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最早的渔村到最后一个渔村——金山嘴渔村的变迁

张敏

<p class="ql-block"><b>金山嘴渔村</b>全名是<b>上海金山区山阳镇渔业村</b>,是杭州湾边上一个充满着浓浓海边鱼腥气味的小村。与其他古镇老街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不同,渔村里青石板铺就的窄长小街,虽然也布满了沿街的老宅商铺,商业气息浓重,却独具渔村特有的海洋自然资源、渔村历史文化资源,因此这里的开发建设项目,被列为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十五个重点旅游项目之一,并列为<b>国家4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渔村位于沪杭公路北侧,隔着沪杭公路就是杭州湾。在游客中心对面的海边,有个船型的观景台,可以观望远处隐隐约约露出的“金山三岛”:大金山、小金山和浮山岛。海边退潮时是一片广阔的滩涂,沿岸边长满水生植物,实际上在这里观景是无景可观的。</p><p class="ql-block">我中学“备战备荒”时拉练到此,曾下海拾蛤蜊、捡黄泥螺。据当地村民说,退潮时滩涂可达十多里地。</p> <p class="ql-block">在游客中心旁,有个高6米,直径2.23米的三层<b>海岸瞭望台</b>。这个建筑原为日本占领军为了搜集情报而建立的“检问所”。</p><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中国海军力量非常薄弱,许多沿海的岛屿依然控制在国民党军手里。为了防范国民党军从海上偷袭,1951年将这座日本人的检问所改为海岸瞭望台。2016年12月,该瞭望台被被列入金山区文物保护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瞭望台边上有个亭子,叫<b>逐浪亭</b>。在江南古镇、古村口,通常都有一个亭子,用来给村民们劳作之余小聚,和让过路行人遮阳避雨休憩,还有个功能是人们迎客、送客一般都在村口的亭子。<i>(《释名》:“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i></p> <p class="ql-block">从逐浪亭往下走就是老街。亭子和渔村老街均低于公路,由此判断原先的杭州湾海平面比现在要低。随着钱塘江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海平面逐步抬高,为了拦住时刻威胁渔村的潮水,海边筑起了堤坝。现在的沪杭公路,也许就是原先的堤坝。</p> <p class="ql-block">现在大家都知道,金山嘴渔村是上海最后一个渔村,很多人都是冲着这一点去的,因为在上海确实找不到其他的渔村了。但是金山嘴也是上海最早的渔村,怎么去验证呢?在<b>“海·渔文化馆”</b>中找到了答案。</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的上海海岸线。</p> <p class="ql-block">这是六百年前的上海海岸线,大团、南汇、川沙都在海边。</p> <p class="ql-block">这是七百年前的上海海岸线,岸线向西移到了周浦。</p> <p class="ql-block">这是两千年前的上海海岸线,周浦还在海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千年前的上海海岸线,奉贤、莘庄、南翔、嘉定都还是海边的小渔村。</p> <p class="ql-block">时间再次倒退回六千四百年前,海边的渔村只剩下了金山嘴,连整个上海市区都泡在海里。</p><p class="ql-block">从这张图上,还解开了我另一个疑惑。在上海,称为“嘴”的地名,都是在水中凸出的一块陆地。如陆家嘴,就是在黄浦江拐弯的凸出处,像个鱼的嘴巴。但是金山嘴只是杭州湾漫长的海岸线中的一个小渔村,与“嘴”根本搭不上。看了六千四百年前的岸线图恍然大悟,原来在还没有上海时,金山嘴就是个“嘴”,东面和南面都是海。</p><p class="ql-block">而原来杭州湾一侧的陆地,却在钱塘潮的冲刷下慢慢向北面退去,杭州湾越来越开阔。</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50年夏朝时,大禹派大将军颛雪东征,在黄花山以南建立一座名为“宁海”的土城,在此建立宁海国,并在这里统治150多年,农耕、渔牧、晒盐,渐显繁荣。而黄花山即现在远浮金山嘴外海面的大金山岛,那时还是与陆地连成一片。</p><p class="ql-block">西周时,周康王姬钊东巡,在黄花山下建堡筑城,名曰康城。公元前506年,吴国大夫伍子胥重修康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这里“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设置海盐县,康城归海盐管辖。</p> <p class="ql-block">在海边观景台,建有一座大型的浮雕石壁,叫<b>“吴郡康城地域图”</b>,这是按照东晋时水兵参将黄庭煕所绘制的地图建造。</p><p class="ql-block">在这张地图上可以看到,当时的康城亭台楼阁阡陌纵横,不仅有官府、民宅、油坊、船坊、盐坊,还有道教庙宇、霍光神庙以及多处军事关口。当时这里人口达到六万余,经济发达,商贸兴旺。</p> <p class="ql-block">东晋以后,海岸受强潮顶冲不断塌陷,南宋淳煕十一年(公元1184年),伴随着一次地震海啸,康城沉入海底。<i>(也有史料否认地震海啸,认为是潮水冲刷自然塌陷,现在的钱塘大潮胜景也许就是破坏力极大的祸首。)</i>据说春秋时西施年老后生活在这里,死后葬在康城。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西施墓也已沉入杭州湾中。</p> <p class="ql-block">从逐浪厅顺坡而下,就是渔村老街。老街很窄,两边布满售卖海产品和特色小吃的店铺。各种店招挂在街上,给祥和、宁静的小村注入了一丝商业化气息。由于未到旅游旺季,游客不多,更显得古村的自然和古朴。</p> <p class="ql-block">沿老街走到<b>定波桥</b>,在桥上向两面看,<b>运石河</b>像一条灵动的彩带,静静地流过渔村。江南的村镇都会有一条河,民居、商铺、饭店分布在河的两边。这条河不仅给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提供出行、运输、生活的条件,还演绎着这里的世事变迁,讲述着小村古镇的历史和故事(是不是也应该成为当地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但是金山嘴渔村的这条小河却是先有村,后有河。而且这条河是因海而生。</p><p class="ql-block">清朝雍正年间,江南海塘屡遭海潮侵袭,塘破堤毁,天地荒芜,饿殍遍地。雍正皇帝先后派出三任钦差,总督江南海塘重建。第一任在筑塘完工后,塘坝因遭遇台风冲毁被革职杀头;第二任因海塘尚未合拢又遇台风冲毁,他也跳海自杀。</p><p class="ql-block">时任松江府海防同知的<b>俞兆岳</b>为第三任钦差,他改进设计,条石之间加用铁榫铁销上下左右连接,建成了上海地区第一座桩石护塘坝,构筑了一条东至柘林,西至金山卫,共四十余里长的石塘。俞兆岳也被百姓称为“俞海防”。堤坝建成后,不仅抵御了潮洪台风,他也以功升任太仆寺卿。</p> <p class="ql-block">俞兆岳总督筑坝期间,派人上苏州采青石,杭州买石灰,云贵购桐油,松江收糯米。为了运送石料等物资,雍正八年(1730年),由华亭、奉贤、娄县、金山共同承担,开挖了这条运石河。雍正十三年,海塘护坝工程全部完工。</p> <p class="ql-block">光绪八年(1882年)至上海解放的67年间,运石河没有疏浚导致河道淤塞。1949年,松江县人民政府开展了运石河的疏浚工程,历时50多天,动员民工1.75万名12.93万工,完成总土方27.97万立方,疏浚河道1.26公里。</p> <p class="ql-block">老街与运石河的相交处,是<b>定波桥</b>。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总长25米,主跨约14米。渔民出海时,经常遇到风浪,因此希望大海风平浪静,即“海定则波宁”,故将此桥取名为“定波桥”。</p> <p class="ql-block">在桥上向两边眺望,狭长的运石河穿过古村,沿河而建的村舍还保留着当时的模样。虽然不像其他村镇那样,店铺和民宅沿河布局,河边建有行走步道,但是这里临河一边的房屋都用渔村特有的气息,装饰得很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渔村的中间,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叫<b>祥鱼湖</b>,又叫<b>村心湖</b>。这个湖也是和修筑海塘堤坝有关。</p><p class="ql-block">雍正七年,俞兆岳命人将开挖运石河的废土料用于加固海塘。但在堤坝还差一公里即将竣工时,已无土可用。俞兆岳命人将村中18亩土地挖空,将挖出的土料作为加固最后一公里海塘的材料,并将运石河的水引入挖空的土坑中,形成了祥鱼湖。</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祥鱼湖,成了渔村向旅游服务业转型后的重要景观。沿着湖边建起了具有古朴风格,又有现代装饰感的民宿、餐馆、茶室、酒吧、咖啡馆、渔民画工作室等。</p> <p class="ql-block">初春时节,湖边的柳树初爆嫩芽,尽管还没到踏青时候,一切都还显得那么慵懒,但春天的气息已经渐渐显现。</p> <p class="ql-block">随着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上海沿海宝山、川沙、南汇、奉贤、金山一带原来众多的渔村时过境迁,现在都已经成了工业基地,或是填海造陆后渔村不复存在了。金山嘴渔村也不得不在工业化、城镇化大潮中,面对传统村落的衰落和消失。</p> <p class="ql-block">据景区资料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山嘴渔村的发展达到顶峰,有出海渔民1000多人,拥有大小渔船45艘,1650吨位,年产渔货116万担,捕鱼范围也从杭州湾走向远洋,是上海市渔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p> <p class="ql-block">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金山一带的杭州湾边兴建了许多化工企业,水质受到污染;再加上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近于枯竭,世代靠打鱼为生的渔民纷纷放弃这一行当。如今年老的已经干不动了,年轻的又不愿干这苦活,据说现有出海捕鱼船只有20多艘,船上从事捕鱼人数仅150多人,大多为中老年。</p> <p class="ql-block">那些留守在渔村的渔民,在坚持近海捕鱼的同时,在陆上办起了养殖、渔货加工等业务;也有些渔民改行办起了渔业批发,开起了以海鲜为主的餐饮店,形成了沿沪杭公路两侧的海鲜一条街,和沿老街两边的海鲜小吃。</p><p class="ql-block">根据资料,目前渔村形成了捕鱼储藏加工、包装销售、海鲜美食等与海渔文化相关的传统系列产业,是上海独特的本土渔村文化产业。所以能保留金山嘴这么一个渔村,对上海来说也是有着特别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本着<b>“建设海洋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战略</b>,渔村从传统渔业向旅游服务业转型,是保存上海最后渔村的唯一出路。2011年4月,金山区山阳镇政府发起设立了上海金山嘴渔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对渔村的开发和改造拉开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金山嘴渔村景区向市旅游局提交旅游标准化试点创建申请,2019年7月由上海对外贸易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等专家组成专家团对金山嘴渔村景区旅游标准进行验收。</p> <p class="ql-block">渔村的转型,关键是在保留渔村风貌的同时,挖掘以“海”、“渔”为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观光、购物消费、休闲娱乐项目,与众多的江南特色村镇形成差异化发展。在这方面,渔村做了很好的尝试。</p> <p class="ql-block">走在幽静的巷子里,到处可以看到以“海”和“渔”为特征的装饰元素,这也是渔村不同于其他特色村镇的地方吧。</p> <p class="ql-block">金山嘴渔村转型的成功之处,不但保留了最有特色的古村风貌,最淳朴的民风,也渗入了最时尚的现代元素和小资情调,这才是吸引各个年龄层面,各个阶层人士前来打卡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特色小吃和美食是各特色村镇主打的旅游项目。如朱家角古镇的扎肉、粽子,枫泾古镇的丁蹄,南翔古镇的小笼馒头,新场古镇的草头塌饼等。而金山嘴渔村的主打产品则是黄鱼面、海鲜油墩子。</p><p class="ql-block">我们挑了一家人气不错的面馆,想不到还是上海电视台《人气美食》节目和星尚频道推荐、央视网络直播推荐过的店。一条去头尾、去骨头的黄鱼,加上一大碗面只要30元。我不吃鱼,要了25元的扎蹄面,一块扎蹄、一块素鸡再加雪菜笋丝,鲜得眉毛都掉下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卖海鲜油墩子的店铺。老板的围裙上印着“感恩海洋,善待顾客”字样。</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做古村海棠糕。</p> <p class="ql-block">沪杭公路南侧的海鲜市场和老街上,随处都有卖鱼获的店铺,有黄鱼干、鳗鱼干、虾皮等,空气中充斥着浓浓的鱼腥味。</p> <p class="ql-block">沿着老街走过一条长长的小街,来到北面村口,有两艘“退役”的渔船搁在草坪上,似乎在告诉人们,这曾经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工具,如今成了游客拍照打卡的背景道具。</p> <p class="ql-block">在<b>渔民老宅陈列馆</b>中,原汁原味保留了渔民世代居住的老房子,这是渔民告别传统渔业生活前最后的原生态缩影。这幢渔民老宅从规模和装饰上看,似乎这家人家的条件还不错。经向工作人员打听,这户渔民当年也算是大户人家。</p><p class="ql-block">现代的渔民的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了,但是保留这老宅,还是能让熟悉的人找回过去的记忆,让不熟悉的人穿越时空了解当年。</p> <p class="ql-block"><b>渔具馆</b>是古村另一处体现“海”、“渔”文化特色的小型博物馆。这里陈列着收集到的记载海塘历史的青石碑、海船模型、船上零部件及捕鱼工具、渔民加工鱼获的用具等,真实还原了当时渔民在没有机械化和现代化设备情况下的工作条件。</p> <p class="ql-block"><b>舢板船博物馆</b>则通过对我国各地舢板船的式样、类型、功能的展示,是关于舢板船方面的比较全面的科普知识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b>民间收藏馆</b>是村民沈月华女士的私人珍藏,展出五千多枚文革时期的毛主席像章,和历史上各年代的钱币,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2021年开馆的<b>上海湾区·中国黄花梨家具博物馆</b>,由上海金山嘴渔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藏家查峥先生合办,陈列展品100多件,以明清黄花梨家具为主。没想到这个小小的渔村竟然会有这么多价值颇高的珍贵文物展示。</p> <p class="ql-block">渔村里昔日的民居,随着主人的离去,很多已引进外来资本和管理改造为民宿,这是打造旅游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重要一环。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数是为了拍摄海边落日或日出的摄影爱好者,也有想远离城市繁杂而来此世外渔村悠闲几天的。</p> <p class="ql-block">河边栈道旁的休息平台,是村民和游客在此歇脚聊天的好地方。古朴的渔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没有被淹没,而是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意,以一种融入了新的现代元素的手笔,将海洋资源和渔村风貌转化为<b>上海唯一的以海、渔为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地</b>。</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金山嘴渔村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本笔记照片除了注明出处外,均由我本人所拍;文字根据景区内相关展馆文字介绍、工作人员介绍,参考网上相关文章,结合自己的心得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