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晋、豫三省自驾游(冀)邯郸邺城、博物馆、响堂山石窟

李景唐

游览完滑县见过大运河,吃过道口烧鸡,看来味道不错所以念念不忘。告别河南安阳,直奔河北而来,不一会儿就到了河北境内,来到邯郸的临漳县,也就是邺城三台遗址博物馆。 安阳滑县距临漳邺城遗址105公里,开车约一个半小时左右。来到这里一看大门紧闭,我们心头一紧以为不开门呢,毕竟这一路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还好上前一看有一侧门,于是我们经过各种检测手续,进得门来。一看来参观的人不多。 邺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古邺城在漳水之北,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迤东一带。漳水之南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实际上是河北和河南的交界处。<div><br></div> 邺城也称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魏王曹操、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邺城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统治中心。韩馥、袁绍前后为州牧居地。韩馥,三国人士是袁绍的前任。<div>建安九年(204),曹操击败邺城的袁氏残馀势力,领冀州牧,即以邺城为根据地经营河北。继而为丞相,封魏公,晋爵魏王。此后,东汉名义上的都城在许(今河南许昌东),实际政治中心是魏都邺城。</div> 邺城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以此为都。邺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br> 邺本有二城。邺北城为曹魏在旧城基础上扩建。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井台、铜雀台、金凤台三台。<div>照片上曹操塑像的正北是文昌阁。</div> 曹丕代汉建魏后定都洛阳,魏以洛阳为京师,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足见邺之重要。这里还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div>上面这尊曹操的塑像感觉有些气派,像一个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div> 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特别是它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着很大借鉴和参考价值。 更远一点的资料讲述,"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现在临漳县香菜营乡邺镇一带,距今4000余年。在唐尧、虞舜及夏时属冀州,商属畿内名相,西周属卫,春秋属晋。<div>这就是说大业始居在此叫邺,邺城由此而来。真有历史沧桑感,一个古老的传说与久远的文化相结合的结晶。<div><br></div></div> 二代大古槐,在一代槐树上又生长出一株新槐树。 邺城三台遗址是指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位于邺城遗址内的临漳县三台村内。其建筑精美,风格独特,现仅存金凤台遗址,铜雀台和冰井台如今已荡然无存。<br> 参观了博物馆,这里介绍了邺城的兴衰,较为全面的介绍了邺城的发展史。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iv>由于曹魏在三国中占据中原地区,国力远胜于蜀汉和东吴。并对两晋南北朝的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在疆域上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毋丘俭征伐高句丽后将朝鲜半岛北部并入了版图,南部诸州大致以秦岭淮河与蜀、吴为界。 公元263年,攻灭蜀汉将益州和南中纳入版图,曹魏国土约达四百万平方公里。</div><div>再说一下曹操为啥要修建造铜雀台,并非是像《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是想金屋藏娇让江东二乔居住,那只是凭空杜撰,借以抒怀壮志罢了。其实我以为他建造铜雀台的真正目的有两个,一是他雅好文墨,需要一个场所。同时为魏国的文人们提供活动的场所和交际之地。二是也为自己建一所行宫,为自己办公和享受之用。</div> 崇修三台——十六国时期,此时三台建筑高大,已经成为北城的中心,是战争时期的军事指挥中心。 巅峰三台——东魏北齐时期是邺城最好的时期,这时由于迁都至此,使这里成了一个大城市,以后东魏和北齐都在这里定都,宫殿也是金碧辉煌,自不必细说。 三台毁废——北朝末年,随着北齐灭亡,经历战火,三台尽失,只剩六朝古都的空名。 历史余歌——隋唐时期,随着时间的流逝邺城发生巨大变化,河道的改变,加速了邺城的破败。只有其名,无有其实。元代只在台上建一道庙。至今院内有碑为证。 建安风骨——更大的遗存是建安文学,它是以三曹与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人物。三曹,以曹植为首,其次为曹操、曹丕。建安七子为徐干、陈琳、应旸、刘桢、王嵥、阮瑀、孔融等形成的流派。<div><br></div> 高台余音,特别是曹植值得歌颂一下,他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有的就完成于铜雀台上。 铜雀春深,有赞者如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瓦砚无双,古时文人墨客都以收集铜雀台的板瓦、筒瓦为荣。即使不是三国时期也以为自豪。 再说一下邺城的历史,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距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战国时期魏文侯定为陪都。东汉末年,曹操居邺,兴霸业、筑铜雀三台,为曹魏建立奠定基业。<div>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境内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br></div> 这里还是西门豹投巫治邺之地、建安文学发祥地、中轴对称的都城建设规划肇始之地。东魏北齐时,邺城是中国佛教文化中心。这些有趣的故事使我们记忆犹新。 邺北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承光元年(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邺北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1957年后调查发掘才有今日现状,这是邺城历代基本信息。 博物馆采用汉代建筑风格。 这是一组精美的文物,2012年初,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的邺城遗址北吴庄,发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数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共出土各类佛造像2895件。 这批佛教造像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时代跨越东魏北齐至唐代初期,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造型之精美,都是世所罕见。 北吴庄佛造像时代起始于东魏北齐,止于唐代早期。北吴庄佛造像为首批修复完成的佛造像的代表文物,其中"龙树背龛"的佛造像精美绝伦,为中国北方佛教史上首次发现。据说当时的统治者将国库收入的1/3用于建设佛寺。佛教造像埋藏坑是新中国发现数量最多的一次。 这些文物有题记的超过百件,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根据造像特征、题记年代等初步确认,佛造像时代主要是东魏北齐时期。这时是佛造像的盛世繁华时代。 响堂山,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分南响堂山、北响堂山两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山均属太行山支脉,南响堂山原名滏山,北响堂山原名鼓山。于2012年11月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其相邻的太行大峡谷和娲皇宫也同时被选入。 东魏、北齐时期,皇家贵族分别在山上建凿了南北两座寺院,初名为滏山石窟和鼓山石窟寺。明代以后统称为响堂寺,近代则均称为响堂山石窟,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响堂山石窟较北响堂山规模为小,惟富于变化,其壁刻文字则属最优者。南北响堂山自民国十年经日人常盘大定勘查以来,已为世人所瞩目,惜诸佛像之头部多被凿去,保存情况甚差。 初系隋文帝仁寿二年(602),明芬奉敕而建之慈州石窟寺,其大窟像背后传有北齐文宣帝之陵。北宋嘉佑年间,寺改称常乐寺。至金正隆四年(1159),有住僧福源刻立"磁州武安县鼓山常乐寺重修大士佛殿记"碑。其后屡经补修。至民国元年(1912),佛像之首多为袁世凯截卖 响堂山石窟又称响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郸市峰峰矿区。属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响堂山石窟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公元550-577年)。以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尚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石窟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 何为响堂呢,因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 响堂山石窟在艺术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和原创性是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诸多大石窟无法比拟也无法取代的。因此在1961年,响堂山石窟与诸大石窟一起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学者范文澜、郭沫若等响对堂山石窟艺术均有很高的评价。鲁迅先生对响堂石窟艺术也多有偏爱,曾多次在北京琉璃厂购买响堂山石窟石窟造像和刻经拓片精心收藏。并记录在他的日记中。 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齐的佛教造像艺术,是短暂的北齐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艺术宝库。学术界将响堂山的雕塑艺术誉称为"北齐造像模式"。 经幢 常乐寺石柱遗存 高僧的灵塔 常乐寺塔 资料介绍,窟内南壁正中上部有阿弥陀佛净土图故事的大型浮雕,南面中心柱上部有释加说法图和佛本生故事浮雕。位于上层的千佛洞,小巧玲珑,保存较好。窟顶外壁上方雕覆钵塔,塔端雕卷云状山花蕉叶,中雕展翅欲飞的金翅乌,钵顶雕宝珠,两侧各雕八角形宝珠顶柱。窟内三面宝坛上各龛均雕一佛两弟子两菩萨,正面龛本尊为释迹佛。洞壁广造千佛,有大小造像1028尊,故名千佛洞。窟顶微隆,中央雕莲花,周雕8身飞天,两两相对,形成各组对称的轻歌曼舞的神仙极乐世界。此窟结构严谨,雕艺精致,尤其是外壁的大型雕刻,窟顶的飞天雕刻,都是绝无伦比的艺术珍品。 正面龛本尊是释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匀称,庄重敦厚,为响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其间,雕刻精巧,装饰华丽,为北齐高超艺术的代表。 洞壁广造千佛,有大小造像1028尊,故名千佛洞。窟顶微隆,中央雕莲花,周雕8身飞天,两两相对,形成各组对称的轻歌曼舞的神仙极乐世界。此窟结构严谨,雕艺精致,尤其是外壁的大型雕刻,窟顶的飞天雕刻,都是绝无伦比的艺术珍品。 参观完响堂山,第二天就踏上回京之旅,结束了这次晋冀豫之行,这次历时十天行程2500公里。此次收获颇丰,参观唐代、五代、宋、元、明、清的古迹,特别是那些不可复制的国宝,使我们大开眼界,真使我们获益匪浅,也令我们赞叹不已。如有时间继续安排我们的国内观光之行,看遍祖国的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