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h5><h5> 汕头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2022-02-21晚上19:40,开始播放六集系列专题片<b>《侨批中的红色印记》</b>,讲述有关侨批的红色故事与家国情怀。<br> 中国共产党历史与侨批历史故事交融,从一封封侨批中,深入解读华侨华人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反映华侨华人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积极贡献,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br> 观看系列专题片《侨批中的红色印记》其中一集视频后,点击视频左下角“STTV这里是汕头”,进入【汕头市广播电视台视频号】,可以继续观看该系列专题片的另外五集视频内容。</h5> <h5> <b>2022-02-21</b>晚上,播放第一集<b>【“振盛兴”的红色故事】</b>,介绍汕头澄海区上华镇渡头村“振盛兴”侨批局解放战争地下交通站的故事,由“振盛兴”侨批馆后人曾益奋讲述……。</h5> <h5></h5><h5> <b> 2022-02-22</b>播出该系列第二集<b>【张家大少爷的“生意”】</b>,讲述普宁泥沟村<b>【亲仁里】</b>里一位张家大少爷张伯恭的一段历史故事。</h5> <h5><br></h5> <h5><b>2022-02-23</b>播出该系列第三集<b>【“红色脚批” 曾天远】</b><br></h5><h5>讲述解放战争时期,澄海有一位特殊的批脚,他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利用“批脚”的身份作掩护,行走在潮汕乡间传递重要情报,不畏安危,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他就是中共地下交通员“红色批脚”曾天远。</h5> <h5><br></h5> <h5><b>2022-02-24</b>播出该系列第四集<b>【周恩来的回批】</b><br></h5><h5>1938年9月21日,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和驻粤办事处代表潘汉年、廖承志特地为澄海信宁旅泰青年侨领苏君谦和同乡挚友郭子纲、黄奕等三人而写的。<br>他们在国家危亡的关头,毅然共同捐资国币200元,支援革命圣地延安抗大(抗日军政大学)作为办学经费。回批中对他们的爱国热忱和义举“殊堪钦敬”,并盼望他们于泰国“鼓励彼方青年前来(延安)学习抗日知识”。</h5> <h5></h5><h5><br></h5> <h5><b>2022-02-25</b>播出该系列第五集<b>【庄世平的侨批情缘】</b></h5> <h5><br></h5> <h5><b>2022-02-26</b>播出该系列第六集<b>【侨批点点银 汇集助国家】</b></h5> <h5><br></h5> <h5><p></p></h5><h3><b>【张家大少爷的“生意”】</b></h3><h5><b>——《侨批中的红色印记》系列专题片第二集#侨批#红色故事<br></b></h5><h5> 由泥沟村<b>【亲仁里】</b>主人张伯恭八弟张伯茂和张伯恭儿子张益群、普宁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宋斌、泥沟村华侨公益理事会会长张仲长,分别一起讲述不为人知的一段侨批历史故事。<br> 感谢汕头电视台采访部编导杨彤、摄像孟磊的认真采访,以及汕头电视台团队的精心编辑制作,将几十年前的红色文化历史一一真实还原呈现出来。</h5><p></p> <h5><b>张伯恭儿子张益群讲述:</b>第一次(1983-04-17)是我和我夫人一起自己来的,心里很忐忑,怕找不到门……。</h5> <h5><b>视频解说:</b>第一次有机会回到位于普宁泥沟村的祖居—【亲仁里】。</h5> <h5> 1991年10月,张益群随父母从河南安阳回到汕头工作。</h5> <h5><b>张益群讲述:</b>这个是我老爷爷,这个是我爷爷,上面就是长子就是我父亲,然后这是我二叔、三叔、四叔……,这样排下来一共是十兄弟。第一次来就感觉到很新鲜,感到这个祖居很庞大很震撼,没想到有这样一个大家庭。</h5> <h5><b>视频解说:</b>张家祖居<b>【亲仁里】</b>占地约4000平方米,是一处由一座祠堂、一座四点金和二座下山虎等潮汕民居组成的建筑群落,它是张益群的祖父在80年前耗费巨资兴建的,这也成为当年他到海外谋生,事业有成最好的证明。</h5> <h5> “亲仁里”建筑群落的张氏本祖祠一瞥</h5> <h5> “亲仁里”建筑群里的一座四点金</h5> <h5><b>张益群讲述:</b>我爷爷就是从国内下南洋出去发展,在当时的泰国也算是一个比较富足的商人。这样算起来,1941年建成到现在也80年了,80年的历史,这套祖居也算是有年代了。</h5> <h5><b>视频解说:</b>就是在这样一个富足的华侨家庭,张益群的父亲张伯恭、叔叔张伯杰、张伯树都先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h5> <h5><b>王宋斌(普宁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b>张伯恭同志是1939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党的需要从事地下工作。他本身是侨户,家庭经济比较好,因此他都比较主动地把家里的一些侨汇、侨资拿出来支持革命。他的弟弟张伯杰也是1939年入党的,是潮汕地区有名的音乐制作人,对潮剧、潮州音乐的研究、宣传、创作都作出很大贡献。</h5> <h5><b>视频解说:</b>当年,像大多数华侨子弟一样,在泰国出生的张伯恭5岁大就被送回家乡读书。现在的普宁燎原中学,当年曾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一个活动据点。在燎原中学,张伯恭接受了进步思想并参加了革命,如今这里已经专门开辟出展馆,用于展示当地的革命历史。</h5> <h5><b>王宋斌(普宁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b>泥沟村是革命老区村,这个村比较早1926年就成立了农会,参加党组织的青年也非常多,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办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革命人才。</h5> <h5><b>张仲长(泥沟村华侨公益理事会会长):</b>在泥沟,这些华侨子弟认为“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很多人都回到家乡参加革命,像张伯恭当时是带了侨资参加革命的。</h5> <h5><b>视频解说:</b>加入党组织后,张伯恭以做生意为名开展革命活动,他还拿出家里3000块大洋,支持中共潮梅特委。</h5> <h5><b>王宋斌(普宁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b>其中一条是在1941年,我们潮汕地下党改为特派员制以后,他根据普宁县特派员的指示,在家里筹备了资金,到普宁的梅潭镇的溪南村办了一个“盛法商行”。他表面是做商行的经理,但在党内实际上是一个地下党交通联络站的站长,主要是沟通普宁和揭阳地下党的联系。</h5><h5>另一个很突出的,他在家里拿出了3000块大洋,支持中共潮梅特委作为活动经费,为地下党的活动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后期,在里湖办的一个书店,也是他出的钱,因此,伯恭同志对革命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h5> <h5><b>视频解说:</b>1939年6月,汕头、潮州沦陷,潮汕地区的海上交通随之断绝,送走回家乡参加【亲仁里】落成仪式的父亲后,张伯恭又回到家乡,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h5> <h5><b>张益群:</b>因为日本打过来了,回不去了,被封锁了。他讲述这段历史,讲过他陪着我爷爷步行从普宁到梅州,没钱了怎么办?他跟侨批馆都比较有关联,提前支取了钱拿回来……。</h5> <h5><b>视频解说:</b>出身富有的华侨家庭,张伯恭筹措捐钱,以做“生意”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42年5月“南委事件”发生后,根据组织的安排,张伯恭带着家人转移到了泰国,在异国他乡他是如何继续进行地下工作,为党组织筹措资金,他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张家大少爷的“生意”》正在讲述。</h5> <h5>自从【亲仁里】落成后,张伯恭的父亲再也没回过家乡,留守祖居的任务落在张伯茂的身上。如今,他也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h5> <h5><b>张伯茂:</b>我们十兄弟,去世剩下的只有3人了,我们十兄弟我排行第八,就只有我在家乡守家。</h5> <h5><b>视频解说:</b>对于大哥用家里的钱支持革命的事,张伯茂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但是这个家庭的经济来源,他一直都很清楚。</h5> <h5><b>张伯茂:</b>我小的时候知道的,以前老式分批(分发侨批)是送上门的,批局送到家里就是了。我们每月一张批,因为我们是华侨家属,一切经费依靠泰国(亲人)支援,家里没有田没有地,当时每个月就靠泰国(亲人)支援过生活。</h5> <h5><b>张仲长(泥沟村华侨公益理事会会长):</b>我们泥沟村华侨的比例占九成都是靠侨批,普宁5个(侨批馆),泥沟村就占了3个批馆,就是“和合祥”批馆、“和和”批馆和“永兴盛”批馆。</h5> <h5><b>视频解说:</b>1942年5月“南委事件”发生,当时领导着广东、江西、福建、广西等地地下党组织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遭到国民党的严重破坏,为了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中央决定暂停所有地下活动并撤离相关人员。1943年,张伯恭按照组织要求,离开普宁转移到了泰国。</h5> <h5><b>张益群:</b>到泰国接上关系就募捐,把为抗日募捐来的经费,通过香港向国内输送,那时候廖承志在香港,通过他们往国内(输送)。</h5> <h5><b>王宋斌(普宁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b>解放战争时期,张伯恭同志在1949年5月份,带着他的老婆孩子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驻外经济小组的侨汇局,负责这个局侨汇的译电报和密码的工作,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h5> <h5><b>视频解说:</b>侨汇局对外公开的业务是受理侨胞的电传汇款业务,秘密为党组织筹措资金和经费,同时完成组织交办的各种任务。张益群说,母亲李映红就是在那个时候参加了党的工作。</h5> <h5><b>张益群:</b>我母亲印尼归侨,我是1949年1月出生的,(母亲)5月就到了在泰国的中共地下党的机关,我母亲负责党的地下机关的安全,就是以家庭为掩护。</h5> <h5><b>视频解说:</b>1953年,按照组织的指示,张伯恭放弃了在泰国的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带着家人乘船回到了祖国,被安排到了河南省工作。</h5> <h5><b>张益群:</b>他认为,入了党就要跟党走,就是为了党,为了党的目标走。个人利益得失算啥,算不了什么。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做自己的“大少爷”,可以拿着自己家的钱做生意,为啥不去走呢?作为家里老大,完全有这个条件,但是他坚定了就是走了这条路,就要走下去。说到一些过去的事就会眼酸,他一辈子不后悔,他说走这条路他不后悔。后来我才理解,老人不容易呀。</h5> <h5><b>视频解说:</b>后来,张伯恭长期在侨务工作领域上发挥积极作用,并在晚年选择回到家乡生活。</h5> <h5></h5><h5><b>王宋斌(普宁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b>我们党在民主主义革命革命时期,除了公开的武装斗争外,一个是政治斗争,另外一个是经济斗争,经济斗争离不开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持,这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br>因此,我们党在总结党的百年历史经验里面强调一条,就是要坚持统一战线,这条很重要。广大爱国华侨我们一定要团结他们,来沟通为祖国的振兴出力,这条非常重要,党总结的经验是非常全面的。</h5> <h5><b>视频解说:</b>历经过风雨岁月的洗礼,先人留下的祖居、精美的木雕犹在,对张益群而言,父亲虽然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可见的财富,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h5> <h5></h5><h5><b>总策划:</b>陈益群 <b>策划:</b>陈璇真、吴汉坤 <b>执行策划:</b>蔡林琳<br></h5><h5><b>编 导:</b>杨彤 <b>摄像:</b>孟磊 <b>解说:</b>周翀<br><b>制 作:</b>江春江 <b>制片:</b>蔡林琳 <b>监制:</b>陈璇真、吴汉坤<br><b>总监制:</b>陈益群<br><b>汕头广播电视台 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汕头融媒集团 联合摄制</b></h5> <h5><b>张益群 转载整理 图片文字均来自视频截图 2022-03-23</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