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大竹林

李秀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钩沉大竹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原创】 李秀瑜/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重庆两江新区大竹林凤栖沱镇,位于嘉陵江东岸,这里是国营重庆第二机制砖瓦厂和数十家企业所在地,曾经数度车水马龙,热闹非常,又多次寂静冷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街道及厂区房屋破旧、道路断裂,雨天人走小路泥泞,晴天车行尘埃飞扬。厂区红砖厂房的车间破旧不堪,房屋内外垃圾凌乱,杂草丛生。绿茵包围着塌陷倾斜的厂房,一派荒凉破败。人们大都纷纷迁出,少量的原住民和外来人员还在苦涩地期待。大竹林成为城市的死角,似乎被时代遗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些年,这里的绿茵红墙被一群画家发现,每天自发地聚集数十人在此写生作画,他们或油画、水彩,或丙稀、国画,将阳光下的红墙旧瓦、绿树道路描绘入画。作品多为印象主义和写实为主的风景画,追求唯美,讴歌色彩丰富的大自然。“大竹林写生”群里聚集的数百位画友,他们有来自大专院校的讲师、教授,有来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设计师,也有新入此道的美术爱好者。这里没有艺术“大师”故弄玄虚的讲演;没有学术流派“唯我独尊”的纷争,有的是画友们友好的互勉,以及深情于往事的回忆。大竹林写生群,纯属画者们情趣满满地自愉自乐,把生活中的无聊时光用画笔和颜色填满画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闲暇之时,偶尔也参与其中写生,享受大自然赋予世界的颜色。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大竹林这片空旷陈旧的土地上,竟然藏着一段抗战往事,令人悲悯感慨。笔者钩沉往昔,查阅资料,走访当事人后裔,作文以飨读者,共同缅怀所有为抗战作出贡献的先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重庆第二机制砖瓦厂”的前身是“四川三才机制砖瓦厂”。抗战时期,日本鬼子对重庆实施五年多的狂轰滥炸,该厂生产的砖瓦为修复和重建山城的房屋、车间做出了特殊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所谓“三才”指的是民国时期三个巴渝名流才子。他们是刘子如、王嶽生和胡汝航三位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子如(1870~1948)万盛人。重庆巨商、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和爱国知名人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嶽生(1884-1941)巴县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时期,王嶽生曾任四川省财政厅长。1927年随着蒋介石叛变革命,王嶽生又与熊克武等国民党老同盟会会员到上海,积极参与反蒋斗争。由于国民党党内纷争,内讧不断,革命屡屡受挫。王嶽生毅然决定弃官经商,选择了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开始步入商界,入股银行业、投资兴办民营企业和社会福利事业,为振兴国家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竭尽了全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胡汝航(1883—1944)重庆璧山人,民国实业家、银行家,四川美丰银行股东。先后担任司法部参事、工商部秘书长、四川高等审判分厅监督、重庆执行律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王、胡三人曾联合创办重庆市私立孤儿院、綦江私立青山孤儿院、井口青峰小学,并在其中开展办学,刘子如任院长,王、胡二人为孤儿院董事会副主席。曾经被孤儿院收留的学生中,有红岩革命烈士江竹筠、原重庆市政府副市长余跃泽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抗战爆发,已近古稀之年的刘子如老先生组织四川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慰问,并多次亲自率队前往。前线所到之处,目睹到处是被日机和炮火轰炸的断壁残垣,其惨不忍睹的景象令老先生悲愤填膺,决心以行动救亡图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子如先生回渝后,立即找来好友王嶽生和胡汝航二人,提议在重庆兴建一个现代化机制砖瓦厂,大量生产青砖红瓦以支援抗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三人本是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朋友,大家一拍即合。共同集资1.5万银元,其股份由三人均摊。经勘察决定,选址于巴县井口乡嘉陵江对面的大竹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右一为刘子如慰劳新四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于是三人分工合作,由刘子如组织在汉口购买和运输机器设备,聘请技师安装、调试和指导生产。王嶽生、胡汝航负责组织流动资金和销售。三才砖瓦厂生产砖瓦和泥搅绊、压制成型等全由机器操作,流水线作业。该厂有八个生产大窑,每窑可烧制青砖四到八万匹。生产的“洋瓦”分西班牙型和法国型。这种先进的机制砖瓦产品,质量上乘,其售价远低于舶来的洋瓦,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和经济效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久,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三才砖瓦厂“生逢其时”,众多的政府机关、外国领事馆和企事业单位纷至沓来,砖瓦销售看好,生产蒸蒸日上,产品供不应求。随即他们又扩大生产规模,在三才厂附近又新建一个“重庆三多机制砖瓦厂。”仍由三人合资兴建。“三才”;“三多”两厂日夜加班生产,为迁来陪都的外国大使馆、领事馆、各大兵工厂和内迁企事业单位源源不断地生产所需砖瓦,所创利润十分可观。其间,两厂产出利润为抗战捐资达30万银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该厂不仅生产技术先进,砖瓦质量优异,广告意识也新颖别致,精心制作的广告有:“各国式机器砖瓦,本牌式机器砖瓦,普通人工各式砖瓦,定制式样保能如意”;且有浓厚的振兴民族工业广告:“适应社会需要,挽回国家利权,专门技师精造,出品远胜舶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8年2月,日本飞机轰炸重庆,王嶽生一家迁到三才砖瓦厂的办公楼住家,遇到日机飞临重庆上空,立刻到厂里的防空洞躲避空袭。期间,三才砖瓦厂的经营管理权由王嶽生儿子王大勋和张泽渊管理,直到1940年深秋,刘子如从前线归来处理儿子刘福田欠下“美商胜家公司”的巨额债务为止。刘子如退出三才砖瓦厂,经营由王嶽生、胡汝航二人管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才”“三多”机制砖瓦厂当年生产经营,并非人们想象的顺利,不仅困难重重,而且异常艰辛。抗战时期国家山河破碎,国统区秩序混乱。生产经常受到无端干扰,刘、王、胡三人虽是重庆有影响力的社会贤达,但面对乱世,常有力不从心之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厂里用于生产运输燃煤和砖瓦的三艘大船,经常被国民党军政部和金陵兵工厂强行封船征用于运输军需物资。经多次申诉协调,虽领有政府授予禁止封船征用的旗帜二面,“但来封船之兵则不问其他理由,只顾他用,否则船夫即将被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1年到1943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非常困难的时期。前方兵源吃紧,后方大势抓丁。四川由“三丁抽一”改为“三丁抽二”和“五丁抽三”。整个抗战期间,四川征兵达325万青壮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重庆档案馆一份有关“三才厂”停业整顿的史料记载:“四乡强拉壮丁之事,商人、厂家真无法以避免,工人等在此抗战期间不能安心做工,每遇拉壮丁者前来,即四散逃跑,障碍工作,毫无保障,且敝厂亦曾依法照派壮丁,但尚不能得着保障”。“胡汝航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十二月去世,厂务即停顿,厂房、窑子、工具破坏不堪,并欠外债砖十余万,洋瓦八万余,煤、米、工、资、运费等三十余万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王大勋(王嶽生之子)被债权人等控告,无法辞责,由亲友及债权人等之资助,筹备复工。于去年阴历三月开始修整,于七月开始烧窑。因厂内尚未整理就绪,暂以二个窑子烧于三十三年五月,始将窑子及厂房、工具等全部修复完备。但以燃料问题,从六月起又暂时停工。自去年八月出瓦后,所有运销砖瓦系遵照税法办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5年,抗战胜利后内战又起,燃煤、人工工资等物价飞涨,加之社会建设停顿,市场需求锐减,导致产品滞销,工厂难以维继,逐渐停产。至1949年前,大竹林没有了昔日的繁荣热闹的景象,归于平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才”“三多”砖瓦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解放后,重庆迎来了新的建设时期,由国家投资,在原“四川三才机制砖瓦厂”和“重庆三多机制砖瓦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国营重庆第二机制砖瓦厂,”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基地。高峰时期,有职工三千多人,厂里拥有自己的码头、学校、医院、托儿所和完善的商业设施,所生产的优质页岩砖和其他建筑材料,长期为市场供不应求。上世纪整个五、六、七十年代的三十多年,“二砖厂”为重庆和西南地区的基础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八十代后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重庆第二机制砖瓦厂”的技术改造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以及市场竞争泛力等原因,最终致使该厂全面停产至今,令人惋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碧绿的嘉陵江水静静地流过大竹林,带走了它昔日的辉煌,缓缓地汇入时急时缓的万里长江,流向远方,融入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竹林近百年的喧嚣与静谧,是地方制造业在历史浪潮中跌宕起伏的缩影。画家们的作品为它留下了阳光下最后的身影,虽然多姿多彩,却给人几分凄美的感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悉,大竹林嘉陵江大桥即将动工,该桥分上下两层,均为双向6车道,全长0.9公里,总投资10.6亿元,未来该大桥建成通车以后,西部新城又将新增一条连接主城北部区域的大通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近来,大竹林凤栖沱镇已经完成原住民拆迁登记与赔付,即将进行重庆两江新区的片区改造。不久的将来,一个新兴的现代化城镇将矗立于嘉陵江边,迎来它的新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感谢王海阔先生(王嶽生嫡孙)为本文提供“四川三才机制砖瓦厂”历史资料。王海阔系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专家、原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副研究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2年3月22日于重庆</span></p><p class="ql-block">(注:部分图片为网络下载,向藏家致谢,如有不妥,告知即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