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篇记忆文章,是随忆随写,没有逻辑章法,读起来有点乱。但也只有在老湾口生活过的人能有共情和共鸣,因此就随他去吧。希望读到了这文章,有共情共鸣的您,提供您的记忆故事,让老湾口的生活记录得更详实,也可以给新湾口人留下一个了解他们父辈祖辈生活的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湾口的记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直有心想写一篇关于老湾口的文章,记录老湾口的生活。 也粗看了地方府志、县志,这些地方志对湾口村的描述都仅仅地理位置,政府职能等描述,并无任何历史事件描述。这意味着,湾口村在黄田、水口设驿站的千年历史长河中,仅仅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存在,并无特别有价值的历史文化等遗留。不比黄田,水口作为重要驿站,历史上留下来很多名人,事件等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在过去百多年,以水运为主要交通、物流的时代,老湾口村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获得较好的市场地位。经济相对发达,在此容易讨生活,而渐渐繁荣的这段近代历史,倒是值得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湾口聚集了六百多户四千多村民,也同时拥有七十多姓氏。这么多姓氏聚集在一个大村,这本身就可以说明当时经济状况应该不错,人们在此讨生话相对容易。通过记录这些姓氏家族的迁入的故事,会是一个很好的乡村发展史。如果有时间和机遇编写一本《湾口村百家姓》,应该是个很不错的题材。本文主要记录我小时在老湾口的生活记忆印象。通过新老村对比,也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在现代物流交通高度发达下,全国经济也发展到相当高度情况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乡村反而迈向空心化、老年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湾口的“口”,代表一个出入口,一个市场。作为交通码头,关联周边上百里的,几十个村庄,诸如溪岚、汶潭、埕头、兰环、马洋、其坑、里洋、山头、大梨坑、小梨坑、上汤湖、下汤湖、高州、洋中、尤溪…。这些地方的所有生活物资,对外交通都是通过湾口码头。因此,带来了湾口的繁荣。正街道上商铺,饭馆鳞次栉比。地摊,小吃比比皆是。铁铺,米厂,编蔑,修船等诸多手工作坊生意红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村里还流行一段顺口溜,顺口溜内容包括了村里从事的职业及人员,用湾口话说出来是合辙押韵,朗朗上口:“…(音频附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湾口经济繁体的基础支撑就是船运码头。有客运,有货运。因为有大量的货物周转,村里有一支专门搬运队伍负责货物的装、卸、运。队伍有十二个成员,人工费按搬运费的15~20%和村部提成。我爸当年就是搬运队的,有时我也会顶替我爸去搬运货物。每月约有30~60块的搬运收入,在这七十、八十年代是相当可观的了。客运轮船也装载货物,特别是从福州运来的生活用品、食材(如干货、海鲜、油盐调料等)。客船到下游山门、下坂位置时,就通过特定的“有货”的鸣笛声通知搬运队。听到有货鸣笛,分散住在村里的搬运队员就会到集中到码头搬运。记得有几次我和我爸还在梨坑田中劳作,我爸听到有货的汽笛,就一路跑向码头,挣钱不易,真是个勤奋顾家的好男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村里小孩,无事的大人总会聚集一批在码头等着轮船到来,看着人们上船下船、货物装卸。人声鼎沸,也是村里朴素娱乐的一大风景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货运线路主要有三条,最近的是位于正街的村部仓库,一座民国时期建的大厝,阴暗的大厅就当仓库了。存放肥料等农资。仓库距离码头百米左右。还有一条线路就是供销社,供销社位于半山腰,距离码头约有1公里,海拔提升30~40米。第三条线路就是到粮站,从供销社平路延申约两百米的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村里也有十多条私人货运轮船,主要运输木材、稻谷、肥料等物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湾口也是依江背山而建,最繁华热闹的街道就是和码头连接的正街。码头通过一个斜坡和台阶和正街相连,枯水期这段路约有四十米,丰水期约有三十米。我印象中,就有几次闽江涨大水,大水淹没正街街面。正街的一侧临马洋溪,这侧的房子都是木质吊脚楼结构,悬于马洋溪崖上。码头上来第一家店就是“风尼伯”的杂货干果店,“风尼伯”还是个多面手:会做各式糕点、嫁女礼饼、中秋月饼、还是村里婚丧嫁娶酒席大厨,也做早餐生意,为等候轮船的人提供豆浆油条等。记得周一早上要坐轮船去位于莪洋的古田八中上学,船差不多4点多到湾口,我爸送我到码头,会在这花2毛钱给我买一根油条一碗豆浆,每次我把油条递给他说:“爸,你也吃”,他总是笑笑说不饿…。再往里有“依命”的食杂铺,主要经营油盐酱醋老酒干货等;曾经在这安装过冰棒机,生产销售普通冰棒、奶油冰棒、可可冰棒。“依命”店所在房子我们称“库里”,厝里有小路上坡直通到村卫生院位置,库里住着很多户人家,小孩很多,非常热闹,犹如“七十二家房客”之场景。我同学春英家就在这里。库里的街对面就是那排吊脚楼,其中有我同学正梅厝,她家也是搬运队成员,我们时常会在给干重体力搬运的家人送点心时碰到,都害羞,记忆中都没说过话。“依命”店再往前有溪溪店、“瘸腿场”的光饼店,也炸蛎饼油条等,还有猪肉铺、文吊餐馆、理发店等等。总之,这条正街就是几十个村庄的集市。偶尔也会看到洋中、尤溪等远道来的,他们或用独轮车,或挑担来运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条不到百米长的正街,走到头是个三岔路口,直走就是街头,街头的第一间就是一个打铁铺,生产砍柴刀、锄头等等。小时候常去看打铁,烧得通红的铁块在机械锤下锻造,感到很神奇,是最初对机械生产力的震撼!这难道就是影响我报考机械专业的因素?岔口右转上台阶可以通往村部礼堂。左转下台阶,过马洋溪桥就是溪岚村,这条桥叫“景桥”,倒是名副其实,桥的一侧是“悬崖人家、江水东流”,另一侧是“溪水、榕树、远山”,一副江南水乡云水遥山水间的好风景。溪岚村和湾口村基本是一体的,地理位置就是一溪之隔,共用码头、学校等等。我同学“祥武”是湾口人,我们叫他“老虎”,但他家就建在溪岚这一侧,何毛桥附近。这条马洋溪桥原先是木桥,跨度有十多二十米,走起来还有点晃,着实比较吓人,被大水冲垮后改建了石桥,初建石桥两侧并没有安装护栏,而桥下是几十米深的悬崖,过桥因为缺乏护栏“信仰”,一样会心惊胆战。后来加修了护栏,终于可以踏踏实实过桥了。住街头的人尚武,记得在街头那棵斜着长的大榕树附近,有一房子大厅内有吊环、自制杠铃、哑铃等锻练设施。我也常去玩,记得杨光清同学的吊环玩得最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街、街头是码头直通连接的街道。上述“风尼伯”的店是两面临街,一侧是正街,另一侧就是“横街”,横街沿闽江边铺设,一直延申到“黄嘟嘟”,全长应该超过三公里。横街中心位置也是有棵遮天蔽日的大榕树。湾口打渔人家基本集中住在这里,我们俗称“船下人”。我们湾口村六零后、七零后乃至八零后这批人共同的老师:可爱的丽玉老师也住在这。这附近还住着我们敬爱的数学老师德爱老师,我同学美莺、金旺、金光、仪萱、仪领、章玉、章兰等。大榕树边上有条非常陡峭的上山路,直通学校,不好走,特别是雨天就更难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横街街尾有一大片非常漂亮的竹林,还有一口位于桥头,水质清冽甘甜的泉水。过了桥就算到了“黄嘟嘟”。桥下的山涧水声潺潺,长年保持不小的水量,这条坑涧和马洋溪一样,是孩子们喜欢玩的地方,尤其是夏季,钓鱼摸虾游泳,孩子们的游乐天堂。黄嘟嘟这里住着我很多同学:阿忠弟、阿木,云林,玉芳…其中玉芳的妈妈和我妈是铁杆闺蜜,到现在依然天天电话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码头下船的右侧也还有一条路,斜坡部分是在河滩上踩出来的路,连接一条石彻长台阶,台阶尽头就到横街,右转二十米左右,又是个岔口,岔口左转是一条长长的上坡道,坡道由大鹅卵石铺就,坡度超十五度,长约五十米。这道坡对肩挑背扛的搬运工是严峻考验,是脚力的“爬命岭”。岭的左侧是村卫生院和碾米厂,碾米厂里住着一位孤寡老婆婆,我妈经常给她送点吃的,我时常跑腿,所以现在都还记得碾米厂里情景。岭的右侧是木凡社,都是很高大的建筑。岭头右转就是我同学仪清厝和木凡社后门,再往前到了村部礼堂,村部礼堂也是放电影的地方,看电影需要大家自带椅子,于是跟村部礼堂一沟之隔的我家,在要放电影前几天,椅子就全被借走了,等放电影这几天只能站着吃饭了。我家也是个大土楼,老辈人称“白石村”,我家另一侧的一沟之隔就是供销社。沿我家门口的路上个小斜坡就到供销社正门,小斜坡位置有邮局代办点,村里收寄信件的地方,信件也是通过轮船邮递。这里还有一个手工作坊,就是“寿池”的拔索面(线面),索面可是村里不可缺少的“面子”面,生日做寿、人情往来都用得到这个索面。供销社门口是个小广场,小孩游戏的聚集地之一。供销社的对门是手工制作木制容器(如木桶)的“世斌叔”家,产品远销到福州,他家也是村里最早拥有彩电的,彩电经常搬到门口,小广场聚集左邻右舍一起观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真是湾口好村民。记得小时候经常去他家拿泔水回家喂猪,他家里非常整洁,每次都小心翼翼,怕把泔水撒滴到地上。还有他家大女儿的等身高的长发令人印象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供销社门口小广场也是个三岔口,通往村部礼堂,粮站,学校。供销社右转是通往学校的路,平路几十米后连接一条百米长的上山路,有坡道也有台阶。上山路的起点路口边是“阿理伯”家,阿理伯家最大特色就有个木制大露台,露台横跨在马路上,非常“拉风”。屋后路边有棵很大的朴树,朴树的小果籽是小孩自制“啵啵枪”的子弹。阿理伯应该是村里第一家种植蘑菇售卖的,专门搭建的蘑菇房,成熟时也帮忙采摘过,蘑菇除部分本地售卖,还通过轮船运输到莪洋、水口售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条去学校长岭的中间位置,有座大土楼,有两位老师住这里,一位是“书兴”老师,另一位是“明琪”老师。这里还拥有一片梨园,这片梨园有太多的“偷”和“防”的攻守故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条岭的一侧也是厕所集中地,厕所是各家所有,但都欢迎大家去上,因为粪是农家好宝贝。夏季到来,这些厕所是孩子们抓“两条针”黄蜂的玩乐天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岭的尽头就是“古田县湾口学校”,在当时,这是一所规模相当大的学校,拥有幼儿园到五年级以及初中,近五百名学生,我是湾口小学八一届的,初中是在我毕业这年停办。我们这届就有八十多名学生,分两个班。这届学生走出去的也不少,北上广深都有分布,其中县医院的善新、云庭,十五中校长老师美莺老师,以及以光清为首的留着村里办企业等同学,为乡里办最多的实事,他们才是真正的“乡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校正门口有一条土路直通到我家,途经书兴老师家后门,惠波家到我家后门。惠家是竹制品手工作坊,生产各种箩筐、土箕、扁担、米筛等。我家现波在还留存着一个惠波伯编的“箩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白石村”,应该是清末民初的建筑,因为它具有典型这个时期的土楼特征,大门进来是两侧抄手游廊,过天井上几级台阶到大厅,大厅两侧是厢房,楼上是储物间,内部均是木结构。我爸在湾口种田、做搬运工、养蜜蜂直到八十年代,国家平反政策回到谷口医院上班。我家也曾经做过豆腐售卖,我也托着一板豆腐沿街喊卖过。还记得,第一次出去卖豆腐,羞于开口喊卖,一块豆腐都没卖出去。我家也安装过冰棒机,生产过冰棒售卖,很辛苦,我妈的手指甲就是那时候冻坏的,一直到现在指甲还都没恢复。冰棒机后来搬到正街“依命”店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供销社路口左转是通往粮站,路口头一家也是俩个老师家,张爱泰老师和谢老师。这座宅子非常高大,典型的民国风格:有砖石结构的拱门,有宽敞的阳台、大厅,印象中是三层楼。再往里有我小学同学余巧云同学家,她家后面,边上都有菜园子,还有2棵梨树,哎呀,菜园子里的西红柿黄瓜、开始成熟的梨都是孩子们觊觎的对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比现在的新村,过去整体生活水平,经济发展,交通基础建设远远不及。但是老村的有自己的自然经济生态圈,是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改革开放分产到户后,更是如此,湾口基本都是山地,洋面很少,大平面水稻只有农业学大寨时期遗留的墓窟的稻田。平均每家分大约有十五斤种子的稻田(约五亩地)。稻田有好有差的,几年轮流各生产队自行协商。村里以生产队为互助小团体,在农忙时互助,如抢收抢种,集中力量轮流为各家收种,轮到谁家,他家晚上就做顿丰盛的晚餐,吃饭喝酒聊天,一吐一天的疲惫。自然经济农耕文化为主的时代,这种互助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生产力及生产效率。同时,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 村民绝大多数是农民,种田是主业,除有粮食之外,现金收入微薄,只是通过一些“副业”来赚取。副业包括上山砍竹子、茅草杆等造纸原材料。村办工厂也有一些,有碾米厂、小水电站、自来水设施(用竹子做水管)、生产过一阵氨肥,在鬼仔里下面的坑涧办厂蒸馏“木姜子”精油等。 </span></p> <p class="ql-block"><b>部分方言职业顺口溜(开始缺“豆腐四角角”)</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湾口相对新村,具备更多的“活力”,新村的空心化老年化,是代表着更先进生产力的工业化,城镇化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必然结果,针对本村具体细节表现在几个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代表交通要道“口”的功能没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工业化、大物流化,消灭了村里的手工作坊,小厂生产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没有支柱产业支撑经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距离城市太远,也无特色文旅资源,无法形成城市的“后花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城市有更多的就业资源吸引走农村年轻劳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城市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吸引走农村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七、城市有更好的更丰富的娱乐休闲卫生环境,让年轻人更愿意更习惯驻留在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国家要发展新农村,建设美丽且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资源政策必须向农村倾斜,包括资金帮扶,土地利用政策等。如何盘活农村资源,均衡城市资源,反哺农村,从国家政策层面出发逐步才能解决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在清代古田知县辛竟可所修的《古田县志》中就有记载:乾隆八年,为解决吃盐难问题,食盐通过水路运到湾口,并设仓库售卖。说明那时湾口就是个集散码头,食盐在此批发挑卖。同理,其他商品可能也会在此集散。</p> <p class="ql-block">辛竞可,河北人,雍正十年恩科举人,乾隆十五年(1750年)任古田知县,颇有政绩,其倡修的《古田县志》,留传至今,极具价值。</p> <p class="ql-block">乾隆版《古田县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八年,为食盐两难乞饬变通事:</p><p class="ql-block">食盐艰难,请饬商人照西路课费,认增额外三十篷计,行西路引三百道,由水路运至黄田、湾口。地方设仓收贮,听民贩挑卖,以济民食至今。遵照办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图,基本算老湾口全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街头大榕树,马洋溪,景桥,吊脚楼</span></p> <p class="ql-block">码头</p><p class="ql-block">这棵酸枣树,村多半的小孩都爬上去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书兴老师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湾口小学正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寨山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校老师办公及宿舍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校正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校操场一角,左侧就是教室,右边台阶上去是校礼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张拍摄角度应该是站在溪岚村口位置。前排就是吊脚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街一侧的吊脚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街另一侧,基本都是大厝,优美的镬耳墙,兼具通风和防火墙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林木苍翠的老湾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张可以清晰看到“书兴”老师厝,下面具有拱门阳台的就是张爱泰老师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江北外福铁路,一列火车正隆隆驶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幼儿园同学和可爱美丽的丽玉老师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一届小学毕业合影(五一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一届小学毕业合影(五二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凭记忆涂鸦的湾口老学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一届同学回馈母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学校的石碑</span></p> <p class="ql-block">老学校的石桌石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学校石桌石凳搬到了新村学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