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门弟子”潘絜兹

昨日重现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潘絜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潘絜兹</span> (1915年10月27日—2002年8月10日),浙江武义人,中国著名工笔人物画家。1932年入北京京华美专,师从吴光宇,徐燕孙,专攻工笔重彩。1936年毕业从事美术教育。1945年到敦煌临摹壁画。 1949年在上海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场工作。1951年调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并参加敦煌文物展览和壁画修复工作。1956年主持山西永乐宫壁画修复工作。中国美协理事,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工笔重彩画会会长。</p><p class="ql-block"><b>人物简介:</b></p><p class="ql-block">浙江省武义县坦洪乡上坦村人,美术家。师从吴光宇,徐燕孙。生前曾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长等职。有《绘画史话》、《工笔重彩绘画艺术》、《壁画漫笔》等专著出版。</p><p class="ql-block"><b>人物生平:</b></p><p class="ql-block">1915年夏历9月19日生于浙江省宣平县上坦村(今属武义县)。在民间熏陶下,自幼爱好绘画,小学时代曾临摹村庙壁画。1927年进杭州安定中学,在教师俞实、张鹿山指导下参加学生课外文艺活动,是嫩流文学社和金牛漫画社的主干。1930年进北平志成中学师从王友石学习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932年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师从徐燕孙学习工笔重彩人物画。</p><p class="ql-block">1935年组织燕社画会。在济南举行个展,被聘为齐鲁画社董事。</p><p class="ql-block">1936年任北平第三职业学校图案、印染教师。</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从事军队文艺宣传工作三年。</p><p class="ql-block">1941年任四川省立南充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画昆虫标本。临摹蓬溪宝梵寺明代壁画。在南充举行个展。</p><p class="ql-block">1942年到甘肃兰州,在社会服务处任职半年后,当职业画家。</p><p class="ql-block">1943年在兰州举行个展。</p><p class="ql-block">1944年在青海西宁举行个展。</p><p class="ql-block">1945年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古代壁画的临摹和研究。临摹安西榆林窑壁画。</p><p class="ql-block">1946年在兰州、天水、宝鸡、西安、南京、上海、杭州举行个展。</p><p class="ql-block">1947年任台湾省立台北民众教育艺术部主任,主编《民众画报》。在台北举行个展并介绍敦煌艺术。半年后返南京,得于右任资助,从事敦煌资料的整理研究。在南京、上海举行个展。加入上海中国画会。</p><p class="ql-block">1948年在浙江金华举行个展。完成《孔雀东南飞画传》。</p><p class="ql-block">1949年进上海文艺处美术工厂工作。组建上海新国画研究会。加入中国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p><p class="ql-block">1950年调北京文物局联合工作室,筹备敦煌文物展览。《蒙民迁居图》获上海文化局国画创作二等奖。创作《水牛回家》。</p><p class="ql-block">1951年任北京历史博物馆技术组组长。</p><p class="ql-block">1952年主持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临摹工作。创作《白居易卖炭翁诗意》。</p><p class="ql-block">1953年任中国画研究会《国画通讯》编辑。《葡萄熟了》参加全国国画展览。出席第二次全国文代会。</p><p class="ql-block">1954年主持河北望都漠墓壁画测绘工作。</p><p class="ql-block">1955年创作《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参加"第二次全国美展"。</p><p class="ql-block">1956年出版《敦煌的故事》(中国青年出版社)。在波兰举办敦煌艺术展览。</p><p class="ql-block">1957年访问捷克斯洛伐克,在捷举办敦煌艺术展览。任《中国画》编委。</p><p class="ql-block">1958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编辑《美术家通讯》。任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小丛书》编委。发表《波、捷纪行》(《文物参考资料》第一、二期)。</p><p class="ql-block">1959年创作历史画《岳飞抗金图》、《虎门硝烟图》、《李时珍采药图》。出版《敦煌壁画服饰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任《美术》杂志编辑。</p><p class="ql-block">196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河北美术学院等院兼任工笔重彩课教学。出席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1963年出版《工笔重彩人物画法》(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阎立本和吴道子》(中华书局)。</p><p class="ql-block">1965年主持山西永乐宫壁画修复工作。</p><p class="ql-block">1966年调北京画院工作。动乱中被迫停止创作。</p><p class="ql-block">1973年指导河北定县宋代塔基、涿县辽墓壁画临摹工作。</p><p class="ql-block">1974年指导山西广胜寺、青龙寺、大云院、开化寺、岩山寺、万寿宫等多处寺观壁画临摹工作。创作《广阔天地育新人》。</p><p class="ql-block">1975年创作《牧鹿图》、年画《养猪大嫂画养猪》。</p><p class="ql-block">1976年"春蚕画室"命名。创作《乐府调笑图咏》十六幅。创作《李白妇女诗集绘》一百幅。</p><p class="ql-block">1977年创作《屈原九歌图》十二幅。</p><p class="ql-block">1978年在北京举行个展。编辑《山西壁画》(文物出版社)。</p><p class="ql-block">1979年北京工笔重彩画会成立,任会长。创作《白居易长恨歌画传》。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任北京市文联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在太原举行个展。</p><p class="ql-block">1980年在西安举行个展。创作《森林之曲》参加"京、津、晋年画联展"。《敦煌莫高窟艺术》日译本出版(日本中央公论社)。</p><p class="ql-block">1981年出版《李白妇女诗集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片《九色鹿》放映。《中国画》杂志复刊,任主编。</p><p class="ql-block">1982年访问日本。《石窟艺术的创造者》获"法国春季沙龙"金质奖。</p><p class="ql-block">1983年出版《绘画史话》(中华书局)。创作《花与女》组画,在石家庄专题展出。创作《诗人李白》组画。发表自叙性论文《工笔重彩绘画艺术》(中国画研究第三、四期)。发表《壁画漫笔》(中华书局《学林漫录》第七、八、九集)。出席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和第一次敦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接受敦煌艺术遗产》(《阳关》1984年第一期)。</p><p class="ql-block">1984年创作《四时山图》、《二湘图》。开始创作《敦煌》大型组画。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p><p class="ql-block">1985年创作《巫山神女》、《柴市就义》。举办从艺五十年回顾展"。</p><p class="ql-block">1986年创作《中国神话》组画。访问美国,举办"中国工笔画展"。任东方美术交流学会顾问。任日本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在杭州、丽水、绍兴、南京举行个展。二度访日,在日本举行画展。</p><p class="ql-block">1987年访问新加坡,在新加坡举办"启功潘絜兹书画联展"。任中国画研究院进修班导师。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任热河书画院顾问。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成立,任会长。</p><p class="ql-block">1988年任浙江省画院顾问、西冷书画院顾问。创作《敦煌》组画。任杭州友好饭店艺术顾问。《春蚕颂》参加"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p><p class="ql-block">1989年为"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创作"春临大地"。整理敦煌旧稿。</p><p class="ql-block">1990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发表《宫比重才十六观》(《中国画》1980年第一、二期)。创作《造神的人和人造的神》参加"中国画研究院展,创作《渡河前夕--纪念张自忠将军》。</p><p class="ql-block">1991年创作《黄粱梦》参加"当代工笔画学会第二届大赛"。《九歌图》(年历、文化艺术出版社)。"潘絜兹从艺六十年纪念活动"组委会成立,开展系列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石窟艺术的创造者》赏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于洋</b></p><p class="ql-block"> 作为千年丝绸之路上文化艺术的结晶,中国古代石窟艺术集中展现了中原与西域艺术风格的交汇,特别是以佛教题材壁画为代表的石窟艺术作品,凝结了中华民族悠久丰富的艺术传统和千百年来民间画工的智慧。在上世纪50年代,工笔人物画名家潘絜兹先生创作了一幅以表现古代石窟艺术创作过程为题材的作品《石窟艺术的创造者》,既生动展现了古代画师艺术创作的动人一幕,也留下了工笔画家画工笔画家、古今画人穿越时空对晤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石窟艺术的创造者》一画,通过再现石窟壁画创作者辛勤作画的情景,歌颂了那些绘制出辉煌历史巨制却又没有留下姓名的古代绘画艺术的创造者们。画面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加以表现,即石窟艺术的作品、作者与观者。其一,是直接再现壁画艺术作品。画家以精致细腻的线条与色彩来表现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佛教经变图与历史故事画。为此,他选取了这一特定场景的一角,着重表现作为画面背景的壁画中的人物造像,特别是那些衣饰繁复、婀娜多姿的菩萨立像与仕女像,画面中作陪衬装饰的千尊小佛像和花边纹饰等,无一不栩栩如生、逼真动人。整幅画面的艺术风格也深受莫高窟唐代洞窟壁画的影响,据说当年潘絜兹先生初进洞窟,被唐代壁画雄伟的气魄、卓绝的造型、丰富的色彩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五彩缤纷的花圃,为之心醉神迷。他认真钻研唐人服饰的造型、勾线、敷色,比较宋、元风格的差异,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临摹了大量画稿作为创作素材。其二,是描绘神态各异的、正在专心作画的画工。来访观画者对这些正在创作中的画工似乎没有产生丝毫的干扰,你看画面中心位置的那位老画工,正回头凝视后方的壁画;身着深色衣服的中年画工在仔细端详着他面前的画作;正在壁前勾画的青年画工们则动作夸张、激情洋溢,全情投入到他们的创作中;画面左上两位脚手架上的画工,正在集中精力描绘壁画上的建筑及人物衣纹。值得一提的是,与墙上那些色彩辉煌、技艺高超的壁画艺术相对照,这些衣衫褴褛、社会地位较低的画工却更能引发人们的感慨与崇敬之情,更加感受到艺术创造的艰辛。其三,是表现来访观者对壁画的反应。面对瑰丽伟大的艺术画作,头戴官帽、衣着红袍的官员正捋着胡须,眉宇之间露出陶醉赞赏之情,在其身后的家眷与侍女也在啧啧称叹,这些细节的烘托,更从侧面巧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从整幅画面来看,画家精湛的传统功力和朴素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作品在总体风格上吸收了唐代佛教壁画艺术的灿烂成就,与表现主题协调一致,堪称用佛教壁画的艺术风格来表现佛教艺术的创作场景。整幅作品画幅不大,却能在有限的平面空间内表现繁缛的壁画细节与人物群像,极尽精微又显沉雄博大。这些特点与成就,使这件作品受到不同时代观者的赞赏,后曾荣获1982年巴黎春季沙龙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也得到了西方观众的认同与好评。</p><p class="ql-block"> 作为这幅名画的作者,专攻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潘絜兹曾师从画家吴光宇、徐燕孙等,一生致力于工笔重彩人物画的繁荣与发展。从他在上世纪30年代于京华美术学校师从徐燕孙学习工笔重彩人物画起,便初衷不改,为了这一目标勤奋耕耘、未曾停歇。到了40年代,他远赴敦煌进行石窟壁画的研究和临摹,莫高窟壁画的煌煌巨制对他心灵的震撼,使他如痴如醉,从石窟艺术中汲取了创作的养分。后来,潘絜兹又通过对历代服饰、建筑、器物和礼俗的深入研究,主持山西永乐宫等壁画的修复,在创作中融合传统工笔和壁画技法,吸收西画所长,形成了笔法工整细密、设色明丽典雅的个人风貌。</p><p class="ql-block"> 潘絜兹与敦煌之缘起始于1945年,那一年春他到国立敦煌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展开了对于敦煌艺术的发掘与研究。大量晋唐时代的作品使他大开眼界,从而格外珍惜这段时光,在近一年的时间内深入、完整地临摹了很多作品。潘絜兹创作于1953年的这幅代表作《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就以古代艺术家创作敦煌壁画的场景为题材,想象式地再现了千年前的精彩瞬间。与这幅作品相关的是,作者后来又围绕同一题材内容创作了另一幅作品《石窟献艺》。从1954年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到90年代末再创作的《石窟献艺》,虽系同一内容,但从篇幅、题目、色彩及人物角色的重新安排中,可以形象地看到潘絜兹先生的艺术境界和人格升华的过程。二者一繁一简,一小一大,一浓一淡,后者还增加了给画工送饭的家属和一位和尚等人物。为此潘絜兹先生解释道:“这样表现是一环扣一环,证明不论身份是匠或商,官与民,贫与富,主与次,在佛面前、在艺术面前都是平等的,是中国古代这些先人共同创造了这一人类的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 通过《石窟艺术的创造者》这幅作品,潘絜兹先生歌颂石窟艺术之伟大的同时,也以此来纪念那些古代的艺术匠师,呈现中华艺匠的血脉相承。他曾对学生语重心长地提出:“新时代的画家也要学习敦煌画工那种敬业、乐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和精神。”而这种对于“工匠精神”进行再认识的意识与情怀,也正是这幅经典作品在当下所显现出的可贵寓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来源:中国文化报 </b><b style="font-size: 18px;">作者/于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