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明时节春雨纷纷,行踪归至枣园家村,沿街盘岭墓祭根祖,关公殿下寻问英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故乡枣园村,很质朴、很顺口、很亲切的一个名字。因祖先早年在鸣条岗枣刺沟壑的土崖壁洞择地憩居而得村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天来了,那黄土岭崖上满是枣树绿叶、枣花飘香;夏天来了,那鸣岗沟壑的四路八岔满是酸枣红溜溜,犹如一簇簇耀眼的红宝石红珍珠;到了秋天,打酸枣的姑娘和小伙争着品尝甜美,追逐浪漫;冬天到了,虽枣叶枣果落光,可你看那赤身裸体的枣刺杈桠却在寒风呼啸中依然不惧冰雪,硬气挺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枣园村的历史可分六个阶段:一、建村时期(100年左右时间)。从明朝景泰年(即1428年)”颜家、樊家相继艰苦创业开始,经过四五代人的聚心努力,在明朝隆庆三年”(即1569年),枣园村居民在村里修庙建殿,并在村中设立“颜氏家庙”“樊氏家庙”“家族坟地”“石头坡、书房场”和村东“关公老爷殿”。二、创业时期(170多年时间)。从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到清朝乾隆八年即1743年二次重修老爷殿。三、进取时期(174年时间)。从清朝乾隆八年到1911年清朝结束民国建立。四、国难时期(38年时间)。从中华民国1911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五、翻身时期(30年时间)。从1949年到1979年改革开放。六、改革时期(43年时间)。从1979年到眼下的2022年。合计起来就是枣园村的近600年历史,25代左右人的努力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枣园村一千米龙脉街道体态呈现着”非”字形状势,两竖为主街,边横为胡同,除过南门和北门直通村外,其它所有胡同都是封闭守村确保村民安全的死胡同,这也就是我们枣园村祖先的智慧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东门大街直行三百米可看到左边有座古香古色气宇轩昂的文物古庙,祖辈村民都习惯称它关公老爷殿。这座殿宇可算是老家的显赫地标,在我心目中犹如北京的故宫,太原的晋祠,夏县的瑶台……多少年来多少代一直在村中矗立,守护者村落的吉祥与安宁,传承者乡民的口碑与佳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关公殿宇文物,坐西朝东,长约18米,宽约15米,高度约20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仰视老爷殿,外观高耸大气,厦坡顶部斜陡深凹,前檐突翘,技艺罕见,堪称一绝。从殿顶端两块古老的樑脊木板上均有文字记载:最初修建于“大明国旹隆庆三年岁次戊辰月甲子日宜用卯时立柱上樑”。 大明隆庆三年是1569年,距今452年历史。第二块板上显示这后来维修时间“清乾隆八年岁次癸亥暮春四日重修伏颁维新之后人文丰盛万世无疆”。大清乾隆八年是1743年,距今278年历史。民国时期进行过一次顶布拾漏维修而无记载。2021年的11月18日至12月8日夏县文物部门又进行了一次顶部砖瓦椽木拾漏维修。只见殿宇右边的台阶上立着一块2020年9月的文物保护石碑,上面刻着“清朝古迹,县级文物”。其实这是错误的,应该是“大明隆庆三年”即1569年,有着452年历史的“明朝古迹,省级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殿前额横立木板上左边刻着“仁如天”,右边刻着“智如神”六个醒目大字;内廷宽敞明亮,塑有关公手持青龙偃月飞刀坐像,初一十五常有信男善女跪垫叩拜,祈祷求愿。外厅两根柱角一人之粗,屋檐下面斗拱刻画惟妙惟肖。内廷与外厅用古式花格木窗屏障分开,屏障门额上刻有四字“志虑忠纯”。这是至今村庄基本保存完好的唯一古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对关公老爷殿最最瞩目的是殿外上方那排匾额文字:“智如神,仁如天”“志虑忠纯”。这既是对关公精神文化的写照,也是历代樊家人智慧和村魂。“仁如天,智如神”,中国国学伦理文化的精髓。司马迁《史记》一书,在开篇的“五帝本纪”第一章里阐述“帝尧”时这样写道:“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智,如神。”意思是“开明的帝尧,他的仁德犹如覆盖大地的苍天,他的智慧犹如无所不晓的神明。”简而言之,就是说帝尧:博爱无疆,料事如神,从其德才兼备方面对帝尧进行了赞美,同时也激励人们用帝尧的精神境界来修炼自己,力求达到仁心善爱,才智超群,德才兼备。“志虑忠纯”四字出自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志虑者,志向和心思也;忠纯者,忠诚纯洁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何谓仁? 仁,儒家核心之理念,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具备“博爱、虔诚、善念、孝道、礼仪、廉洁、勤俭”等等优秀优良的思想品质和境界情操,总归为思想道德方面的准则要求。何谓智?智,兵家核心之理念,就是说一个人要干大事必须具备的“学历、实力,智力、能力、见识、本事、技术、智慧、才华,总归为智力修炼方面的准则要求。何谓志虑忠纯?简言之就是初心不改,始终如一。弃燕雀小志,慕鸿鹄高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翻开儒家国学传统经典,字字句句无不体现着这样一些教育符号元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忠孝廉耻勇……这些都是做人的起码规范准则和严格,很是符合中国社会道德伦理文化美德的“五常”做人规范礼教要求。而其中的“仁”和“智”是五常中的精髓核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美好字眼在枣园祖辈早年老者名中大有人在。儒学是国粹,那我们就先从“儒”字说起。儒者,儒雅也,人们常把文化人成为儒人。你可别说,我们枣园村还真有这么一个“儒”名之人。在《天南海北夏县人》的一千多个名单中,我们“枣园村”唯只有一人,他就是石头坡上早年樊清申财主的二公子樊哲儒,其兄樊哲民。哲,文化先贤;儒,仁善博爱。枣园樊清申可是枣园村早年赫赫有名的人物:家业富裕、村中有位、身怀武功、当年领着颜光耀和颜光顺耀经常在小南门上面不远处的郭村和尚寺练习腿脚功夫,保家护村;和樊德昌樊振西等官人经常出面为村民办好事……樊哲民夏县高小毕业,早年是父亲的内外助手,当过枣园官人;弟弟樊哲儒(如今98岁健在),早年考上军校,参加八路军通讯员,入党提干,建国后历任绛县县委书记,临汾地区组织部长,山西省供销社主任,退休后定居太原。他的党龄七十九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老革命,受到党中央的最高嘉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儒学思想“德”为首,那咱就再说说石头坡上的“德”字辈老人。这是一个樊氏驻村最早最大的家族:樊德荣、樊德昌、樊德芳、樊德秀、樊德祥、樊德龙、樊德庆、樊德淳。由于这代人的德行进取,努力培养,使得后人中不乏出现了景字辈的各行各业能人:樊景福、樊景春、樊景茂、樊景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仁”字为名的全村上下分别有:樊怀仁,农会主席兼村长(万吉父亲,烈士,1939年8月在其毋堆被敌人暗杀)樊宗仁,家住石头坡下的小南门对面,早年参加国民军,骑马挎刀,威风凛凛;樊学仁,枣园村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的三十年老会计老中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智”字为名的分别有:樊守智,枣园村建国后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樊怀智,枣园村早年文化人士;樊可智,枣园村创业能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信”字为名的分别有:樊守信,枣园村老军人、老党员、退休于夏县电业系统;樊可信,枣园村早年老教师,离休老干部,老年理事会会长;樊怀信,枣园村老厨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礼”字为名的分别有:樊宗礼,金成庚妹夫,当年掩护柴泽民、嘉康杰闹革命,现退休定居运城;樊可礼,枣园村早年老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义”字为名的分别有:樊怀义,枣园村最早的建国前后老私塾教师,枣园历史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枣园村早年历史上的女才子有二,一个是石头坡上的樊玉柱妹妹樊玉仙出嫁王村;另一个是老爷殿后面胡同底部的樊全才姐姐樊玉贤出嫁在西谷。这两位同姓同名的枣园才女都把自己的儿子起名为“学”,让后代刻苦学习,读书成才,其孟母教子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实乃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之还有:樊怀勤、樊怀俭、樊怀温、樊怀良、樊学恭、樊清廉、樊忠杰、樊希杰、樊希勇……你再听听樊步云樊步霄樊步贤樊步高樊步忠樊步岗、樊凌汗樊凌云樊凌霄、樊清俊樊清峰樊清杰、樊思良樊思汗樊思敬、樊自忠樊自成樊云翔樊云鹏、樊登义樊登高樊登江樊登汗、樊廷东樊廷南、樊廷贵樊礼贵樊喜贵樊麦贵、樊明义樊明杰樊明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这些枣园先哲的名字元素中可以说包含着儒家仁智的全部理论精髓与鸿鹄大鹏之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把记忆的闸门又锁定在我家的祖先堂前和早年枣园村中间的“樊氏家庙”里,那幅历代书写和篆刻的祖传话语回响在耳边:祖宗再远必祭祀,儿女虽勤须求文。敬祖孝宗勿忘根本,勤劳节俭牢记求文。这是樊氏祖先留下的治家格言和传统家训。因为我们的前辈已经明确觉醒感悟到:勤劳简朴只是一种传统的平民美德,人的真正实力必须要有科学文化,改变人生命运,提高家族民族综合素质,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内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光靠吃苦耐劳和愚公移山的低头硬干精神,而没有智叟的刻苦钻研爆破巧取,那根本不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求文,求文,必须求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祖先把这种迫切的希望寄托在了后代人身上。樊氏家人的名字里不乏有一个个“文”字辈。最惹人注目的是发家胡同的早年“文字辈”先人:樊文斌、樊文廉、樊文秀、樊文捷、樊文玉、樊文魁、樊文胜、樊文高,同时还有我的曾祖父辈樊文海、樊文轩,另外还有村西头的樊希文、樊文轩、樊文章和村东头的樊文学、樊文才。朝着这个求文目标牺牲一两代人的重点教育和供养,结果这些家庭都基本上走向了率先从教的文化家庭,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家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想说说我的家庭亲身经历:早年我十五岁左右的时候,每到清明节给祖先上坟扫墓,在大伯父二伯父和我父亲担着食品贡献盒子的带领下越过石头坡、路过家庙、拐进北门胡同,前往樊家坟的墓院处给樊氏祖先上坟。路过远门自家的樊守亭先生家时就可看到过他家门上悬挂的那块木质雕刻“文以载道”横匾。到了坟地,大伯父给我们后人讲祖先的故事:为了让我樊家后代牢记“祖宗再远必祭祀,儿女虽勤须求文”的“祭祖求文”家训,一代代人在上坟时一边领着新媳妇和儿孙在墓冢上滚枣蛋给老人瘙痒、在墓后处埋豆芽葱根祈盼得子得孙,另一个任务就是老长辈爬到墓地的柏树上挂毛笔。从地里回到家后。又让孩子们爬到家院窑洞崖顶的双枝柏树上挂毛笔,说是这样可以启发鼓励后人读书求文,成才成器!……这些早年故事我一直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我的思绪飞扬,一句句樊氏祖先的谆谆教诲犹在耳边:“祖宗再远必祭祀,儿女虽勤须求文。” ”仁如天高,智若神算,忠诚纯洁,孝祖求文”,这是先辈给我们后人留下的非常宝贵精神文化遗产和治家训规,万般皆下品,读书求真理。耕读传家,耕为勤苦,读乃智慧。我们要铭记于心世代相传。时下,在中国走进新时代的强劲火热浪潮中,在国民物质经济繁荣富足的前提下,广大人民群众非常重视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尤其是在传统国学礼仪文化的回归和寻根问祖中,各民族各家族都大力提倡国学传统文化。时代在发展,出门在外的农村年轻人的观念随着城市的进步信息也在改变,可要彻底唤醒中国农民的传统观念,那确实需要综合教育与刺激,不然城乡差别永远存在。最关键的是思想观念要转变。只知勤苦节俭,那永远也富不起来。离开精神,离开文化,一切都无从谈起!仇富笑穷这是一种国民和村民的心态扭曲和社会通病,也是鲁迅笔下所谓的“麻木迂腐”阿Q者形象!宗族的姓氏和村落的名称本身就是一种古老悠久历史的图腾标志,这不是主观认为的,而是客观形成的。其中蕴含沉淀包藏着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历史……枣园村名也是如此,任何字眼都无可代替她的神圣,它是一种非遗祖根文化的血脉相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什么是传统?什么是经典?什么是国学?如何实现国人的灵魂再造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主要是人格的养成。民族、宗族、家族、氏族本同一理:忘记祖先就意味着背叛;念祖传风贵在教育!如何提高村民的整体综合智力素质与思想境界?我认为只有咱祖先留下来的那九个字:“仁如天、智如神、须求文”! “仁智求文”,此乃枣园传统精神文化之“祖训”,之“”家风“,之”“村魂”者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今都在比赛谁家谁家是村里的攒钱首富,可很少有人去比赛一下谁家谁家的家庭成员平均文化水平在一个什么等级。无知会毁掉财富,文化可创造财富!人贵在思考,咋去思考呢,祖训“求文”,唯一出路!记住老爷殿前的那六个字:仁如天智如神,深刻理解“仁”“智”,代代时刻不忘!这是一种根祖传承,血脉传承,文化传承,情感传承。民族史其实就是家族史的综合,国史村史家史个人史都是由小到大的综合!历史就是教科书,党史国史是对党员干部的教科书,村史家史则是我们对子孙的教科书。用习近平眼下的”回顾历史,学习强国”战略意识来说就是传统文化和非物遗产的竭力整合与践行。学党史,学国史,这是时代的最强音,可一个不了解自己村史和家史,甚至连自己亲老爷、亲爷爷的名字和照片都么有见过听过,那你兴致勃勃的举着拳头 “爱党爱国”,空呼什么政治口号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追溯枣园祖辈历史,传承仁智求文村风。这就是我土生土长的枣园村庄,这就是孕育熏陶我的历史人文环境。枣园是我家乡最美的名称,枣花是我家乡最亮的风景,通天街道呈现着龙的体态,关公古殿记载着仁智义勇。勤劳是我父辈最真的传统,钻研是我晚辈最爱的疯狂;时尚住宅来自于桃业经济, 快乐精神标志着人心豪情。勤劳淳朴为我祖先本色,钻研敬业乃我后人荣光。不管那岁月如何流逝,俺枣园人时刻都在昂首前程;无论我远行足迹走到哪里,都会把家乡枣园永记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乡的那座枣园关公殿,在我心中就是夏城的瑶台、太原的晋祠、首都的故宫。不管我走到哪里,她都在我脑海中不时浮现,在我心中留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春天于西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