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在行动 说课马前卒 ——记塔里木一组音乐教研活动

林中🐦

<p class="ql-block">  “说课”一般处于备课与上课之间,是备课的进一步深化。虽然说课看不出教师临场发挥的教学机智,看不到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实际效果,甚至有时还可能说得好讲不好的现象,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说课”是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通过说、听、议等方式,集思广益,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因而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避免课堂的无效劳动。同时,“说课”者为了提高“说课”效果,听着为了评得准确到位,都必然与课标相结合,留心说课者的每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从而深入钻研教材,双方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p> 说课一 <p class="ql-block">32团中学那朝珍老师从它的来源、分类、以及特点分析了此曲。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云南省弥勒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阿细跳月在阿细语中称为“嘎斯比”,意为“欢乐跳”,它是彝族阿细人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源于阿细人古朴的“阿细跳乐”,因多在月光下的篝火旁起舞,故名“阿细跳月”。阿细跳月发源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山一带,在弥勒县彝族阿细人聚居的村寨及泸西、陆良等地广泛流传。阿细跳月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上千人,多在祭祀、节日、盛典时表演,具有较强的自发性、自娱性和群众性。它集歌、舞、乐于一体,有规范的舞步和套路,其舞蹈可分为老人舞和青年舞,舞步包括踹脚跳、鹤步单腿跳、弹跳步、跑步跳、转身跳、拍掌跳等形式,音乐为宫调式大三度五拍节,起舞时以大三弦、大中小竹笛、小三弦、三胡、月琴、唢呐、哨子等阿细民间自制乐器伴奏。阿细跳月节奏热烈欢快,动作豪放粗犷,舞姿矫健飘逸,韵律强劲,气势恢宏,具有较强的感召力。</p> <p class="ql-block">说课二</p> <p class="ql-block">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另外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传说》和《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35团中学李闯闯老师着重从引子、呈示部主题、展开部两个部分让学生体验、感受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相遇、同窗三载、互伴互玩、英台抗婚的整个过程,感受了青年男女在封建时代为争取婚姻自由而做出的伟大抗争。</p> <p class="ql-block">说课三</p> <p class="ql-block">  《长江之歌》是由胡宏伟作词,王世光作曲,季小琴演唱的歌曲,是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该曲创作于1984年,2019年6月,该曲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p><p class="ql-block">1983年,《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后,制作者收到大量观众来信,建议给《话说长江》的主题纯音乐《长江之歌》填上词,用一首主题歌来表现中国人民与长江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情意,在播出最后一集时,制作组向全国征选主题歌词。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歌舞团的作词人胡宏伟在得知此消息后,作为纪录片忠实观众的他酝酿了两天后,写下了自己为纪录片创作的歌词。1984年元旦,他将歌词投入沈阳市的邮筒中,寄往北京;3月,他的歌词从4583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最佳创作奖,并被纪录片节目组定为纯音乐《长江之歌》的歌词。之后,王世光对原曲的旋律和节奏又根据歌词做了一定的修改,加强了歌曲的歌唱性。</p> 收获 <p class="ql-block">  通过说课比赛,每位老师对说课有了新的认识。说课是一种不同于备课和上课的展现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特殊的形式。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即不能按教案字不差地背 下来,也不能按说课稿字不差的读 下来。 听完这几节课后,我深刻体会到一节成功地说课,一定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的进行,而且口齿清楚。在说课中,角色定位定要准确。说课者的身份定位应该是一个交流者、一个探讨者、一个平等的对话者。说的过程不是先知在布道,也不是专家在培训,更不是学生在求教。语言要富于变化。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说课的成败。此外,我对说课有了更深的理解。要说好课应该有一个简明扼要的课件,重点突出,忌烦琐的文字填充。</p>

说课

阿细

歌词

长江

纪录片

弥勒县

课者

阿细人

备课

祝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