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将进酒·君不见</span></p><p class="ql-block"> 唐 · 李白</p><p class="ql-block">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p><p class="ql-block">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p><p class="ql-block">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p><p class="ql-block">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p><p class="ql-block">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p><p class="ql-block">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p><p class="ql-block">与君1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p><p class="ql-block">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p><p class="ql-block">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p><p class="ql-block">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p><p class="ql-block">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p><p class="ql-block">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p> <p class="ql-block">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p> <p class="ql-block">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p> <p class="ql-block">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p> <p class="ql-block">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p> <p class="ql-block">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p> <p class="ql-block">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p> <p class="ql-block">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p> <p class="ql-block">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在书法上,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龙蛇飞舞,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一、书法缘</span></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8岁进私塾,对书法有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1910年,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宋襄公论》。国文老师谭咏春阅卷时评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文章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当时师生们赞誉他的文和字为“两绝”。 1913年,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书时,留下了一本笔记。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冠名《讲堂录》。观看这些墨迹,其风格潇洒飘逸,神采飞扬。毛泽东读书期间常说:“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早期书法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中下了较深的笔墨功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戎马之余,他坚持书法实践,披览碑帖。从江西到延安,他一直把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他擅长狂草,源自张旭、怀素。</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对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无论转战到哪里都不忘研究、学习书法。他率领部队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山关时,见到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3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他说,这3个字写得苍劲挺拔,工匠石刻非常精美,并感叹说:“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碑又修建于何代?”</p><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他于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点滴时间临写法帖。该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p><p class="ql-block"> 在毛泽东丰泽园故居的书房里,至今仍然留存有他读过的大量字帖和书籍。其中,有规整秀丽的汉隶,有妍美流畅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劲的楷书墨迹,有逸势奇壮的“狂草”,还有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著作等,品类众多。</p><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毛泽东阅读法帖更多更勤。20来年的时间里,他读过的法帖有近400种之多。“二王”、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及《三希堂法帖》,是他时常喜爱翻阅的。毛泽东读帖善于察其用笔、结构、章法等,吸取精华,不断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在书法诸体中,他最喜爱的是草书,而在草书中,他最喜欢怀素。毛泽东对怀素的《自叙帖》、《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关于毛泽东的草书和怀素的《自叙帖》,田家英认为:“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相似。”杜甫在《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中写道:“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毛泽东认为:“杜甫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相通,是至理名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二、书风演变</span></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是第一阶段。该时期多为楷书,字体工整。 1921年到1949年间,是第二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30年代以后,字体清秀,字体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9年进北京以后,是第三阶段。这时生活环境好了,此时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但是,他的信函视对象而有区别,对文化程度低的人,他就写得清楚工整;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洒脱、精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三、毛泽东书法作品欣赏</span></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手迹】沁园春·雪</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手迹】清平乐·六盘山</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手迹】清平乐·六盘山</p> <p class="ql-block"> 现存毛泽东的书法墨迹,分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书体。就用途而言,他多用楷书和行书题字题词,用草书抒发情感、调养身心。就学书的过程而言,毛泽东是由楷书到行书再到草书。他早年的楷书,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较大,追求阳刚之气。行书方笔多折,放纵舒展,如长枪大戟,笔力雄浑。大致在上世纪40年代,毛泽东开始了草书的探索,其书作中帖学的意味逐渐增加,明显的标志是书风由生拙雄强向流畅写意发展。</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忙于国事的同时,对书法的爱好也与日俱增。他的书房放有各种法帖,去苏联访问或在国内各地视察时,他都不忘随身携带。相对于战争年代,习书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毛泽东的心境以及对书法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更为从容的他,在书法领域开始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他是领袖,从实用方面来说,行书的题词比以往多。不过,他最用心的还是草书。</p><p class="ql-block"> 由楷书、行书移情到草书,是毛泽东书法艺术在当时的发展趋势,也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为了更突出笔墨之意,他用笔由小狼毫改换为长锋羊毫;为了探索草书的奥妙,他披阅古今各种草书字帖,吩咐秘书将自藏的从王羲之到于右任历代草书大家字帖找出来学习,并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借阅各种草书作品。1959年,毛泽东闲暇时用草书写自作诗词、鲁迅诗歌和古诗词,一写再写,留下了大量的草书墨迹。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毛泽东草书创作的高峰期。这一阶段,他的草书作品,笔意奔放、气势畅达、开合聚散、变化莫测。自书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等作品为其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由楷书、行书到草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侧重,大致反映了毛泽东碑帖结合,由重碑到重帖的变化轨迹。然而毛泽东在书法史上的成就,主要还是体现在草书方面。他的狂草,独创一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艺术个性。</p><p class="ql-block"> 草书在诸种书体中,最富表现力也最难掌握。除了草法难掌握外,更难的是通篇布局。毛泽东草书的可贵之处是对通篇气势的驾驭能力。他的狂草最鲜明的特色是通篇气象恢弘、汪洋恣肆、纵横捭阖、虎视鹰扬。特别是其书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一批狂草之作,线条活力充沛,墨气淋漓中掺进渴笔,如闻紧锣密鼓又骤然歇声的变化,呈现出“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的境界。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用兵如神,善于运筹帷幄,驾驭全局。字如其人,在书法上他也显示出谋篇布局的高妙。书法与兵法有相通之处,前人论书,多与论兵并提。如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所说:“夫字犹用兵,同在制胜。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书法,尤其是狂草,对毛泽东而言,虽然是调养身心抒发情感的手段,但是在其笔下却显示出“兵无常阵,字无定形”的谋篇布局特征。他等笔阵于军阵,泳墨海如沧海,随势布形,其草书大小错落,线条急速运动,形体灵活多变,对通篇布局的宏观驾驭,着眼于总体战略而不拘泥于一城一池之得失,自由烂漫而毫不顾忌胶柱鼓瑟之成规,是一般书家想不到也做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就结体而言,毛泽东是造“险”破“险”的高手。正如他的诗所言“无限风光在险峰”,他的笔探的是险处的瑰奇,追求的是动态的美。欹斜取势是其结体的一个特点,其字形多左放右敛,取欹斜之势。欹斜产生不稳之感,造成险势,再用某些笔画去救,使之保持本身结构的重力平衡。造险破险的过程,正是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提按、轻重、缓急等变化来完成的。可贵的是毛泽东有全局的控制能力,使其笔下狂澜四起,惊心动魄,而又不失法度,从容不迫,游刃有余。</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书法墨迹,一般篇幅不大,多是俯案而书。他曾谦虚地说自己不会写大字。其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精气弥满,尽显排山倒海之势。他擅长露锋用笔,锋芒毕现,率真自如。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毛泽东草书用笔上找出一些不足,但是他那出人意表的章法之奇、整体上的气势之盛却是前无古人的。</p><p class="ql-block"> 从当代书法史的角度来看,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是杰出的书法家,而且毛泽东书法的成熟和书法探索的高峰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达到的,这就为新中国书法的开篇增添了光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书坛,当众多书家着眼于书法的普及和实用时,毛泽东则率先探讨艺术性最强的狂草,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杰作,在极难掌握的书体上独创一格,的确令人敬佩。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以终生爱好和不懈的努力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书法艺术宝藏,他对前人书法的广泛吸收和创造性发挥,他的诗书合一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创作实践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