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淮海战役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解放南路2号,于1965年11月6日建成开放。</p><p class="ql-block"> 淮海战役纪念馆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半径25米、高28米的全景画馆位于其中心。馆内陈展面积1.2万平方米,共分序言、战前形势、战役实施、人民支前和缅怀英烈等6部分内容,共展出文物、照片、图表近3000件,复原场景9个,展线1470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 淮海战役纪念馆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序厅、战前形势厅、战役实施厅,二层为战役胜利厅、人民支前厅、缅怀英烈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景画馆</p><p class="ql-block"> 半径25米、高28米,位于二层中心。淮海战役纪念馆全景画《淮海战役》画布长150米,高20米,以战役3个阶段的主战场为创作背景,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再现了淮海战役的生动场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p><p class="ql-block"> 图中文物是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给华野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电报中提出首歼徐州以东黄百韬兵团及“攻济打援”等作战方针与部署,在第一阶段得到完全的成功。该电后作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发表在《毛泽东军事文集》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前委</p><p class="ql-block"> 着淮海战役战局的发展,华野、中野并肩战斗,战役规模、战区范围越打越大,后勤支前任务非常繁重。为此,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指示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同志组成总前委,由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一切。总前委的成立,使淮海前线有了统筹一切的总指挥部,对及时贯彻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协调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作战行动,统筹战区党政军民全力支前,争取淮海战役的全胜,从组织上提供了保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淮海战役总前委使用的电台、手摇发电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p><p class="ql-block"> 位于准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文昌宫,始建于唐代,原名尚书宫,又名藏书宫,分南、北、中三进庭院,大门朝东,古朴典雅。1948年11月11日,在淮海战役开始的第五天,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在河南柘城张公店会合后急速南下,来到临涣集,中原野战军指挥部就设在文昌宫。当天晚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就在文昌宫的会议室召开了由杨勇、陈赓、陈锡联、秦基伟等纵队司令参加的会议,研究部署攻打宿县和切断徐蚌线的军事会议。16日成立了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的淮海战役总前委,中原野战军指挥部同时成为了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指挥部驻地。总前委在这里多次召开重要的军事会议,分析战场态势,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作战方案,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并制订了第二阶段作战方案。22日,由于文昌宫建筑高大宏伟,目标显著,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23日,总前委转移到小李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支前</p><p class="ql-block"> 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龙山</p><p class="ql-block"> 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城南,又名石佛山。 海拔142米,长达3公里。山分九节、蜿蜒起伏、状似神龙,昂首向东北,曳尾于西南。云龙山以"溢洪道"为界,溢洪道以北属云龙区,以南属泉山区。通常所称的云龙山多是指北部的部分山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龙山的名称由来</p><p class="ql-block"> 一说,“山有云气,蜿蜒如龙”。其山九节山峰,高低起伏,其状恰如一条卧龙,而春夏云雾缭绕时,又如龙起舞,故名云龙山。</p><p class="ql-block"> 二说,因刘邦曾藏于此山。公元前206年,刘邦在丰泽斩白蛇,举义旗,宣布抗秦起义。但当时不过20余人,势单力薄,便南下徐州,来到云龙山。为安全计,刘邦每天换一个地方。可吕雉每次从沛县来,都能很快就找到他。刘邦问其故,吕雉说,山上某个地方的上空,总有一片祥云,形状如龙。我就直奔过去,果然你就在那里。因刘邦后来当了汉朝的开国皇帝,皇帝是“龙”,他藏过身的山,也就称为云龙山了。</p><p class="ql-block"> 三说,传说见有云中之龙环绕。四年后,刘裕当了南宋朝的皇帝,为人间之龙,为纪念刘裕故山名云龙。 </p><p class="ql-block"> 四说,云龙山为一条恶龙所变。恶龙长期把持黄河,危害徐州百姓,常汲黄河之水,吐水为灾。后被徐州一见义勇为青年用剑刺死,化为此山,故名云龙山。</p><p class="ql-block"> 五说,云龙山为一好龙所变。徐州干旱,一龙未经允许,行水救民,被玉皇大帝惩罚,奄奄一息。当地一个姑娘,救活此龙。此龙化为一山,永远留在徐州,后人便将此山命名云龙山。</p><p class="ql-block"> 六说,源于一个凄楚动人的爱情故事。一个名叫云龙的小伙子与鲤鱼精变化的大凤姑娘恋爱,大凤为救徐州于大水,假意答应嫁给九小龙王,后撞死于山石之上。云龙死后,两人合葬山上,故名云龙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龙山色</p><p class="ql-block"> 云龙山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景观。山上文化古迹众多,有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船厅、御碑亭、碑廊等历史文物古迹。解放后云龙山又修复和新建了幽邃轩、洞天小庐、跨云阁、云龙书院、杏花村、观景台、同心台等历史景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龙山有佛教文化</p><p class="ql-block"> 从北魏到清代,逐步建起兴化寺、大士岩、唐宋摩崖石刻等著名历史古迹。每年农历2月19日都会举办云龙山庙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云龙山名人荟萃</p><p class="ql-block"> 宋代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时,曾多次携友游览云龙山,留下许多传世佳作名篇。先后登云龙山的历代名人有刘邦、刘裕、苏轼、乾隆、邵大业、毛泽东、蒋介石、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李可染等。</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登云龙山时,许世友要去扶毛主席,毛主席没让扶,说“要自力更生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鹤亭</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为文人隐士张人文景观 天骥所建。亭南北长11.95米,东西深4.95米,歇山飞檐,古朴幽雅。 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其结为好友。山人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得名。元丰元年秋,苏轼写了《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因此文脍炙人口,被选入《古文观止》,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曾来此参观,并背诵《放鹤亭记》佳句:"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望西山之缺而放焉。"此亭为清末重建,匾额上"放鹤亭"三字乃苏轼手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鹤亭记》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廊</p><p class="ql-block"> 位于放鹤亭东侧,与兴化寺毗连。始建于清朝末年。南北长约30米,加上碑廊背面,总长度接近40米,廊内墙壁上镶嵌着历代碑碣54块,书体包括真、行、草、隶四体,大字如斗,小字如蝇头。另有石刻线描人物和山水画各两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饮鹤泉</p><p class="ql-block"> 在放鹤亭南侧,何时所凿已无法查考。但此放鹤亭早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北宋以前云龙山叫石佛山,饮鹤泉当时叫石佛井,后人因近放鹤亭,改名为饮鹤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招鹤亭</p><p class="ql-block"> 是砖木结构,小巧玲珑,因《放鹤亭记》中有《招鹤》之歌,所以叫招鹤亭,此亭位于一节山最高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廊</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户部分司丁裕建望湖亭,顺治十七年户部分司徐渭弟又筹资因亭建廊,与亭相通。原廊左右开窗,风雨时可以关闭,此廊可有而不可无,故名可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景台</p><p class="ql-block"> 坐落在云龙山第三节山上。台高6米,占地1500观景台平方米。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型古朴端庄,气势雄伟。登台临栏远眺,全城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入夜,霓虹灯光芒四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卧牛泉</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末,是由雨水山泉自然汇集而成。因泉池东壁巨石形似卧牛而得名。池长约30米,宽6米,深5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义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卧牛泉泉池中部,呈拱三义桥型,桥栏由青石雕刻而成,上有二龙戏珠、麒麟等传统图案,县在桥东面立有三义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宋摩崖石刻造像</p><p class="ql-block"> 位于兴化禅寺内,依山而凿。1993年兴建大雄宝殿时发掘。现存7组、71龛、38题记、游记、195尊造像。上下两部分有唐宋时期石阶相通。造像5厘米至11.52米不等,均为高浮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利济亭</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据《利济碑》记载:清光绪年间,彭城义士杨文一等五义士,为方便行人休憩而捐资兴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谊亭</p><p class="ql-block"> 已有百年历史,旨在纪念苏东坡与云龙山人张天骥之间的友谊,"谊亭"二字为苏轼书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姜公亭</p><p class="ql-block"> 位于云龙山首节大士岩北侧,姜焯曾任徐州知府,在徐理政期间主持兴建大士岩、创建尊经阁、重修学宫,对徐儒学佛学颇有贡献,后人建亭以存纪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御碑亭</p><p class="ql-block"> 位于云龙山一节山平台,清乾隆帝历史上多次来徐,在云龙山多次留有诗、联、文等刻石。后人为纪念圣迹,建御碑亭以资铭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亭</p><p class="ql-block"> 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亭,坐落于云龙山北麓,建于1947年5月,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徐州市铁路分局募捐集资重修。1987年被列为徐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亭主要记载1937年末,日寇侵华逼近徐州,徐州机务段的铁路员工共有186人为国捐躯,特建碑亭以致垂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心台</p><p class="ql-block"> 位于云龙山观景台南20米,由"同心锁"、"同心柱"、"同心链"三部分组成。同心锁重680斤,刻有"心愿锁,锁定心愿到永远"。四根同心柱刻有"平安锁、连心锁、定情锁、财源锁、成材锁、长寿锁、同心锁、友情锁"等吉祥祝福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杏花村馆</p><p class="ql-block"> 位于云龙山第九节西麓,周围杏林密布,是踏青赏花之佳处。杏花村馆为基本对称格局,四合院式建筑。主楼两层,楼层设腰檐平座,四周落地格扇。主楼两侧设附属用房,其间均由廊、墙联系或分隔。杏花村馆总占地约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70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龙书院</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雍正十三年(云龙书院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改建为云龙书院。著名词人、探花冯煦当过院长,进士王钦霖、刘庠当过教师,其学生韩志正曾当选为孙中山大总统时的中华民国国会议员。书院最初为清初宫式建筑,内有讲堂、四贤祠、文昌阁、宜福堂、紫翠轩、白鹿洞、望湖亭等建筑。辛亥革命后,书院为战争所破坏,夷为废墟,前后共存182年。 1996年园林部门依史料记载,恢复了白鹿洞、望湖亭、可廊等古建筑,部分再现了云龙书院昔日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兴化寺</p><p class="ql-block"> 原名石佛寺,初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历经数朝代,古迹众多:大雄宝殿、济公殿、钟楼、藏经楼等,其中较出名的是北魏时期的大石佛,唐代的摩崖石刻。石佛为释迦牟尼佛半身像,高约三丈二尺。这就是与云岗和龙门石窟同时代富有盛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士岩</p><p class="ql-block"> 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徐州知州姜焯创建的,原为放鹤亭僧舍。兴建僧舍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长约八丈。姜焯授意工人雕为观音大士像,原石当中有白纹一道,横亘腰间,随示名玉带观音,统名为大士殿。大士岩院内有清代种植的古柏两株,已有几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曲港跳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备泉</p><p class="ql-block"> 位于湖东路北入口东侧云龙山脚,泉上方有三让亭,以喻陶谦三让徐州,刘备接任徐州牧,泉因此而得名。泉出石罅,流碧含烟,冷沁肌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山人旧居</p><p class="ql-block"> 张山人名天骥,字圣涂,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因与其志趣相投,徐书信诗/戚有信书遂成为好友。苏轼常率宾客僚属赴张山人旧居饮酒、作诗吟赋。</p><p class="ql-block"> 旧居有堂屋三间,西屋三间及厨房两间,院内清幽雅致。公元1077年因黄河决口,水灌徐州城,张山人旧居被大水毁坏。张山人又在旧居东山顶另建新居。现存的张山人旧居为后人依史料记载而重新恢复的,具有典型宋代农家小院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怀古亭</p><p class="ql-block"> 原名"醉亭",为方便古代文人隐士饮酒休息而建。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登上云龙山,与其随从在此亭合影留念,并作出"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的重要指示。从此,徐州人民掀起了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的热潮。为纪念毛主席登临,此亭更名为"怀古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龙山十八亭</p><p class="ql-block"> 在古典建筑“亭台楼阁”中,亭在首位而且种类繁多,有景亭、戏亭、碑亭、廊亭、名亭等等,形式多样,用途不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体系。</p><p class="ql-block"> 徐州云龙山有“十八亭”之说,除了以上所介绍的八亭之外,尚有十亭,一一列举于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彰军亭</p><p class="ql-block"> 位于云龙湖东北角,溢洪道高台之上,旨在表彰和纪念驻徐部队治理和开凿云龙湖的过程中作出的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代笔亭</p><p class="ql-block"> 位于云龙山东大门外,因年久失修于1960年代自然坍塌,亭中石碑在“文革”中被破坏。该亭是为了保护亭下巨石上的“阿弥陀佛”四字以及关公马蹄印所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雨亭</p><p class="ql-block"> 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半山腰,是一座方便游客休憩的亭子,名字取自苏轼《喜雨亭记》,同时,也是一座纪念苏轼的亭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醉石亭</p><p class="ql-block"> 位于云龙山西侧,同可廊相连,廊下机“东坡石床”,亭得名于苏轼的著名诗篇《登云龙山》:“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岗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坡石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流碧亭</p><p class="ql-block"> 位于云龙湖湖东路,汉画像石馆北侧的流碧泉上方,亭子因流碧泉得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怡然亭</p><p class="ql-block"> 位于第二节山顶,以供游客休憩。1970年代以前,云龙山第二节便是游览尽头。有登临眺远之胜,志意深远之情,孔子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季子挂剑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挂剑亭</p><p class="ql-block"> 位于云龙湖东岸季子挂剑台,为保护挂剑台碑刻而修建。季子挂剑台是徐州的著名古迹之一,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据史载,吴季子名札,是吴王诸樊的弟弟,受封于延陵(今常州)。有一年,吴季子出使中原列国,途径徐国都邑,与徐君一见如故,结为知己。徐君对吴季子的佩剑情有独钟,吴季子答应出使归来将以剑相赠。不料,吴季子一年后返徐时,徐君已逝。吴季子悲痛之余,便将佩剑挂在徐君墓前杨柳树上永为纪念。徐君墓所被后人称为“挂剑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望湖亭</p><p class="ql-block"> 据清同治《徐州府志》的记载,望湖亭位于云龙书院内,处于白鹿洞之上,是一处学子们捧读诗书、激昂青春的场所,也是一处观看湖光山色、田园风光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半山亭</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年间徐州知府姜焯所建,正对大士岩寺。因每年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大士成道日,常有还愿者请戏班在此唱戏,乾陵四十六年(1781年)改为戏楼,可惜在抗战前期毁坏。现亭为1936年在戏楼台基上重建,仍名半山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湖亭</p><p class="ql-block"> 双檐六角形仿古亭,坐落于云龙山第三节山巅观景台上,观景台高6米,占地1500平方米。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型古朴端庄,气势雄伟。登亭远眺,全城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多位国家领导人曾登亭视察徐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索道</p><p class="ql-block"> 位于风景优美、风光旖旎的云龙湖畔云龙山特色索道,穿越于逶迤九节的云龙山脉,整个索道全长1200米,垂直高度88米,设立十八个支架,三个站房,西站站房与果树盆芝园为邻,西站站房与观景台相系,东站站房与南郊彭园相对,运行速度1m/秒,最大单向运输量450人/小时,吊蓝式吊蓝数量129个,为单线自动循环式,云龙山索道的特点是将整个南郊风景区联成一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龙山分九节</p><p class="ql-block"> 位于徐州市城南,又名石佛山。 海拔142米,长达3公里。山分九节、蜿蜒起伏、状似神龙,昂首向东北,曳尾于西南。</p><p class="ql-block"> 第九节,上山入口</p><p class="ql-block">最高在六节山,140.7米</p><p class="ql-block">最低在二节山:90.67米</p><p class="ql-block"> 云龙山从此起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龙山第一节</p><p class="ql-block"> 至今保存许多与苏轼有关的胜迹,主要集中在第一节山上。山顶平台西北角有结构精巧的谊亭,用以纪念苏轼与好友张山人的深情厚谊;平台东侧有亭室合一的放鹤亭,苏轼曾与张山人在此饮酒,并写下《放鹤亭记》,镌刻全文的石碑现耸立于该亭南侧。平台最高处有独立成院的招鹤亭,因《放鹤亭记》中有《招鹤》之歌而得名。这三座亭子的匾额均采用苏轼笔迹。苏轼在《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诗中写道:“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看夕阳西下,此处甚佳。山西麓的大士岩山门两侧分别建有试衣亭和送晖亭,亭名即出自此诗。山半腰的醉石亭内有巨石一块,相传苏轼曾醉酒横卧于此,故名东坡石床,旁边塑有苏轼坐像,神态飘逸洒脱。山的西北坡有黄茅岗,苏轼曾漫步于此,他在《登云龙山》诗中写道:“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因此,游览云龙山时,一边眼观名胜古迹,一边口诵苏轼诗文,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龙山到此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