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东方】海南东方旅居记(二):游名胜 逛渔港 悼先烈 寻古迹

刀锋

<div><br></div><div> 东方市最知名的景点当属鱼鳞洲,几乎每一位来东方市旅游的人都会来这里游玩。这里有沙滩,有石山,有灯塔,还有风车海岸。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四十年,鱼鳞洲就被列为海南风景名胜之一。</div> <div><br></div> ▼ 鱼鳞洲是一座在海边突兀而起的小石山。关于鱼鳞洲的名字来历,清康熙年间的感恩县令姜焯在《艺文志》作记:“海滨突起一石峰,高三十丈,岩石重叠,状如鱼鳞,故名。”因为东方市地势平缓,周边是一马平川的海滩田园,唯独在八所镇这里有这么一座石山,故而得到人们的喜爱。 <div><br></div> ▼ 当年日军入侵海南岛时,为了把海南岛的丰富矿产资源运回日本,便征集了几万名战俘和劳工,为其修建八所港。并在鱼鳞洲上开山炸石采石料。据说最后采了鱼鳞洲体积三分之二大小的石头修建了八所港。所以现在看到的鱼鳞洲体积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div><br></div> ▼ 鱼鳞洲上有一座灯塔叫“鱼鳞角灯塔”,它已经与鱼鳞洲融为了一个整体。鱼鳞角灯塔是北部湾重要的航标,同时它和鱼鳞洲一起成为东方市的标志。海南西部沿海有许多这样的灯塔。 <div><br></div> ▼ 鱼鳞洲脚下的海滩并非是细沙,而是小粒的石子。光着脚丫走在上面,除了松软还有些许的刺痛。 <div><br></div> ▼ 鱼鳞洲面临波涛翻滚的大海,海面碧波万顷。浅水小艇穿梭,远海白帆点点。海浪扑打在石壁上,溅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 <div><br></div> ▼ 鱼鳞洲因濒临北部湾,来自海上的西风终年不断,因此这里的风能资源异常丰富。在鱼鳞洲的海滩上,耸立着一排巨大的风车,它们把风能转化成电能,点亮了千家万户。 <div><br></div> ▼ 站在鱼鳞洲上向东望去,有一座港口,这就是八所港。当年日本人采鱼鳞洲山石修建了这座港口用来掠夺资源。新中国建立后,政府修复扩建港口。目前,通过港口的主要货物有铁矿石、化肥、煤炭、建材、甲醇和石油化工原料及产品等等,是海南省重要的港口。 <div><br></div><div> ▼ 港口内巨大的起重机矗立在岸边,就像一个个巨大强壮的臂膀,轻易抓起几十甚至上百吨的货物。</div> <div><br></div><div> ▼ 除了工业港口八所港,东方市还有一个中心渔港。中心渔港也是候鸟们喜欢逛的地方,因为这里能买到各种各样的新鲜海产。</div> <div><br></div><div> ▼ 港湾里停了许多归港的渔船,每条渔船都承载着渔民致富的希望。</div> <div><br></div><div> ▼ 渔港内集中卖海产品的地点有两处,一处是紧贴着海岸的露天市场,另一处是室内市场。论价格两个市场差不多,但是室内市场海产品种多一些。</div> <div><br></div><div> ▼ 在露天市场我看到一个顾客买了一条大鱼后拿出个弹簧秤称了一下,发现缺斤少两,小贩随后赶紧退了部分钱。本来我们也想在这里买点鱼,见到这个情况后作罢。</div> <div><br></div><div> ▼ 在港口外的道路边也有一些专门卖东方市特色海产的专卖店,一些专卖店门口有人晒制加工后的鱼类。这个场景对于来自内陆省份的我们很好奇。</div> <div><br></div><div> ▼ 一家烤乳猪的门店生意火爆,食客满堂。“四更烤乳猪”是东方市的著名特产,据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四更烤乳猪”始自东方市四更村,据说四更村农民以独特的饲料和饲养方式,养出了体小腰直,皮薄肉瘦的四更乳猪。再加上与众不同的制法使其皮脆、肉嫩、骨酥。这么繁琐的工序美食自然也不便宜,我们买了一块尝尝鲜,果然满口余香。</div> <div><br></div><div> ▼ 在东方市有一座解放海南烈士陵墓,这里埋葬着83名为解放海南而牺牲的烈士。1950年5月1日凌晨,登上海南岛的解放军与敌人在这里进行了解放海南岛的最后一场战斗---八所战斗。</div> <div><br></div><div> ▼ 在墓园中央有一座高6米的纪念碑,碑顶缀有一颗红五星,碑正面刻有“为解放海南而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15个大字。</div> <div>  ▼ 时光流逝,烽火岁月不忘。每年清明时节和国家公祭日,东方广大党员干部、驻地军警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市民群众纷纷来到陵园凭吊、祭祀,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div> <div><br></div><div> ▼ 东方市有一口号称“天南第一泉”的古井,叫“汉马伏波井”,为了寻找这口井我煞费苦心。首先在网上确定它的位置,然后坐公交到距它尽量近的站点下车,又徒步七八公里才到达古井所在地--十所村。<br></div> <div><br></div><div> ▼ 进村后按照导航走来到了一个小广场。广场上有一些大人和孩子在休闲玩耍,我上前打听古井的位置,村民一指:“就在围墙后面。”我顺着手指方向望去,广场的围墙上开了一个圆形门。</div> <div><br></div><div> ▼ 广场围墙的门外是一条路,路的对面有一堵同样的围墙,墙上开有同样的圆门,门旁边立着三块石碑,碑上写着“汉马伏波之井”、“海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字。<br></div> ▼ 据考证,汉马伏波井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路过海南时所造,距今已经1950多年了。马援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建武十九年,马援率兵平定交趾(今越南北部)叛乱后驻防海南十所,其时正值盛夏酷暑,兵马干渴难耐,燃眉之时,马援的座骑大白马不断地用蹄子刨地,竟然刨出了一汪泉水,马援于是率士卒掘泉成井。 <div><br></div><div> ▼ 汉马伏波井井口颇大,据乡人传说, 该井原为水坑,后用石头垒成简易四方井,明代以后用砖砌成圆形井。为了纪念马援,在井的西侧还立有伏波庙(已毁)。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镇琼都督山右解逊为该井题名“汉马伏波之井”,刻碑立于伏波庙正墙上。</div> <div><br></div><div> ▼ 1964年,政府重修此井,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圆形,井口直径2米,井围高0.5米。1979年又增修了露天八角台阁,置“汉马伏波之井”石碑于台阁中央。</div> ▼ 这口井水夏日清凉,冬日温暖,千百年来,村中数百户人家再此吸水饮用,井水遇旱不枯,常年不涸,故有“天南第一泉” 和“感恩第一甘泉“之美称。不过现在村民家中已经用上了自来水,这口井也被保护了起来。 <div><br></div><div> 东方市的一些景点虽然不大,但是都有故事,了解了他们的历史,游起来才能感受到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