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随着一阵阵断续的蒸汽放汽声音,我的耳边响来了震耳的“呜…呜…”汽笛长鳴。只觉得我们乘坐的临时旅客列车“哐噹”了一下,这应该是车轮与铁轨的磨擦,列车终于缓缓地驶出了站台。</p><p class="ql-block"> 在绿皮车厢里,我早已挂好挎包,也把草绿色的轻便旅行袋塞进了座位上的行李架。军用水壶我则放在座位边的茶几。半小时前我和CH找了个一椅三位的硬座坐下。因为是专列,座位富余,大家都希望能安闲舒适地度过这段旅程。</p><p class="ql-block"> 房屋、景物从窗口疾速而过。突然有谁说,过集美海堤了。我把头伸出窗外,迎面的海风直飒面颊,让眼睛有一种似沙粒“光顾”眼膜的感觉。我急忙回转车厢揉下眼睛,再往外一看,列车从集美海堤,飞速地“扬长而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列车过了前场、杏林,在割坑车站换了车头,随后成反方向行驶。正纳闷,我突然想起了文革时期串联,在外福线的莱州站也是这个情形,也就见怪不怪了。而后,列车一路上磨磨蹭蹭,在好几个小站停下等货运列车通过。特别是在华安境内的“梅水坑”车站,又等了下行的旅客列车通过。老家俗语虽说,上山是一天,下海也是一天,劝告人们在路上不要着急。但在特殊环境,如果每个人都能耐下性子,哪来会有象现在的“怒车族”?</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们在心急火燎的时候,没注意到从车厢哪方向来了一位带队干部。他通知我们,知青每人亲自、整户居民的派个代表到列车长车厢,去领取粮票和饭饷。原来,我们的户粮关系虽在报名上山下乡不几天后就被迁移户粮关系,但每个人的迁移证现仍在带队干部的后勤组。我们在后勤组干部手上的表格上签字画押,然后领到了33斤福建省地方粮票和8块钱生活费。我们出发这天是69年3月10日。可能是我们户籍地与接受知青当地磋商好,这过渡期的三月份钱粮,就定在这最适宜的时间和最适宜的地点发放。俗话不是说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列车上发了钱粮,好像列车也为我们高兴。随后,列车一路“狂奔”不停,再也不见“磨蹭怠慢”。终于,在华灯初上,远处显现星星点点,不断有灯光亮起的时候,列车喘着粗气,在一阵“高声气昂”的鳴笛声中,载我们八百多人的上山下乡旅客临时专列,就着一阵刺耳的“咔嚓”声,四平八稳地停在了鹰厦线上一等站漳平车站。</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带队干部的指挥下鱼贯而出车厢,又在领头干部的带领下朝着不远处的漳平县城鱼贯而行。参差不齐的队伍,这里面有年青气盛的知青,还有那些拖家带口的老弱妇孺下乡居民。他们有的人迈着跚跚的脚步、有的手提肩挑着袋子或各种容具装着可能是吃的东西,不时发出了一阵阵混搭的味道,真让人不感恭维。</p><p class="ql-block"> 我们跟着、走着、等着。我和CH一路无语,只是默契地一人一边提着同一只旅行袋的袋耳。一行人终于走到了县城。今晚,整个漳平县城为了接待我们这批上山下乡的人员,听说整个县城的多家旅馆都闭门谢客。</p><p class="ql-block"> 我祈盼,祈盼下乡离家的第一天,在住宿的旅馆,能有象许许多多旅馆的招牌语说的那样,能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