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大峡谷中的废城:知子罗

杨波

<p class="ql-block">知子罗位于碧罗雪山海拔2023米处的山梁上,在云南省怒江大峡谷的半山腰,古时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与集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到1974年以前,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府都设在这里,知子罗一度一成为怒江州最繁华的政治和经济中心。1974年,怒江州府下迁到六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0年代初,地质专家认为知子罗发生山体滑坡的可能性很大。于是,1986年碧江因会有“地质灾害”撤县,转眼之间繁华散尽,从怒江州府变为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一个行政村,也成了中国最著名的废城。</p><p class="ql-block">不过当地人不愿意以废城称呼它,而给知子罗起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记忆之城”。因为它尘封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光似乎倒转,仿佛仍是40多年前,知子罗小学的墙上至今还有着毛主席的语录和画像,八角楼前“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口号依然醒目。</span></p> <p class="ql-block">任时光荏苒,这里还是从前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角楼外广场的墙壁上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是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题词。后来成为中国的体育方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不仅让我们想起了自己学生时代的运动会的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仿佛又回到了那青春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从1986年撤县到1987年8月,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碧江县撤县搬迁工作才全部结束。而此时,准备用作图书馆的八角楼也竣工了,这个曾经是怒江州最大规模的图书馆还没来得及放进一本书就空置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这里成为知子罗村,当然也就没有能比这八角楼更气派的房子拔地而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后来专家预言的山体滑波没有发生,有些念旧的,喜欢清静的村民远离城市的喧嚣,又搬回了这里。八角楼也被用作了怒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000多年前,远古氐羌系统中的一支乌蛮部落后裔,越过碧罗雪山,来到怒江上的知子罗繁衍生息,他们自称“怒苏”,是碧江怒族的起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子罗是怒江峡谷早期仅有的几个集市之一。而居住在更高处、同为乌蛮部落后裔的傈僳族下来赶集,用傈僳语称它为“知子罗”,意思是“好地方”,知子罗风景如画,这个名字起的还真是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八角楼前毛主席的头像还清晰可见,不仅让人想起了七十年代大家跳忠字舞的那首歌"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p> <p class="ql-block">八角楼有着观赏的最佳视野。登上八角楼,便可遥望碧罗雪山和对面的高黎贡山。眼前的怒江大峡谷绮丽幽深,宛如一道美丽的伤痕,从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两山之中,汹涌南下。</p> <p class="ql-block">在八角楼上极目远眺,可以极尽数十公里的远景,高黎贡山的皇冠峰也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皇冠峰因处当年的驼峰航线上,所以当时的飞行员又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陈纳德峰”。</p> <p class="ql-block">极目远眺,碧罗雪山在春天里也是白雪皑皑。</p> <p class="ql-block">从八角楼向东是知子罗的主街,平坦宽阔,四周都是斑驳老旧、青砖灰瓦式的老建筑,曾经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县城老街道已经物是人非</p> <p class="ql-block">知子罗依山而建,道路呈“丰”字形,如果从高空看,应该是梯形结构。沿山路拾石阶而上,每一步都好像穿越回到40多年前。道路两旁的旧建筑,虽然有些破败,但无论从街道布局还是建筑设计,依然能从斑驳的痕迹里看出以往岁月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知子罗村所有建筑都保持着六七十年代模样,走在知子罗街道上,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红色的年代,所以这里又被人们怀念地称为“记忆之城”。</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直走到了村子的尽头,这里风景独好。</p> <p class="ql-block">知子罗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那是一个“亳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年代;那是一个“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年代;那是一个“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青春”的年代;那是一个理想和心灵共鸣的年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子罗,我们来了,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