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博物馆---正定(一)

桑梓

<h3><b><font color="#167efb"> 离开保定来到河北的又一座古城-----正定,正定县隶属于石家庄,是个有着1600多年建城史的小城,历史上和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三山不见”指的是历史上正定这块土地曾是中山国、恒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但正定境内却没有山;“九桥不流”说的是隆兴寺前面的一座单孔三路石桥、府文庙和县文庙大殿前面各有的一座泮桥(古代泮桥均为三桥并列的形制),但都无活水流过;“九楼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原城内的四个门楼、四个角楼、还有阳和楼;四塔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指的是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二十四座金牌坊”一种说法是过去正定拥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金牌坊,例如像较大的许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圣德通天、德配天地、木铎万事等,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指隆兴寺摩尼殿上方藥井四周镶嵌的二十四个涂了金粉的小木雕牌坊。</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这是隆兴寺前“九桥不流”其中的三桥,其余的六桥分别在府文庙和县文庙,我们都没有去;历史这么悠久的寺庙却没有山门,天王殿和山门合二而一,有个“寺大山门远,山门在河南”的传说,毕竟传说不是历史,没有准确记载,又平添一层神秘。</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b> 正定这座浓缩了上千年的古城,保留下来八个朝代的建筑群,被称为中国古建筑的博物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隆兴寺。<br></b><b>隆兴寺总平面的规模保存着宋代的风格,它是一座南北长的大寺,山门之前隔街有影壁一座,山门之后是一个长方形院落,北为大觉六师殿,现仅存台基;再北为摩尼殿,殿前有东西配殿,再北走过一个牌楼就是戒坛,其后有慈氏阁和转轮藏殿东西对峙;最北是大悲阁,阁东为御书楼,西为集庆阁,三阁并列,显得巍峨壮丽,从山门到大悲阁,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一个中轴线上,最北还有一座后来迁过来的毗卢殿,为隆兴寺又增添一处瑰宝。</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隆兴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原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改称隆兴寺,查了一下中国的十大寺,好几种说法和排名,但无论哪种说法,隆兴寺都在其中。<br></b><b> 没有山门的隆兴寺天王殿就是大门,上方匾额上是康熙的“敕建隆兴寺”,天王殿是隆兴寺的第一座殿,也是隆兴寺现存最早的一处宋代建筑。</b></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 在天王殿的对面有一个照壁,中间是琉璃二龙戏珠图,之间隔条马路,粗心的我稍不留神很容易忽视这座照壁,照壁具有挡风和遮蔽视线的作用,我觉得这条路让照壁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b> 进到天王殿看到 “大肚弥勒佛” 笑眯眯地看着来往的人们,这座金代木雕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是一位被完全汉化了的弥勒佛,其形象源于我国五代浙江奉化岳林寺的契此和尚,他手里拿着一个袋子,就是传说中布袋和尚的形象,后边慈氏阁里供奉着没有汉化的弥勒佛,一座寺院同时供奉两种形象的弥勒,在全国也是罕见。<br></b><b> 契此,号长汀子,是五代时后梁高僧,早年在奉化雪窦寺弘法,雪窦山由此被尊为“弥勒圣地”,他手里经常拿着布袋,笑口常开、助人为乐,有和气生财积累财富的意味,深受人们的爱戴,布袋和尚也被认为是弥勒佛的化身,所以我们看到的弥勒佛大都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形象。</b></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 我们经天王殿进到隆兴寺的主体,先看到的是大觉六师殿的遗址,她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因殿内供奉释迦摩尼佛之前的六位祖师,故称“大觉六师殿”, 看介绍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只留下台基。</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往北来到摩尼殿,摩尼殿的香炉,雕塑,壁画,五彩悬山等都是上乘之作,这是殿前的一座原汁原味的宋代石香炉,上边的浮雕是药师佛和十二神将。</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这座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建筑是正定九处国宝级建筑之首,又是隆兴寺六最之首,我不懂建筑,看介绍一般建筑是方形或是长方形,而摩尼殿的平面图是十字形,它的美让梁启超先生如醉如痴地感叹:“除故宫角楼只在宋画里见过”;“京外第一名刹”!能让一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四次探访隆兴寺,她的价值可想而知了!据说这座千年古殿没用一根钉子。</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借助一张网上照片看一下她的平面结构,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审美观,这就是隆兴寺六最之首。</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b> 摩尼殿正中是释迦牟尼说法的坐像,她的右侧站着弟子阿南,左侧是弟子迦叶,我的这张照片只能看到阿南的脸,这三尊佛像都是宋代原型,再两边是明代补塑的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他们是释迦牟尼的协侍,三位并称华严三圣,我查普贤手里应拿如意棒,而文殊手里应拿带火的宝剑,可是我不能确定照片中面对我们的是哪位菩萨,当时看得不仔细,如今从照片上看不清楚是什么法器,感觉不像宝剑。<br></b><b> 佛教题材的雕塑经常能见到“力士”的身影,力士就是力气很大的人,一般分为“金刚力士”和“托座力士”,金刚力士被认为可以摧毁一切,一般他们立在佛的旁边以便保护;在云冈石窟等地都见过,“托座力士”顾名思义就是托举莲座的力士,托座力士见的不多,他们力大无比能举千钧,看他们姿势各异、龇牙咧嘴,一定很累!力士汉化以后还演变出护法、抬棺、托梁、守卫等功能,其实在欧洲看到建筑顶上也有扛着建筑的雕塑,不知他们叫什么,估计他们的作用是一样的。</b></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 再向后边走,看到几幅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这幅是“西方三圣”。</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在去隆兴寺的路上,朋友一再嘱咐要看“倒坐观音”,看到壁画就感觉离观音不远了,果然很快就看到面对大殿北门的墙上有长15.7、高7.5米的立体彩色悬塑,上边有三十余座各路神仙,观音端坐在中间,何为“倒坐观音”, 因为这面墙坐南朝北,和一般寺院的观音坐北朝南正相反,故称为“倒坐观音”,原来是因众生迷惑颠倒,故告诫众生转身即为正道,也就是“回头是岸”的意思,我们平时看到的观音大都端坐莲花宝座或是脚踏祥云,手拿净瓶和柳枝,这座观音一改我脑中观音的形象,她左脚踩莲花、翘右腿而坐,好一副休闲自若、怡然自得的样子,右脚大拇指微微翘起,栩栩如生!就好像他在对面和你在交流,既随意又端庄,如果不看介绍,我很难将她和观世音联系在一起,平生第一次看到这样与众不同观世音,这座被鲁迅誉为“东方美神”的观音是隆兴寺六最之二。</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五彩山上的各路神仙,能伴随在这么美的观世音左右他们就偷着乐吧。</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出摩尼殿到大悲阁时,经过一个牌楼门,这个牌楼门当年也被梁思成先生誉为珍品,现在的建筑是1986年根据梁先生当年文字和照片复建的,不懂建筑的我就不描述建筑的独到之处了,走进牌楼门就近到隆兴寺的第二个单元了,迎面就是戒坛,戒坛是僧徒受戒举行仪式之处,一般寺院不具备受戒资格,正定隆兴寺为我国北方历史上三大坛场之一,另外两处是北京戒坛寺和五台山清凉寺,可见隆兴寺在众多寺院中地位之高。</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戒坛里供奉的是青铜铸造的弥陀佛和药师佛,他们背靠背融为一体,正面看过去只能看到一尊佛,这样的造型也是第一次见到,当时正值深秋,这个季节出游的优点是游客少,不足的是好多景点在维修,我们赶上戒坛在维修,从前一张照片的牌楼门看进去,牌子上写着请游客绕行,我们只能绕着戒坛走到下一单元,借助一张网络上的照片来弥补遗憾,感谢中国国情网。</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b> 慈氏阁与转轮藏阁相对峙立于主体建筑大悲阁左右,均为北宋时期的二层楼阁,阁内安放的宋代转轮藏(俗称藏经橱),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大书架,它是目前国内最古老、最大的藏经橱,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阁楼下层由于安装转轮藏,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檐柱则采用插柱造法,这属于建筑专业范畴,我只是个文字搬运工,但是这样的特殊结构在我国的古建筑中极为罕见,上边可以放两顿重的经书,一个人就可以转动,我国古人的大智慧!转轮藏是隆兴寺六最之三。<br></b><b> 当时转轮藏阁也是被围起来,本以为维修不开放,无意中发现有个小门是开的,正好有一队游客跟着导游走进去,于是急忙跟上,不仅见到了这座佛经大书架,还蹭了一番讲解。</b></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又名:佛香阁、天宁阁,两侧配殿分别为御书楼和集庆阁,三殿均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1999年重建。</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b> 大殿安放着宋代开宝四年(公元971年)铸造的高二十多米、重达120多吨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隆兴寺也因她被人们称为“大佛寺”,菩萨像奉宋太祖赵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42臂,又称“千手千眼观音”。<br></b><b> 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身体和胸前双手合十的手臂是宋代所铸,两侧的40只手臂是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每只手臂都有一只眼睛,据说每只手眼都各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这尊观音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这座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观世音像是隆兴寺六最之四。</b></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 慈氏阁是供奉弥勒的殿阁,慈氏是梵语弥勒的意译,这里供奉的弥勒形象是佛教中正统造像,弥勒菩萨立于2.55米的砖须弥座上,像高7.4米,为北宋时期独木雕刻,也就是整个佛像由一棵树木做成的,据说还是五台山上的一棵树,一座寺院供奉两种造像的弥勒佛绝对少见,我才知道弥勒佛除了笑眯眯的大肚佛还有这样的一种形象,从当时的照片看,慈氏阁是开的,从门口看进去有个不让照相的牌子,其实整个隆兴寺好多地方都不让拍照,可是这么多宝贝如果一张不照真是心有不甘,比如前边的千手观音就不让照,好在管理人员经常走动,抓住机会留下照片,当然不会用闪光灯,“倒坐观音”记得好像是不让用闪光灯,那里光线有点暗,所以效果不是很好,慈氏阁这里记不清了,猜是游人少工作人员盯得紧没敢照,留下遗憾,只好再借助网上照片,其实有时候不遵守规矩偷拍,不是为了证明我到过这里,是想在写游记时用,如果游记里都用别人的照片,无论别人怎么看,从我这里就过不去,这不算狡辩吧?这座弥勒佛是我国最古老的独木佛像,也是隆兴寺的九绝之一,隆兴寺的九绝是在全国六最之上再加上这座独木弥勒佛、照壁和康熙、乾隆御碑。</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大悲阁前,与慈氏阁与转轮藏殿之间的空地上,一东一西分布着两座碑亭,东边的是康熙皇帝五十二年所书的《御制隆兴寺碑》,碑文记述了康熙四十二至四十八年(1703—1710年)敕令对寺院进行大规模整修的情况,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照片上的这座是康熙御碑;西边的是乾隆御碑,碑亭内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高宗手书的《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碑文记述了乾隆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779—1780年)对隆兴寺大规模重修的情况,此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寺里还有嘉庆御碑,不过没有碑亭。</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康熙碑亭侧后方,有座看着不是很起眼小碑亭,但里面的龙藏寺碑的价值不可估量,也是听到旁边导游的解说知道的,如果不做功课又没听到导游解说,真的容易漏掉,可谓碑不可貌相。</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b> 碑亭里的隋朝龙藏寺碑被称为国内现存楷书碑刻的鼻祖,它是隋开皇杨坚6年所立,碑文记录了衡州刺史王效仙为劝选龙藏寺及募捐造寺的过程,描述了龙藏寺的地理位置和改建后的宏伟,歌颂隋朝的兴起为佛教带来光明等等;它又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碑刻,虽为楷书但仍留有隶书的韵味,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也被称为楷书第一碑;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只有三块,但是这块碑记录历史最完整,历经沧桑保留至今,可知它的价值,它就是隆兴寺六最之五。</b><br></font><br></h3> <h3><b><font color="#167efb"> 中轴线的最末端是毗卢殿,毗卢是“毗卢遮那”的简称,意味“光明普照”,这座毗卢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959年因寺院残破而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幸亏迁过来而保存下来,现在崇因寺已经不存在了,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御书"毗卢佛殿" 匾额。</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殿内正中供奉一尊明代铜铸毗卢佛像,为明代万历皇帝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像高6.42米,由三层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圆鼓形莲座层叠而成,自下而上逐层渐收,似一座宝塔,它是隆兴寺六最之六。</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最为精妙的是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上均铸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变化,加上大尊主佛,和主佛头冠上的小佛,整尊造像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她是我国现存设计最讲究、最精美绝伦的一尊佛像。</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寺院里还有一些古树和碑,这是嘉庆御碑,和康熙、乾隆的碑相比规格低一些,没有碑亭。</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不知什么神兽忠心耿耿地守护着寺院。</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b> 去正定之前确实对她了解不够,如今看来一座古老的小县城竟有如此瑰丽的古建筑群,真超出我的想象,感叹颇多,仅仅隆兴寺就藏了六处全国之最,把它们分别放在哪个寺庙里都是镇寺之宝,可是它们偏偏集中在隆兴寺,能不为之惊叹吗!千手观音在其他寺庙也有,可隆兴寺的千手观音是现存最高大的,弥勒佛更是多见,这里偏偏有他的另一种形象,而且同时供奉于寺庙里,再看藏经阁寺庙也都有,可这里却以可旋转书架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戒坛本来就少,隆兴寺不仅有还供奉着背靠背连在一起的弥陀佛和药师佛,怎么有那么多艺术瑰宝隐于山门之内!康熙、乾隆、嘉庆、光绪等也曾来拈香礼佛,这里几乎成了清朝的皇家寺院,地位之高!慈禧西逃时也来到这里,没看到提她,在那么多帝王前面真就显不出她了,不像有的地方以有她光临而炫耀,有皇家寺院的范!<br></b><b> 写游记到此回头望,记得当时印象深刻的是千手佛的高大和“倒坐观音”的美,还庆幸能够留下照片,可是写着写着就觉得还留下好多遗憾,有正在维修不能进去的戒坛和弥陀殿,更多的是看的不够仔细,比如传说中的二十四金牌坊到底在摩尼殿的哪里?再次感叹,旅游不仅是跑了多少个地方,更应该是对所去的地方多了解,并弥补自己各方面知识的空白,如果有机会再去隆兴寺,一定不把时间用在拍照上,而是去转遍她的每一个角落。<br></b><b> 正定除了隆兴寺还有广惠寺等其它寺院和塔,还有古城墙和城门,有贡院,余下的就留在下一篇写吧。</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