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是数出来的——听罗鸣亮老师讲《小数的意义》

<p class="ql-block">  "数是数出来的",这句话常听常说,但都是把它应用在整数的范围。今天听了罗鸣亮老师的《小数的意义》才知道,原来小数也可以是数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在数数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明确小数产生的必要性。我们以往的教学都是从测量开始的,如测量黑板、课桌的长度等。在测量中发现不能用整数表示,于是产生了小数。而罗老师却是在简单的数数中让学生发现, 这个正方形没涂满(红色),不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不能用1表示,于是想到了小数。</p> <p class="ql-block">  在认识一位小数时,罗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涂色部分你会用哪个小数表示?学生在猜测、说理中理解0.1,并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数一数理解10个0.1是1。</p> <p class="ql-block">  在初步理解10个0.1是1后,罗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先让学生猜"信封里的正方形,涂红色的是4份,用哪个小数表示"。当学生认为是0.4时,出示图形。让学生自己发现这里不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不能用0.4表示,一位小数的意义再次凸显。</p> <p class="ql-block">  认识两位小数时 ,继续让学生通过"猜数、说理"的方式进行。发现用一位小数无法表示时,根据前面的经验,学生想到了把0.1平均分成10份。在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了0.1和0.01之间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关于三位小数,老师没有给出图形,而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自主建构正方形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想出来两种方法,老师借助直观图沟通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思考、辨析中明白三位小数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最后,罗老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把正方形变成数轴,结合自己的身高使学生初步体会数轴上的点和数是相对应的,也让学生知道小数的整数部分不一定都是0,对小数的意义进一步理解。</p> <p class="ql-block">  我的感悟:1.数学教学更应关注数学的本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认识到小数不是分数的改写,是不断细分的结果,是十进制不断从高位往低位扩展的结果。2.注重数学模型的建立。本课中,从一开始的正方形模型到最后的数轴模型,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数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p>

小数

学生

正方形

老师

数轴

理解

数是

平均分

意义

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