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团早期历史资料新发现

刘谦元

<p class="ql-block">(一)王志恒,男,汉族,1932年3月15日出生于陕西省华阴县。14岁被家人送到国民革命军铁道兵独立二营当兵,1949年随起义部队受编,被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工兵第一团二营六连,执行辽东海防施工任务;1951年至1956年期间,多次随团、随二营入朝,执行交通保障工程任务,历任二营六连司务长、营部给养员、供给排长(正排、少尉);1956年底,组织安排到军委工程兵文化速成中学(属总装备部科研一所,现中国人民解放军63983部队)进修。1958年9月,在学校被错划为“中右分子”,遣送回原籍,当民办教师。1979年平反,1991年离休。</p> <p class="ql-block">(二)魏新科,1935年生,陕西省岐山县人;1951年4月应征志愿军入伍,来到第一野战军工兵第一团“整训营”;半年后随营转移吉林市冬训,随即被选送吉林“工程兵训练基地”(北京昌平机校的前身)培训2年,结业后被安排在工兵第一团一营、三营机械连(后单独组建机械营),先后担任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配属三营在大鹿岛、小鹿岛、长三列岛,朝鲜薪岛等地施工;还多次带队配属38、39军执行建筑材料储备(碎石)任务;1959年随机械营加工连转移青海省海晏金银滩,参加221厂绝密工程施工;1962年离开101团,到南京工程兵学院深造,毕业留院任政治教员、政工干部;1981年被选送到北京军委政治学院学习;后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正师,大校)退休,伤残(矽肺)6级。</p> <p class="ql-block">(三)第一章 鲜为人知的工兵第1团(节录)</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工兵第一团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披露和老同志回忆:</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101团的前身,叫工兵第1团,组建于解放战争后期的1949年年底。当时,第一野战军(简称“一野”,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副政治委员习仲勋)在打下了甘肃酒泉之后,以起义的原国民党军第120军(注:该军的前身是国民党甘肃省保安部队一部)工兵第7团、和铁道兵营为基础,组成了独立工兵团,辖一、二两个工兵营,称为“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工兵团”。注❶</p><p class="ql-block"> 不久改为第一野战军直属工兵团,称为“工兵第1团”;1960年,军委工程兵机关在北京成立,工兵第1团划归军委工程兵领导,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1团”;1951年7月,随抗美援朝主力入朝,又称“志愿军工兵第1团”;1953年10月,中央军委电令:将工兵团的性质重新规定,工兵第1、……团定为“建筑”工兵团;1955年,正式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101团”。注❷</p><p class="ql-block"> 为了将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改造和建设成为人民工兵中,政治坚定、作风过硬、能够担负特种工程施工任务的革命队伍,上级机关总部首长,在整编过程中,采取了多项措施。</p><p class="ql-block"> 第一条措施,“高配”团领导,选好掌舵人,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p><p class="ql-block">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团的指挥员,堪称整个部队的主心骨。部队战斗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体现在主要领导的个人素质和指挥能力上。</p><p class="ql-block"> 首任团长宋耀华,为起义的原国民党军第120军少将参谋长。有资料显示:“宋耀华,福建莆田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4期工兵科专业毕业,曾任国民党陆军工兵学校教官;抗日战争期间,任第1战区工兵第7团少将团长;抗战胜利后升任第120军少将参谋长;1949年9月24日在甘肃酒泉参加起义。”注❸</p><p class="ql-block"> 第一任政治委员王果山,来历也不简单。有关军史资料记载:“王果山,陕西省富县人,1920年6月出生,1935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独立工兵团第一任政委;后调任西北军区司令部交通处政委,陕西省汉中军分区政委、司令员等职(副军职待遇),因病于2002年5月13日在汉中逝世,享年82岁。”注❹ 另据《1949年解放兰州战役老人回忆狗娃山惨烈白刃战》纪录片段,在解放兰州的狗娃山战斗中,“面对马步芳部匪徒的顽强抵抗,团副政委王果山,身先士卒,从身旁的战士手中夺过一挺机枪就冲了上去,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从一个侧面说明,王政委虽然是一名政工干部,但是在战场上也还是“很能打”的。</p><p class="ql-block"> 第二任团长张兴华,同样也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身经百战的人民解放军老革命。他的履历表是这样记载的:“张兴华,1911年1月出生,陕西省户县渭丰镇定舟村第三村人;1936年12月入伍;1951年(52年?)任志愿军工兵第一团团长,后调任一工区主任;原军委工程兵(总参兵种部)科研部副部长(正军职);大校军衔,曾获得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和红星荣誉章。1971年1月离休。1997年3月逝世,享年85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注❺</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部队组建初期,就形成了一个好的传统。那就是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往往采取这种类似于“大马拉小车”的做法。例如,1951年部队在招收志愿军“整训营”的时候,就是如此;在奉命派遣小分队去朝鲜执行施工任务,配属38、39军临时施工的时候,也是如此。往往即使是在建制营或分队领导班子齐全的情况下,也会由团首长亲自或派得力干将前往,坐阵指挥。从中不难看出,团领导对待所执行的任务,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同时也说明,当时团领导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这种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认真负责,靠前指挥的好传统,为部队建设开了个好头。经历十多任团领导,得到善始善终地传承和发扬。</p><p class="ql-block"> 第二条措施,成建制拨进兵员,改善部队结构。</p><p class="ql-block">1950年初,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往工兵第1团)拨进4个连,组成三营。注❷</p><p class="ql-block"> (魏老提供,从101团交流到103团的团长刘福杰,对三营的情况了解。)</p><p class="ql-block"> 第三条措施,大量招收志愿军新兵,补充新鲜血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1951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参军、现已退休的原工程兵工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魏新科回忆,1951年4月份,工兵第1团在陕西宝鸡地区的岐山县、眉县招兵。当时响应抗美援朝号召,踊跃报名参军的有800多人,编为一个“整训营”,营长刘庆瑞,教导员张义山。团政治处主任闫儒山坐陣指挥。</p><p class="ql-block"> (根据推测,当年招收的志愿军新兵,应该还有浙江省绍兴、诸暨一批。我们所熟知的101团一批51年入伍的老同志如陈友法、侯信苗、张子堂、刘万友等,都是从战士成长起来的……,然而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联系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整编整训,铸就军魂</p><p class="ql-block"> 有关工兵第1团早期的历史资料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整训”。</p><p class="ql-block"> 据起义部队成员、抗美援朝老兵、工兵一团六连司务长王志恒老人回忆录称,建团初期,部队的中心任务就是“整训”,解决部队的政治灵魂问题。除了召开全团整训动员大会、誓师大会、总结大会而外,连队政治课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我军光荣传统教育。通过学习“三湾改编”、《古田会议决议》精神,牢固树立听党指挥、人民军队为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二是开展忆苦思甜,进行阶级教育,提高广大指战员的阶级觉悟;三是通过新旧军队对比,认清新旧社会、新旧军队的本质区别,彻底转变立场,坚定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关于对部队的整训,团司令部工程股长李玉仁、技术员刘道贵、二营教导员周建信,后勤处副处长王子作等一批老同志,也都有着共同深切的感受。他们是1956、57年入伍的义务兵。当新兵的时候,部队驻防东北吉林三源浦空军备用机场。部队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一边执行零星海防工程的施工任务,一边进行“运动”式的整训。那是一个全民“超英赶美”、“大跃进”的年代,部队政治运动轰轰烈烈。伴随着全国掀起的“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高潮,在部队开展政治教育和文化练兵,进行“放卫星、拔白旗”,开展“劳卫制”等项活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引文(资料)出处:</p><p class="ql-block">注❶《中国雄狮——第一野战军》洪兵、汪徐和 编著 中国党史出版社</p><p class="ql-block">注❷《工程兵大事记》</p><p class="ql-block">注❸《少将参谋长宋耀华》新浪博客宋英泽宋氏文化2009-09-19</p><p class="ql-block">注❹《解放军报》新浪军事2002-8-8</p><p class="ql-block">注❺【自媒体】</p><p class="ql-block">注❻《工程兵的光辉历程》解放军出版社</p><p class="ql-block">注❼《抗美援朝战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军事科学出版社</p><p class="ql-block">注❽《神秘的八三四二部队》杨文礼编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