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喜茶的人对《大观茶论》,大概是读了不知多少遍的吧。我是初识茶的人,因此只在几年前读过一遍。随着对茶的逐步认识,我越发激动的想要再仔细读一遍,再多吸收一些养分。书的作者是宋徽宗赵佶,前言中说作者“制作过程与成茶品质之间相关性的观察与论述,是中国古代所有茶书中最细致的,制作工艺完成程度的过或不足与成品茶品质问题各个对应,因果关联十分准确,只有现代制茶技术加上量化分析后的实验所得,才堪与之相比。”我倒认为,茶已蕴在文化中,现代的实验分析怎能与之相比。</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点茶为兴,乐于斗茶,茶百戏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可见一斑。为了读好这本书,最近,我上网关注点茶就自然多了一些,着迷一样的看各色“七汤法”点茶的视频,越看越想体味其中乐趣,想想,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抹茶、咖啡裱花这些在我们的点茶文化中只能算是小把戏了。</p><p class="ql-block"> 不痛快的是,手上的工具都是煎茶、泡茶的。合计合计,整个工序可以暂时不拘泥于工具,先用手上可替代的试试,等疫情过去再好好选一套心怡的点茶工具。眼下,唯独不能少的是茶筅。于是马上去万能的某东上搜购。在选购的过程中这才忽然发现,网上流行的茶筅多数都是日式的,真正传统的点茶茶筅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热情瞬间消退了,我是不是又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 万幸让我早早的发现了流行的茶筅与正宗传统的不同,那我也应该同时放下不去再看网上各色关于点茶的教学视频,这些都是出于各种背景下一部群体对点茶文化的理解与承传。</p><p class="ql-block"> 而我,是想推开宋人正宗的点茶文化之门,那么,我就应该放下快餐式的学习思维和路径,先拿起《大观茶论》仔细去品读文化本源,收获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怡然自得,然后再慢慢去循着古人的心境实践,感受点茶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一段时间的感受吧,活着,不就应该要自己去体味人生,感悟生活嘛!</p><p class="ql-block"> 乐在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