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客观的说说古代四大美人(王、杨、西、貂)之一的:杨贵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贵妃与唐玄宗(唐明皇)“感天动地”的“不朽爱情”被文学家、诗人、史家们竭力渲染了一千多年啦!家喻户晓的各种与此有关的民间故事更是令人眼花缭乱!那千古绝唱的、白居易的《长恨歌》更是把这样的“爱情”无耻的吹捧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二位的爱情真的是“不伦之爱”!</p><p class="ql-block">令人唾弃的不伦之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本数据与事实:被后世称为杨贵妃的杨玉环进宫时才18岁,李隆基已经52岁!唐玄宗李隆基生于685年,杨贵妃杨玉环生于719年(看看二人相差不是整整34岁嘛)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病死了,他日夜寝食不安呀,后宫虽多美人,但却没有一个能使之满意。这时的大宦官高力士想到了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那可是美貌绝伦,艳丽无双的一位“绝色”呀!于是就“有病乱投医”般的告知了郁闷中的唐玄宗,玄宗说那就见见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将她招进宫里,这一见不要紧:只见杨玉环不仅天生丽质、美艳无比,还懂音律、会作曲,更擅长歌舞,身材、形象、乐感、艺术感,那是”超一流”呀!玄宗一番“深情面试”,杨玉环一番“才艺表演”,老玄宗看呆啦!对高力士说,还犹豫啥?就是她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毕竟这是“儿媳妇”呀,再开放的唐朝,老公公娶自己“已婚”的儿媳妇,“情何以堪”?哈😊 咋办?好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将杨玉环“下放”到寺庙里做道姑(您就说这有多么不人道,多么不讲理,人家是已婚之女,且是自己晚辈的儿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下“身份过度”了,就不再是“儿媳妇”啦!(就像当年李治把父亲李世民的才人武媚娘“下放”到“感恩寺”里过度一下,再正式“迎娶”是一个路数,只不过传说中的“武媚娘”(后来的武则天)比李治大了四岁,是“姐弟恋”,而玄宗的这个“操作”简直快成了“祖孙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话外音:唐玄宗李隆基在大唐皇家“排序”是这样的,他是唐睿宗李旦的三儿子(外号李三郎嘛),而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生的四儿子(弘、贤、显、旦嘛)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儿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一排,您就可以清楚的看出:鼎鼎大名的唐玄宗李隆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孙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隆基与杨贵妃的“不伦之恋”,原来有爷爷李治娶了太爷爷李世民“才人”的“光辉榜样”呀!都是“差着辈”的干!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爷爷可以娶太爷爷的“女人”,那我娶个“儿媳妇”有啥大不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给儿子李瑁找了一个新媳妇儿,不就得了吗?玄宗心想,天下都我的,不就个把“儿媳妇”嘛,算个啥呀?我的是我的!你的、他的、你们的、他们的也全是我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皇权的威严无道、欺男霸女,“跃然史上”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家杨玉环本来正正经经可是这位唐玄宗老皇帝的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的正宗媳妇(寿王妃)五十多岁的老爹硬生生的抢了“国色天香”、18岁的儿媳妇!还“成功演绎”了一段史上“最伟大”的爱情!您说这叫TM的啥操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玉环出生在宦门世家,老爹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天宝十五载(755年)安禄山终于与朝廷撕破脸,发动了叛乱!被唐玄宗“款款深情”的“腻了”15年后就要上演了那著名的马嵬坡悲剧:年仅37岁的、根本不懂政治的艺术家、舞蹈家、音乐家杨玉环被71岁的老皇帝不得不赐死、魂断马嵬坡,故事家喻户晓,此处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一位著名历史学者说过:</b></p><p class="ql-block"><b>华夏史上的唐朝之所以不朽且被后世崇敬,皆因为有一种昂扬上进的精神、一种文化无比自信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能有人不相信,有唐一朝的20多个皇帝中,多数是诗人、书法家、音乐家!甚至有的皇帝“兼而有之”:集书法家,诗人音乐家于一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朝的皇帝们,在文才武艺方面都各自有不俗的成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说唐高祖李渊,他最突出的本领是:箭术绝对高超(那个时代,人们的高层追求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就是”射箭技术!所谓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等赞誉之语都是源自这项“射”的技艺。想想吧,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大家闺秀需要什么样的“男人”才最有安全感?只会读书行吗?答案您可以琢磨一下,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渊那倾国倾城的老婆窦氏就是他通过展示自己射箭的本领娶来的。</p><p class="ql-block">当初,大“贵族”窦家是通过比武招亲这一手来选女婿的:因为窦家女儿国色天香般丽质,女婿必须严格“精选”!老窦大人命人在一张屏风上画了一只孔雀,要求应选者必须能够骑着马三次射“孔雀”的眼睛,射中了,他们的女儿就嫁给他。</p><p class="ql-block">这个消息一出,无数贵族子弟们乘兴而来了,却统统的败兴而归啦!为啥?这个“孔雀眼”目标太小,要射中的难度那不是一般的高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轮到李渊了,几圈下来,居然箭箭中地,成了最终的胜利者,不仅抱得美人归,还留下<b>“雀屏中选”</b>的一句成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是这位大美女窦氏成为大唐的开国皇后,为李渊生下四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老二李世民在玄武门杀了“兄”和“弟”全家,成了“唐太宗”,那是后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话外音:史上的开国皇帝们多数是“文才武略”集于一身,但往往是“武略”多于“文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看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在玄武门之变中他杀兄弑弟,极其残忍、极无人道的夺得皇位,但是他的文治丝毫不逊色,史上最最著名的盛世之一:“贞观之治”就是在他的“任内”!而他本人最突出的才艺有两项,一是书法,二是诗文。李世民书法的“飞白体”在当时的书法界就属一流,争相被人们收藏与模仿。他不仅是一位书法大家,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居然有三部书法著作流传后世,内容涉及书法艺术表现形式、书法的创作手法和书法艺术的思想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太宗另一个突出才艺是诗文。他在当秦王时就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馆,汇聚了天下诸多有识之士,专家学者,其中最厉害的有18人,史称“秦王府十八学士”。包括了在初唐史上大名鼎鼎的,在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等领域功勋卓著的,史书上留下不朽业绩记载的 <b>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孔颖达、虞世南、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b>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李世民本人的诗和政论文水平也相当了得,有多首诗文被收入了《全唐诗》和《全唐文》!皇帝学者呀!</p> <p class="ql-block">说个小故事:到了唐中宗时代了(唐中宗李显其实是个很“窝囊”的皇帝,他不幸有一个极其强势的母亲 武则天)然而在他很短的在位时间里,大唐文化也同样是“霁月清风”般的高雅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春天来了,中宗与一帮文人墨客齐聚“昆明池”畔,要求他们为他写诗,中宗要选出最好的一首谱曲(看看唐中宗李显居然是一位<b>作曲家</b>呀),这时候上官婉儿出现了,她是那个时候都文坛的“总评委”,所有诗人的诗都需要过过她的“法眼”,才能“入选”!才能献给皇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百多位高才诗人“发力”了,一百多首诗词很快“问世”了。上官婉儿的高光时刻到了:只见她站在高高的台上,手里那一百多首诗稿,经过她的“审阅”后,一篇篇的从台上飘落下来(这都是被淘汰的)最后仅仅剩下两篇:史书记载,那是一篇<b> 沈佺期</b>的,一篇<b> 宋之问</b>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解唐诗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二位是那个时期的大才子!最后上官婉儿推敲犹豫再三,终于把沈佺期的那一篇扔了下来,留下了宋之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许您会问了,为啥“沈败而宋胜”呢?给您看看结果:沈佺期的诗最后两句云:<b>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才</b>!(太谦虚自卑了点!哈)</p><p class="ql-block">而宋之问诗最后两句是:<b>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b>!(听听这口气,这底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看看谁的诗更有积极向上的情绪与精神,谁更有“文化自信”不是一目了然了吗?(抽空您可以找来他们二位的全诗品评一番,这里不再展开讨论了)</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照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