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月25日,全旗古如歌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张仲平出席会议并讲话,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政府党组成员常海主持会议。</p> <p class="ql-block"> 内蒙古永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 自由撰稿、策划设计人:只有把自已的创作环境设计好,才能为别人创作更好的超前、大气、高端作品。</p> <p class="ql-block"> 作为自由撰稿、策划设计人,近年来一直在“古如歌”艺术方面进行探究,听闻全旗古如歌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激动之际从“总纲、前言、神奇之地、古韵康里、神韵杭锦、结束语”六个部分、十个方面对“古如歌”艺术进行浅述。</p> <p class="ql-block"> 黄河是一张神奇弯弓,库布其是一根弓上之弦,穿沙公路是一支造福利箭,古如歌是一束绚丽彩绸。</p><p class="ql-block"> 杭锦旗素有“金冠故里”“药王杭锦”“神韵之乡”“穿沙胜地”“厚积杭锦”美称等诸多名片。积淀出“一顶匈奴王冠、一曲古如歌、一条穿沙公路、一根甘草、一只白绒山羊”“五个一品牌”。</p> <p class="ql-block"> 奋发谋发展、打好翻身仗,建设实力杭锦、绿色杭锦、靓丽杭锦、宜居杭锦、幸福杭锦、活力杭锦,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p> <p class="ql-block"> 总纲</p><p class="ql-block"> 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p class="ql-block"> 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非物资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议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杭锦旗是华夏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汇、对接、融合的地区,“古如歌”正是流传于这一地区的文化符号,它用原生态的荡气回肠的表现方式见证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从新石器时代始,中国北方的族群生活以牧业为主,受多种因素影响,这里的人们逐步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秦汉一统中原,北方匈奴崛起,加速了中国境内的民族融合。进入清代,蒙古等草原民族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在不断兴替中,将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碰撞交流,渐渐走向融合。</p><p class="ql-block">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伟大祖国统一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一步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共圆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传唱“古如歌”就是要赓续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优秀品德。</p> <p class="ql-block"> 神奇之地</p><p class="ql-block"> 1479年,蒙古族群的首领成吉思汗的十五世孙巴图蒙克统一了蒙古各部,并将蒙古分为左右两翼,鄂尔多斯部属右翼三万户之一。随后,鄂尔多斯人带着四大鄂尔多(四大皇家灵帐)进入宝日陶亥(汉语为河套地)。这个宝日陶亥便是今天的库布其沙漠北侧滩地,它宽约二十公里,长约二百余公里,依黄河几字弯,形如镰刀。这里诞生了一首八百多年的歌《宝日陶亥之花》。</p><p class="ql-block"> 从《宝日陶亥之花》的歌声中不难听出,曾跟随成吉思汗西征途中遗留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蒙古族对他的与世长辞哀伤悲痛。在人迹罕至的原野腹地散居的牧羊人,只能用歌声来慰籍悲伤。</p><p class="ql-block"> 《宝日陶亥之花》曲调缓慢,旋律雄浑自然,不用任何乐器伴奏。它的这些独特听起来与蒙古长调相似,但它有自己的名字,叫“古如歌”。</p> <p class="ql-block"> 古韵康里</p><p class="ql-block"> “杭锦”系由突厥语“康里”(正音“杭里”)演变而来,它原是突厥内部一个部落的名称。成吉思汗西征时,其部落中部分人员归附豪古,后渐被同化,形成杭锦部落。</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杭锦”这个地名奉献给我们的神秘。它如同一部古老而简陋的“车子”,盛载着厚重而古老的民族文化,在沦桑的草原上,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很远很这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杭锦”就是一部盛载着历史文化的“车子”,在北疆大地上留下了自己独有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康里故事,犹如经过了千年万年的发酵美酒,除了津香回味,更多的是那种引人心驰神往的绮丽与神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神韵杭锦</p><p class="ql-block"> “古如歌”,它穿越了八百年,像一条洁白的哈达,穿越时空讲述着一个古老族群的罗曼史;像一股隐形的血脉,滋养着西草地一代又一代牧羊人。它无形、无影、无色,却能生根。</p> <p class="ql-block"> 一、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古如歌”如库布其大漠中的红柳,从蒙元时代的宫廷金帐里顽强地生存下来,它与蒙古汗国有着极深的渊源。</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初期,“古如歌”从宫廷鄂尔多斯婚礼仪式中经口口相传成为原生态杭锦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如歌”主要分布在蒙古国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蒙古国“古如歌”已经基本失去活态传承,其原生态演唱仅流传于杭锦旗。</p> <p class="ql-block"> 二、传留因素:</p><p class="ql-block"> 黄河流成的“几”字弯,与库布其沙漠横亘东西。这里水草丰美,牧民择水草而居,保留和传承了“古如歌”。鄂尔多斯婚礼、杭锦婚礼是“古如歌”在杭锦旗保留与传承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从杭锦婚礼的婚礼正歌推演,婚礼从晚上六点正式开始,按惯例首先要唱三首无伴奏正歌:《朝政大阿斯尔》《高高的山丘》《宝日陶亥之花》,之后是有伴奏的三首歌:《胜利之神达赖喇嘛》《永恒的蓝天》《三十二枚棋子》。这六首歌虽均是“古如歌”,前三首在杭锦旗境内蒙古族婚礼上必须最先吟唱,否则,婚礼不得进行。此外,鄂尔多斯婚礼、杭锦婚礼中的“酒歌”、迎接宾客的歌就是“古如歌”。</p><p class="ql-block"> 因此,“古如歌”是历经千年沧桑历炼出的一块“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三、天籁之音:</p><p class="ql-block"> “古如歌”也称“古如都”,是蒙古语的汉文译音。“古如”在蒙古语里有着“国度”“朝政”“大众”之意,在梵语里有着“祖师”之意。“都”也是蒙古语音译,其汉语意思就是“歌”。“古如歌”产生于蒙古汗国时期,是蒙古皇室贵族在宫廷举行隆重仪式,尤其是在出征或取得重大胜战时演唱的大型声乐组曲的仪式歌曲,是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一种。“古如歌”历经800余年的洗礼,是“唱出来的历史”。“古如歌”集中展现了蒙元时期蒙古宫廷礼仪音乐的独特风貌,属于长调体裁,是蒙古族古典音乐的精品。</p><p class="ql-block"> 众歌者着盛装,或站立或端坐,以“三首正歌”起唱,无伴奏,每首歌的演唱都不能戛然而止,一气呵成,内容正统,主题严肃,以唱时政、唱父母、唱故乡、唱骏马和说教为主。具有很强的威严性、震慑力。久唱之人有养性长寿之功,听唱之人有明德惟馨之效。</p> <p class="ql-block"> 四、独有风格:</p><p class="ql-block"> “古如歌”历史悠久,是蒙古长调歌曲最古老的形态。</p><p class="ql-block"> “古如歌”整个音乐充满苍凉、空灵和悲壮之美。其旋律优美独特,节奏舒缓自由,演唱细腻独到,风格高贵典雅、博大肃穆,旋律缓而不拖、慢而不沓。节奏若隐若现,若即若离,跌岩起伏,并有自然和鸣与自然和声夹杂其间,它既不同于蒙古长调,又不同于蒙古短调,是一种由游牧群众多声部演唱的原生态歌曲。</p> <p class="ql-block"> 五、独有文化:</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血脉相通,质朴情感相亲相融。中国的汉语诗歌有“赋、比、兴”的修辞手法,而“古如歌”的歌词中,也有类似的表现形式。以天空、草原、鲜花、骏马等事物开头,托物起兴,加以联想,引出主题——歌颂时政、感恩父母、赞美家乡、勉励为善等等。</p> <p class="ql-block"> 六、传承之地:</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前期,杭锦旗王爷府内还拥有着古代宫廷的武装部队、乐队编制,以及一直沿袭传承的“古如歌”艺人。之后,这些艺人散落在草原与大漠深处,成为今天“古如歌”传承的主要传播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古如歌”现仅存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沿河一带,主要分布在杭锦旗境的黄河沿岸地区的牧区,即独贵塔拉、什拉召、呼和木独、巴拉亥、巴拉贡、图古日格与伊和乌素。</p> <p class="ql-block"> 七、独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古如歌”是蒙古族古典音乐的经典,具有音乐学、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古如歌”最独特的文化属性是活态存在。“古如歌”歌词中体现出生态思想。“古如歌”被中央音乐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列为学院科研教学内容。2008年,“古如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2月,杭锦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古如歌之乡”,为鄂尔多斯市打出一张国家级“文化名片”。“古如歌”是中华民族音乐的一张“烫金名片”。</p> <p class="ql-block"> 八、独有品质:</p><p class="ql-block"> “古如歌”有一种放下与放开的胸襟;是一种团结、和谐、正能量的聚集。通体反映的是一种向上向善之风。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及沟通,激发了万物的灵性;是与祖先之间的超然沟通,是与祖先的通灵,得到祖先的呵护与保佑;是与长生天之间的沟通,使之传承与发扬。</p><p class="ql-block"> 保护和传承“古如歌”,其精髓就在于它体现出的团队精神、向善精神、拼搏精神;其价值就在于古今相融、以歌言志、温润道德、涵养性情、崇尚自然、敬畏规矩、守望相助、不屈不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九、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十、传承方向:</p><p class="ql-block"> 绽放古老苍韵的人类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锦古如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发展和吟唱着,用它特有的韵律绽放着其古老苍韵,承载着历史赋予它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古如歌”的思想性体现在其说教方面,在很多曲目中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其说教内容对规范人、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有着积极意义。“古如歌”其价值不仅体现于音乐学、文艺学、民族学和民俗学,对其研究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杭锦“古如歌”既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彰显了伟大民族的内涵。因此,创建杭锦“古如歌”展览馆,既是致敬我们的祖先,也是为了响应党中央文化兴邦的伟大号召,把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出去,走向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传唱“古如歌”表现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表现出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如歌”考究,涵盖着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目标上同心同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性,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根植于广大群众的心灵深处。</p><p class="ql-block">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如歌”深探,以正确的历史观、发展观将文化自信中最本质的一面清晰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从纵深历史、开阔视野、完整内容、宽广胸怀、整体考量、立体布展来诠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重大意义,让人们从一首歌中感受时空的穿透力、思想的引领力、艺术的吸引力、时代的感召力,从而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特别声明:1、本作品属于原创,非本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2、诚邀专业人士共同斧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杭锦古如歌”保护和传承助力加油。</p> <p class="ql-block"> 创作室地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民生小区C区17号楼4号底商202室电话:153897757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