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陂桥的石拱桥

亚铝萧文生

<p class="ql-block">今天看了张老师的美篇一一巜演陂桥的藕根子》,勾起了我对演陂桥那座老石拱桥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十来岁读小学的年纪,我跟着哥哥姐姐他们去演陂桥赶集卖过毛柴,二、三十来斤的一担柴火能够卖得一元多钱,有时几毛钱。那时候演陂桥街上有卖米豆腐,和米粉的饮食店,但是八分钱一份的米豆腐也舍不得吃一碗,如果有人用卖柴的钱买上一碗米粉吃,被认为是一个相当想得开的会享受生活的人!八十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之风也吹到了小镇上,分田单干也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也已经萌芽。小镇上集市贸易相当繁荣,每逢赶集日,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其中最为繁华和拥挤的地段当属连接上街和下街的河上那座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那时,十二三岁的年纪还没有独自赶集的胆量,都是跟着父母或者哥哥姐姐他们一起去的,一是因为那时对外面的世界的新奇和向往,自己想去,二是家庭的经济状态确实不乐观,需要那得来的一元几角钱补贴家用。同时也是对一个孩子的体格的锻练和担当精神的培养。也许长大以后,肩挑背负百十来斤的杉树楠竹到集市上去卖就是一个长期的谋生手段。刚开始分田到户的时候,大多数家庭都很贫穷,谁能预料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社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在檀山公社的天山村,距离哪一个能交易的集市都在十五华里以上,距离演陂、檀山、井头镇的路程都差不太多远,村民那时候都习惯性去演陂桥赶集,据说是因为演陂的市场幅射面积大,市场上物资也丰富些,交易活跃,买卖都相对来说较为方便,天水的村民大多是把山上的树木、楠竹,或者柴火扛到演陂,再到集市上买回一些生产或者生活的必需品。一个大屋的人家在赶集的前一天会约好一起出发,商量着买些什么东西,什么样的货品,什么样的价格行情,记得那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养一两只肥猪,喂养大或送到公社的食品站,或者养了到年底杀年猪。仔猪大都是从演陂桥集市上买来的,听说有洪市,栏陇铺那些地方的养母猪的人家会把仔猪挑到演陂来卖,演陂集市的行情比较他们当地要好一些,一是价格高,二是成交量也大,很难得辛辛苦苦的挑到市场上,卖不出去又挑回家去的情况!那时候买一个猪仔是家庭经营中的大事,一准是夫妻一同前往集市去挑选🐷仔,商量着是买草猪还是文猪,说不定还要请一个养猪有经验的亲戚或熟人到集市上去邦忙挑选猪仔,慎重的程度不亚于现在的家庭去购买小汽车。往往是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相约出发了,那时候逢场赶集是村民们的生活大事,也可以说是家庭过日子的重头戏,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赶集这个事,手上的农付产品靠去市场上变现钱,生产资料、生活必需品靠从市场上买回家,供销社的商品多,逢场日人多,售货员的票据夹在金属夹子上,在商场上空的铁丝网上来回穿梭,对于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少年会是多么地好奇和难忘。</p> <p class="ql-block">十几里的路程,山路占了一半,上山下坡,河堤田埂,走得很是辛苦,那时村民之间感情淳朴,体力好的人时常会照顾体力弱的人,常常放下担子回去接济走在后面路上的体弱不堪重负的熟人,邦着挑一段路程的担子。父母大多都会忍饥挨饿去邦着自己的儿女挑上一程,那时的人们基本上都是超负荷劳作,宁愿累着自己,也怕担心累坏了孩子。那时候的父子亲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与今天相比不知道要浓厚好几十倍的,那是因为要付出多少汗水才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不是现在的感情依赖金钱的付出和回报能够相比!</p> <p class="ql-block">负重前行的感受,在我少年时代已有彻身体会!少年时的我体格并不是强健,人能在困难时,身体疲惫不堪时对于来自父母哥姐等亲人的帮助自是感激不尽,感受到的关爱一直珍藏在内心深处,直到今天仍是记忆犹新!十五六华里的赶集之路,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到达演陂镇上的集市。我们来到镇上的河的这边我们称之为上场,一桥之隔的那边集市称之为下场,连接上场和下场的就是那座没有考证什么时候建成起来的老石拱桥,赶集的人全都集中在这一条街上交易,河的上游几十米之外另有一座桥,那是连接衡阳和邵阳的老衡邵公路桥,当时赶集的人是不去那桥上交易的,一怕堵塞交通影响行车,二怕危及自身安全。</p> <p class="ql-block">几十米的青石砌成的拱桥,是演陂集市上最繁忙拥挤的地方,也是交易最为红火的地方,上场这片的人想去下场那边看看,下场的那边的人想来上场这边买些什么,都要经过那几十米的石拱桥,因此,那个几十米长的青石铺就的石拱桥,就是演陂镇集市上的黄金旺铺位置,要是想要占领一个位置,依我的猜想,一要去得早,二要在镇上有可靠的关健人物,那句"没有三合毛打,莫到演陂桥卖藕根子"。这是不是说:没有一身本领,镇不住人,会被人欺负,在那石拱桥上就站不住脚,会被人赶下桥去,不仅买卖做不成,还有被人欺负,生意亏本的风险呢?又或是说:藕根子本是贱物,利润微薄,要去镇上集市黄金位置占个摊位,摊主如果不是十分强势,去演陂桥上卖藕根子,一定会亏本走人……</p> <p class="ql-block">那熙熙攘攘的人流,把原本就不宽的桥面塞得满满当当。又因为桥面两侧的摊担占去大半的路面,让这个桥段就成了许多赶集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如果某次卖柴的人多,柴火卖不掉,你要学着向那个背着一杆长称在巿场上走动的过称的中年男子陪笑脸,希望他在买家面前说促成交易的好话。再次就只能求着新塘窑街行上的人来捡便宜买毛柴去烧窑用,烧窑人一般不会买相对好的贵的柴火,一般要等到快散集时,窑上的人才会踱着方步出现,一幅漫不经心的样子,如果临散场时,没有卖出去的柴多,他们是会来捡这个便宜的,好的,次的,一律按照最次的价格来收购,而且你还得走上两三里的路,送到他们窑烧上去,遇到这样的逢场日子,柴多行情差,落到把柴送到窑街行去,那是最令人诅丧的事情!因为那样的话,不但到手的钱少,而且因为时间已晚,又要担着柴,多走几里路,已是饥肠咕咕叫,还得花钱吃上一碗米线或者米豆腐,一天到晚辛苦赶一次集,攒不下几个钱;不吃点东西慰劳一下空空的肠胃,眼看日头落山之后,还有十几里的山路要赶紧走,苍茫暮色中默默前行,有时会委屈得落泪! 演陂桥,你已在我少少年纪时,就给我上了一课:人生不易,道阻且长,唯有坚持,且行且珍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