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程孟辉<br><br>(接续)中世纪时期,当年那个盛极一时的古罗马帝国已经不复存在。从历史的角度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罗马帝国的解体和文明的衰落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6世纪中叶的晚些时候(公元568 )在意大利北部冉冉升起了一个伦巴德王国(Kingdom of Lombard, 公元568 —774)。这是伦巴德人在意大利北部建立起来的一个封建王国,其版图范围大体包括近代的伦巴德以及威尼西亚、利古里亚和托斯卡纳的大部分地区,首都为帕维亚城。伦巴德人是日耳曼民族的一个支脉,公元1世纪居住在易北河下游一带,5世纪初迁至多瑙河中游一带。后因阿伐尔人侵袭,首领阿尔博因率部于568年进入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意大利,占领伦巴德和托斯卡纳等地,由此创建了伦巴德王国,后又攻占帕维亚并定都于此。征服之初,伦巴德军事贵族势力强大,各地公侯割据称雄。在这种条件下,原先比较固化的伦巴德血缘公社也开始逐渐瓦解,并随之建立起以地域划分的农村公社──马尔克公社,在所有制方面有所变化,例如自由买卖、转让和抵押土地,农村公社内部因此也开始逐步出现两极分化,大部分的公社社员失掉他们原有的份地,与原罗马的自耕农一起被沦为半自由的佃农。在伦巴德人剥削形式的影响下,原有的本土罗马奴隶及被释放的奴隶逐渐同伦巴德的这些半自由人融合成依附农民;另一方面,伦巴德的军事贵族们则通过入侵夺占大量土地,从而成为大地产的所有者。正是针对上述国家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国王罗塔里施行新的对策,他于643年亲自主持编纂了《伦巴德法典》。该法典其中明令规定:各公侯必须交出一半地产,以助王室。此后,危机缓解,王国局势走向稳定。继此之后,各代国王也陆续对《伦巴德法典》进行修订和增补,不断完善,故而使其成了一部伦巴德人习惯法的汇编。这部法典促进了伦巴德人新的封建关系的形成,是研究6~8世纪伦巴德人的生活习俗、国家机构、司法制度、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状况的重要历史资料。727年,国王留特普兰德颁布一系列法令,进一步强化了王权。其后,伦巴德加强对外贸易,积极扩张,势力达到意大利中部,并继而建立起了斯波莱托和贝内文托两个独立公国,751年夺取拉文纳,并企图夺取教皇驻地罗马城。应罗马教皇斯蒂芬二世之请,法兰克国王丕平(矮子)于754年和756年两次远征意大利,击败伦巴德人,夺回拉文纳,交还教皇。773年查理征服伦巴德,废黜伦巴德末代国王德西迪里,并于次年(774年)并入了法兰克王国。 <br><br><br><br><br><br><br><br><br><br> <br> 由此,我们看到,意大利王国(拉丁语:Regnum Italiae或Regnum Italicum)是774 年弗兰克人击败了伦巴德人后,处于弗兰克王国卡洛林王朝控辖下的一个政治实体,更准确地说,这时的意大利王国充其量是一个半独立的国家。之后,在法兰克王国分裂后(888年),这个意大利王国才得以摆脱控制,获得独立,并于961 年被归并于神圣罗马帝国(全称:德意志民族首都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o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10 世纪至19 世纪初地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君主帝国,其疆域版图以日耳曼尼亚为中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其鼎盛时期,包括意大利北部【原属中法兰克王国】和勃艮第、弗里西亚【今低地国家】)。这里请允许笔者特别提示一下:所谓的意大利归并,其实就是意大利王国与同为奥托(法兰克国王,也是意大利国王,属共主)治下的法兰克王国合并构建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到了中世纪中期,意大利地区的中央政府迅速消失,然而,尽管如此,“意大利王国”的名称和概念却依然存在。意大利在中世纪时期最显著的表现特征就是其北部城邦(城市共和国)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在10-11 世纪期间,其中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热那亚共和国以及米兰公国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兴起的新型城邦和国家。后来,这些国家或地区都先后被法、奥等国所侵占或吞并。<br><br><br><br><br><br><br><br> <br><br> 欧洲在结束中世纪的千年漫漫长夜之际,作为南部欧洲重要大国的意大利终于也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先是在这个半岛国家如火如荼地兴起,之后以其锐不可当的燎原之势席卷整个欧洲大陆,这场洪波连天的运动使意大利成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和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意识形态革命。这场运动虽然起始于中世纪的尾声时期,但在本质上却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早在13世纪末14 世纪初,作为资本主义的萌芽最先在意大利产生。14 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中逐步萌生和发展(如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随着世俗政权反对教会斗争的发展,文化上也开始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于是,一种广泛的文化运动率先在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这些意大利的先进城市中蓬勃发展起来,之后又逐渐推扩蔓延到英、法、德、荷等欧洲其他国家。因此,这三个先进城市后来也就成为了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最大中心。<br><br><br><br><br><br> “文艺复兴”这个词,最初是由意大利画家兼建筑家瓦萨利(Giorgio Vasari,1511-1574)使用的。他在《优秀建筑家画家雕刻家传》(1550 年出版)中指出:那个时代的意大利造型艺术的特点是复兴古代的审美标准,艺术的目的在于模仿自然,表现人的个性,高扬人的思想情感。这就与中世纪神学统治的教会文艺思想、与表现心灵朝向天国的哥特式建筑、与抽象的象征的甚至是怪诞离奇的艺术形象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就文艺的范围来说,所谓的文艺复兴,其实就是对中世纪以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肯定和发扬,换言之,就是意味着古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和美学的“再生”。<br><br> 意大利文艺复兴 ( Renaissance in Italy )其实是个引子而已,由它导出的是一场席卷全欧洲、历经4个世纪(14 —17 世纪)的伟大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说到底是欧洲那些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一场实质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它发源于意大利,然后在西欧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和高度发展。这场伟大运动的最早的两位代表人物是佛罗伦萨诗人但丁和画家乔托。<br><br><br><br><br><br><br><br> 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城市贵族家庭,13世纪末的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者之一,著有长诗《神曲》(代表作,原名:《喜剧》,后来,薄伽丘将其命名为“神圣的喜剧”)。《神曲》分为三个部分(篇章):第一部分“地狱”(Inferno)、第二部分“炼狱”(Purgatorio )、第三部分“天堂”(Psradiso)。《神曲》系传世之作,但丁被认为是中世纪末期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西方最杰出的诗人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既是中世纪意大利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先驱。恩格斯在谈到但丁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价值和历史地位时曾对之作过如是论述:“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大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共产党宣言>1893年版意大利文版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1卷第249 页)。关于但丁的生平记载资料流传至今的不多,但写他的人却不少,因此,有许多说法也未必不可靠。例如,有一种说法认为,但丁可能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但也有人说,但丁早年曾在波隆那及巴黎等地念书,还有一部分学者说他是在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托马斯·阿奎那所弘扬的“神学笼罩一切学术”这样一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等等)。不过,不管怎么说,但丁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正是意大利封建制度开始走向崩溃,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新旧社会交替时期,但丁从许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师那里学习到不少东西,包括拉丁语、普罗旺斯语和音乐等。年轻时的但丁可能做过骑士,参加过几次战争,20岁时结婚,其妻为他生育了6个孩子,其中存活下来的有三子一女。但丁时代,当时佛罗伦萨政界基本上分为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齐柏林派和效忠教皇的盖尔非派两个派别。我们知道,13 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教皇势力强盛,故盖尔非派占据了上风,他们击败了齐伯林派,并将他们以流放惩处。盖尔非派掌权后,1294年,当选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想管控佛罗伦萨,一部分富裕的市民希望城市独立,不愿意受制于教皇,于是便分化成“白党”;另一部分的那些包括没落贵族在内的破落户们,这些人则希望诉诸教皇的势力实现咸鱼翻身,成为“黑党”。两派争斗重又开张,但丁的家族原来是属于盖尔非派,但丁热烈主张独立自由,因而成为了白党的中坚骨干人物,并被当选为最高权力机关执行委员会的六大位委员之一。但丁素来性格秉直,我行我素,他有一句名言叫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1301年教皇特派法国国王的兄弟瓦鲁瓦的卡罗(Carlo di Valois)去佛罗伦萨“调节和平”,白党怀疑此行另有目的,派出以但丁为团长的代表团去说服教皇收回成命,但没有结果,果然,卡罗到佛罗伦萨后立即组织黑党屠杀反对派,控制佛罗伦萨,并宣布:放逐但丁,一旦他回城,任何佛罗伦萨士兵都可以处决或烧死他,从此但丁再也没有回到佛罗伦萨。<br><br><br><br><br><br>今天<br><br><br> 1308年卢森堡的亨利七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预备入侵佛罗伦萨,但丁给他写信,指点需要进攻的地点,因此白党也开始痛恨但丁。1313年亨利去世,但丁的希望落空。1315年,佛罗伦萨被军人掌权,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罚金,并于头上撒灰,颈下挂刀,游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国。但丁回信说:“这种方法不是我返国的路!要是损害了我但丁的名誉,那么我决不再踏上佛罗伦萨的土地!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难道我不向佛罗伦萨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触宝贵的真理吗?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愁没有面包吃!”但丁在被放逐时,曾在多个意大利城市居住,也有史料记载,说但丁曾去过巴黎,并以著述排遣其乡愁,并将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写入他的名作《神曲》中,对教皇揶揄嘲笑,他将自己一生单相思的恋人、一个叫比特丽丝(Beatrice)的女子、25岁就去世的美女安排到天堂的最高境界。但丁于1321年客死意大利东北部的腊万纳异乡。<br><br> 但丁的作品基本上是以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作的,对形成现代意大利语言以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起了相当大的(基础性)作用,因为除了拉丁语作品外,古代意大利作品只有但丁是最早使用活的语言写作,所以,他的作品也是对文艺复兴运动起了先行者的作用。<br><br> 但丁一生,知识广博,诗人早年曾师从布鲁内托•拉蒂尼(当时的意大利著名学者),系统学习拉丁文、修辞学、诗学和古典文学,他对罗马大诗人维吉尔推崇备至。在绘画、音乐领域,但丁也造诣不凡。此外,他还精心研修神学和哲学,深受古罗马大哲、神学家、教父圣•奥古斯丁思想影响。奥古斯丁所在的时代是欧洲的社会和政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也正值罗马帝国走向衰亡时期。之后紧接着就是欧洲进入黑暗的千年中世纪时期。这个时期最大最显著的时代社会特征是宗教狂热,可谓黑暗而残酷。而欧洲基督教的有组织教会的形成,也正是发生在这个时期。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成了推动基督教发展的主要力量,并在之后的千百年中一直被视为基督教教义的主要来源。 在个人私生活方面,但丁曾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这段珍贵的情感心路历程也在其文学创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那是在但丁的少年时代,他随父参加友人的聚会,就是在这次非同寻常的聚会上,他遇上一位名叫贝阿特丽切的少女。少女的妩媚端庄、贞淑、秀丽与优雅的气韵令但丁对贝阿特丽一见倾心,深深钟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贝阿特丽切后来遵从父命,与别的男子成婚,婚后数年便因病夭亡。这对年轻的但丁不啻是一个严重的情感伤痛。于是,内心哀怆、伤心不已的但丁将自己几年来陆续写给贝阿特丽切的三十一首抒情诗以散文相连缀的形式,冠以《新生》之名结集出版。书中抒发了诗人对少女深挚的感情、纯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