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越抗美部队牺牲了1430多名指战员,他们分别安葬在越南境内的40座中国援越抗美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所在的铁道兵第13师组成的六支队在援越抗美战场牺牲了237人,仅在抢建抢修越北战略通道12号公路期间,就牺牲了166人。受限于当时的险恶环境,援越部队牺牲的烈士只能就地草草安葬。</p><p class="ql-block">1968年7月,胡志明主席在河内接见罗洪标将军率领的援越部队代表团时说:“请你们放心,中国军队牺牲同志的遗体安葬在越南的国土上,我们会很好地保护他们的墓地。”</p><p class="ql-block">根据中越双方达成的协议,在便于集中安葬和管护的地方分别修建烈士陵园,将分散在各地的烈士遗骸移葬于新建的陵园。</p> <p class="ql-block">根据上级部署,六支队决定在12号公路沿线选定奠边府、孟莱、封土各建一座烈士陵园。六支队党委高度重视烈士陵园的修建,孙支队长、罗政委亲自参加专题会议,强调:各团要选择政治思想好、作风扎实、敢打硬仗的连队来担当此项任务。</p><p class="ql-block">根据支队部署,33大队负责修建封土烈士陵园。大队党委把这项既严肃又光荣的任务交给被评为“四好连队”的10连,我父亲武作富时任10连的指导员。</p><p class="ql-block">选址问题,踏遍青山,最后定址在六支队的材料仓库,莱州省封土县王窝村。这块地的特点是地势高,不易水淹,坐南朝北,正前方是云南省的金平县,让烈士的英灵遥望家乡,背靠大山,郁郁葱葱,古树参天,正符合烈士永垂不朽的寓意。烈士陵园设计者,是六支队技术科詹桂珠女士,为保证建筑质量,支队指派詹设计师到10连进行指导。</p><p class="ql-block">1968年7月中旬,10连拆除六支队材料仓库,用推土机将山坡推成平地,夯实土层,然后设计墓穴。上级计划移葬16名烈士,墓穴规划靠陵园后缘由12个墓穴排成一行,两端各横排两个,正中是一块下宽两米多,高七米多,呈宝塔型的纪念碑,从陵园后山往下看,墓穴和纪念碑形如一个山字,寓意烈士与世长存。</p> <p class="ql-block">最艰巨的任务是转移烈士的遗体,10连召开动员大会,要求共产党员带头,把转移烈士遗体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10连指导员武作富在会上说:我们要带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去转移烈士遗体,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兄弟,他们在援越抗美的战斗中牺牲了,有的被炸得四肢不全,安葬时是拼装的“遗体”,我们转葬时,一定要认真负责,哪怕是一截手指骨头也不能丢失,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烈士。</p><p class="ql-block">全连的党员团员纷纷写了请战书,经连队党支部批准,成立以副连长肖国胜为组长的突击组。烈士们原来安葬时有棺材,因为害怕在转移遗体时弄坏,所以10连木工班的战士用国内运来的东北松,给烈士们做了新棺材,并在里面铺上一床新棉被。战士们说,要让烈士睡得舒服一些。</p><p class="ql-block">当时越南的气温高达40度,战士们挥汗如雨,但都没有叫苦,而是以饱满的热情去完成任务。因美机的狂轰滥炸,有些烈士的遗体四肢不全,入殓时是拼装的,有的棺材还泡在水里。即使这样,战士们仍不放过烈士的任何遗物,连一小截手指骨也从水中摸出,然后轻轻地放入新棺材。</p><p class="ql-block">在烈日下,肖副连长带领的突击组,奋战了7天,将15名烈士的“遗体”转移到封土烈士陵园。还在他们的墓前立了一块高1米,宽约0.6米的水泥碑,上面刻了烈士的姓名、籍贯、单位、职务及牺牲时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修建封土烈士陵园的干部合影,从左至右:陈明皋(三排长)、唐清武(副连长)、李忠仁(副指导员)、陈云华(二排长)、(团参谋)、詹桂珠(设计师)、高洪奎(团政治处秘书)、武作富(指导员)</i></b></p> <p class="ql-block">最后10连战士在纪念碑的正面,嵌入从云南运来的大理石,用中越两国文字雕刻着“援越抗美烈士永垂不朽”,并涂上金粉。纪念碑侧面刻着“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接着给纪念碑基座栽满花草,给陵园四周栽了常青树,为地面铺上水泥。</p><p class="ql-block">为了防止耕牛等牲畜进入陵园,还在四周安装了水泥栏杆,在正门处安装了铁门。陵园的总造价为人民币五万多元,后经有关部门验收,封土烈士陵园被评为优质工程。</p> <p class="ql-block">1968年中秋节,10连指战员来到封土烈士陵园,献上亲手采折的山花,摆上炊事班专门制作的月饼,敬上白酒,随之列队伫立,向长眠于此的烈士默哀,并致以庄严地告别军礼!</p><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波澜壮阔的援越抗美距今已过半个多世纪,早已跨入耄耋之年的我的父亲,每当向我述说援越抗美往事时,他说:最让他记挂的还是长眠于异国他乡的烈士,希望有关部门能组织烈士亲人前往扫墓,以慰烈士英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附:安葬于封土烈士陵园的烈士名单</b></p><p class="ql-block">1. 六支队后勤部助理员何显荣,重庆市沙坪坝区人,1968年6月23日牺牲;</p><p class="ql-block">2. 六支队司令部司机毛生文,湖南省永顺县人,1967年5月1日牺牲;</p><p class="ql-block">3. 六支队修理营战士李传志,山东省济宁市人,1966年1月4日牺牲;</p><p class="ql-block">4. 六支队储备库战士杨茂松,浙江省长兴县人,1967年4月10日牺牲;</p><p class="ql-block">5. 33大队战士汪明龙,安徽省当涂县人,1967年3月22日牺牲;</p><p class="ql-block">6. 33大队战士游贤庭,福建省闽清县人,1967年6月20日牺牲;</p><p class="ql-block">7. 33大队卫生员王祥海,浙江省建德市人,1968年8月31日病故牺牲;</p><p class="ql-block">8. 33大队战士郭惠文,江西省大余县人,1967年9月30日牺牲;</p><p class="ql-block">9. 35大队副连长杨昌国,贵州省麻江县人,1966年4月24日牺牲;</p><p class="ql-block">10. 35大队战士王义明,黑龙江省龙江县人,1966年3月23日牺牲;</p><p class="ql-block">11. 35大队战士邓修全,安徽省南陵县人,1966年8月8日牺牲;</p><p class="ql-block">12. 35大队战士蒋家堂,安徽省巢湖市人,1966年4月24日牺牲;</p><p class="ql-block">13. 33分部参谋邱世昭,四川省内江市人,1967年5月4日牺牲;</p><p class="ql-block">14. 40大队民工陈书荣,云南省泸西县人,1966年4月14日牺牲;</p><p class="ql-block">15. 40大队民工炊事员赵保会,云南省建水县人,1966年8月8日牺牲;</p><p class="ql-block">16. 援越抗美工程技术人员医药组组长杨润,云南省昆明市人,1969年11月17日为试药而牺牲,他是中国部队在修10号公路时最后牺牲的烈士,而且是一名医生。当他被葬入封土烈士陵园最后一个墓穴时,我父亲他们已经撤回国内修建襄渝铁路。</p> <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