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黑城村在大宁县的位置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黑城,一个晋陕古道上的古老村落。老百姓称作黑厍(发音“舍”),初闻村名,便觉村子有故事。</p> 印象黑城 <p class="ql-block"> 一日午后,摄友们前往距县城十公里处的黑城村,拍摄古村的全景照片。大家爬上村子对面的山头,深情的俯瞰,黄土高原层层台地像似黄色波涛倾泻而下,几十户人家星星点点的缀布于缓坡之上,整个村庄依山傍水,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曲曲环环,依势而就,颇有布达拉宫的神韵。此时的黑城村在暖色的光芒笼罩下,更增添了几分厚重,几分神秘。天色渐渐暗淡下来,西面天际出现了漂亮的晚霞,钻出薄云的余晖,洒满了河谷,照亮了古村。摄友们注视着镜头,快门的声音此起彼伏,留下了黄土高原朴实而又温馨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记得二十年前,我曾在村中的亲戚家小住,那时就随着伙伴在村里玩耍,时而爬上高高的城门楼子登高远眺,时而躲藏在戏台院里让伙伴苦苦寻找,黑城往事历历在目。那时我还不知道黑城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读起来名字阴森怪异。甚至认为黑城,潜藏着一条“黑蛇”。这竟然是我对这个古村的最初印象。</p> 史话黑城 <p class="ql-block"> 村子依傍着丰沛的昕水河,尽享灌溉之便利,河岸两侧尽是宜农宜牧的肥沃耕地,物产自然丰腴。可以想象,夏秋季节这里麦浪翻滚、棉花摇曳的田园盛景。据《大宁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即在此地设社仓义仓,广积粮米,赈灾济民,富康一域,造福一方。黑城作为戍边要地,长期驻扎军事力量,城内建有烽火台、营房十间、门楼一座,常驻汛兵三名。凭借地利人和之便,逐步形成东至县城,西抵黄河渡口,南通吉县,北往永和的交通要冲和物资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 黑城所在的这片区域,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北方游牧部落混居于此,统称为“狄"。梁启超先生在所著《春秋夷蛮戎狄考》文中就有关于狄之疆域的论述:“春秋时代……盖自陕西之延安、山西之隰州(下辖大宁县)、吉州、洛安、太原,直隶之广平、顺德、正定、保定、永平,河南之卫辉,皆为狄也。” </p> <p class="ql-block"> 狄人依据吕梁山南麓(今隰县、大宁、蒲县、吉县、乡宁等地)山高路险,盘踞经营多年。狄人毗邻晋国,两股势力犬牙交错,混居混战,摩擦不断。显然吉县、乡宁位于军事冲突的前沿,而同为屈邑的大宁位置靠北,又有姑射山、盘龙山、人祖山、二郎山等山水相阻隔,凭势可攻,据险可守,处于战略纵深地带。根据地理历史分析,整个昕水河河谷地带,可耕可牧,实为狄族的后勤供给基地。军事部署以部落族群为基础,划分若干城堡作为屯兵据点,大致为胡城、大宁县城、石城、黑城、古城(桑峨村西),每个城堡辐射管辖一舍(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黑姓族群屯驻于此,以“黑”姓冠以城名,可能就是“黑城”这个称谓的最初由来。眼前遗存的城门、烽火台、营房、粮仓、驻军、庙宇、商铺、作坊等遗迹不就是一座城池的构成要素吗?这里称之为“城”也是合情合理。</p> <p class="ql-block"> 对于实际控制范围仅限于汾、涑平原的晋国来说,强盛的狄人就是祸患和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晋献公即位后处心积虑地开始实施开拓疆域军事政策。经过一番征讨,蒲、屈二地纳入晋国版图,重耳封蒲地,夷吾封于屈地。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差士蒍筑蒲、屈二城,均是敷衍了事,草草筑成。试想两座城池尚且城墙低矮,土松石碎,杂草横陈,作为县邑下辖的黑城小城会好到哪去呢?今天我们难以看到完整的古屈城遗址和大宁城遗址,黑城难以寻觅古老的城墙遗迹也在情理之中。</p> <p class="ql-block"> 探究黑城的历史,仅凭史志上寥寥数语很难还原历史的真容,种种的猜测和推断,还缺乏充足的实证。也许是自己的目光短浅只是纠缠在现在的具状,而忽略了当时的历史真实。作为屈地大宁,历史上辖区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史志又缺乏记载和传承,真实历史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难以辨识,难以梳理。我们不妨借助历史眼光,把她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黑城的前世今生,在史海里去寻觅那接近真实历史的一瞬,也许这样才能撩开她的神秘面纱。</p> 品味黑城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黑城,传承着黄土高原村落风格。村人在挖窑建舍方面下足了功夫,虽不及平川富户的所建亭台楼阁和廊桥水榭,但能做到就地取材,功能实用。尤其县人在修身齐家方面似乎存着一种艺术的天性,凡草木观气色,曲艺听韵律,书画察意境等,都表现了入乡随俗的包容,既体现自然与环境的协调,又经得起乡贤四邻的品评,还乐于小资状的自我陶醉一番。</p> <p class="ql-block"> 现在看来古村形制大体未变,只是住户从山坡上搬离下来,在平坦的坪里重新修建了院落,原先的山坡上的旧宅院就闲置起来。冯永儐(音bin)的宅院建在村子的最高处,“照壁门楼倒座房,明三暗五四厢窑”是黄土高原传统四合院典范之作。院内直观是正面三孔窑洞,直至走近窑面才能发现两旁的暗窑。土窑石接口,窑面石料细錾溜面,这是众所周知费工费时的工艺,但也最能体现窑洞精致工整之所在。正面的窑洞虽饱经风霜雨雪,仍傲然耸立,与坍塌的厢窑形成鲜明的对比。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对比可立见高下。牌楼院,原先矗立着牌坊,门楼上悬“耕读传家”门匾,彰显了这一进两院院落的主人精明豁达的处世理念。旗杆院,内外简朴,彰显着读书人淡泊的本色。各个庭院在局限的地界里又分别具有独特的个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些在民居营造的形式,可圈可点。徜徉在古村里,穿梭在一处处院落,用心灵去感受这里时代变迁和历史交融的痕迹。来此游玩,固然追求视觉看点,但文化的感触和历史的联想才是游玩的深层次享受。</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黑城村变样了,国道从村边穿过,道路两旁是高大挺拔的白杨,整洁的民居显示着村子的活力。当初古村的模样只能在村子旧街中看到。拐入的旧时的官道,缓坡之上的新修门楼巍巍矗立,再也看不到旧时饱经风霜的样貌。站立于门洞间,西风呼呼,眼前俱是沿街的石砌古院落,踏行其间,耳畔似有商贾穿行,驼铃声声,让人浮想和沉醉。路南有油坊院,临街是铺面,后院为作坊,院外安放石碾、石磨,磨道里铺满了岁月的尘埃。去年的那场大雨,让村子遭了殃,村子里古迹惨不忍睹,几处院落没有撑过去年的雨祸,曾经好看的插花石墙,屋倾墙倒,完全看不出原来的韵致。街道尽头的烽火台也是遭了大难,夯土又矮了几分。烽燧的顶部几株铁杆蒿草顽强的在风中摇摆,发出淡淡的风啸,似有羌笛鸣奏,带着伤感、哀怨。仰望苍莽的黄土高坡,在这幅浑厚的背景下,满目沧桑的黑城,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 此时这座城,时光具象成静寂,微风浮动,枝条轻颤,大家默默的走着看着,不再言语,只有细碎的脚步回荡街巷里,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当走到街巷尽头时,心神才重新松弛下来,重新回味村子里少有的宁静,而这一切也正来自于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因此多了几分惋惜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 一座古城一段历史,一份乡愁一种企昐,时光不老,岁月静好,就让思绪在黑城长久的徘徊吧!</p> <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26日被大河居士公众号编发。</p> <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26日被文史网站太原道编发。</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20日被尧文化研究第23期刊发。</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李晓豫,笔名大宁风,男,山西大宁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省摄协会员、市摄协理事、大宁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大宁县作协副主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喜好摄影、文学、文史研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