說:“石有向陽與向背,乃三面;樹有交互參差,乃四枝。”後人總結出“石分三面,樹分四枝。”說的是國畫中石頭和樹木的基本技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說到技法人們往往忽略,如同我們作詩,高手寫詩往往讓人覺察不到,但不是說沒有技巧,這才是高的境界。比如畫石頭,我們所能看到的三個面,有立體感,但是,石頭有多個面,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只有三個面。所以,我們在觀察事物時,要全面要把暗藏的部分想辦法表現出來。先說畫石:先從淡墨畫起,漸漸用濃墨者為上。畫小石者用墨,必有濃淡,濃破淡、淡破濃。畫小山必有明暗,明處用淡墨,暗處用濃墨,則山成。這裡是說畫山石。樹分四枝是說畫樹不可少於四枝,有前後、有穿插,這叫透視效果。以此我們反思,作畫如此,作詩亦應如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以此類推,我們寫詩在確定主題後,要從各個方面觀察研究,做到有側重的就重墨,不用側重的就一筆帶過。我們來看個例子。這是一個叫老刀客詩友,寫的《一句詩》:</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i>“傍晚,一個人/在屋裡看電視/聽見開門,孩子回來了/她問我,怎麼不開燈/我隨口回答/我習慣了黑暗//這是這一天裡/我最滿意的一句詩。”</i></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大家知道朦朧派詩人顧城的一句詩,也是說黑夜,用黑色眼睛做比喻,要把黑夜看透。有點像格言詩。同樣說黑暗,這首詩融入了故事性,使黑暗自然而然的呈現,在日常生活中提煉我們所需要的詩意。一句“我習慣了黑暗”道出作者高超的技藝。這就是在觀察、感悟日常生活得出的詩句。詩是什麼?說白了詩就是呈現。把生活中我們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提煉出來,呈現給大家,也不必說明緣由。我們有些詩友還是寫作文式的思考,要把前因後果講透說明,那還是詩嗎?就和說明文差不多了。我們來試著分析:傍晚,一個人在家看電視,聽見開門,孩子回來了。她問我怎麼不開燈呀?我隨口回答,我習慣了黑暗,這是這一天裡,我最滿意的一句詩。就這麼一點點的事,卻被作者抓住,形成詩。我認為有這麼幾點:鋪墊、準確、提煉、虛實結合。一共八行詩,前四句做了鋪墊;五六句點題;最後兩句虛實結合。一首好詩就這樣出現了。我們講“石分三面”向陽、向背、陰暗,看見的看不見的,都要體現出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再舉一列:《又見桃花開》還是老刀客的詩。</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i>“南山寺在桃花裡打坐/馬入定一棵樹下/不走了,老刀客去年出的一口鮮血/被大風一吹掛滿山坡/人老了,一生的夢被春水/逐一打開/漫山遍野的棗紅嗎/一下子撲進懷裡/撞碎酒壺/傾倒出一河灘開花調/醉了醉了,一頭枕著山崗到小河電燈到二十歲那朵桃花入夢來/喚他一聲小名。”</i></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畫畫常說:“石分三面,樹分四枝。”以體現畫有前後、有穿插、有交代的透視效果。我們從上邊這首詩中,就可以感悟到。這首詩講的是去南山寺踏青,馬入定樹下(也可以是借指),看到美好的景色,醉了醉了,睡到小河電燈,睡到二十歲那朵桃花入夢來,喚他一聲小名。很明顯和前一首有很大差別。前一首是主觀主義詩寫,主人翁直接出場,給人親臨其境的感覺。後邊這首作者並未直接出面,詞句很獨特,我們把它說成具有現代主義手法。分析如下:我們知道現代主義手法要具備三個條件。</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1.製造陌生感的新鮮;2.體現事物本質,給讀者擊中感;3.充分體現語言奧妙,製造美感。</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凡是符合這三個條件要求,我們就可以稱之為現代主義手法。比如:南山寺在“桃花裡打坐”;吐出的一口“鮮血”,被風一吹“掛滿山坡”;“一生的夢”被”逐一打開”;漫山遍野的”棗紅馬”一下子”撲進懷裡”;一頭”枕著山崗”睡到”小河電燈”;睡到”那朵桃花入夢來”;這些都符合上述條件。即陌生又新鮮,直接擊中讀者,體現語言的美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我們常說:詩書畫共鳴,從前邊的繪畫技巧中,舉一反三,很多技巧適用繪畫,也適用創作詩歌。說到這裡突然想起臺灣詩人席慕蓉說過:“真正的唯美,是從自然與真實出發,從生活中尋找和發現美的經驗,這樣的美,才是健康的。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