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发老先生永垂不朽

老张

<p class="ql-block"> 一篇迟到的追悼会演讲辞</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我敬佩、爱戴、德高望重的爷爷(张国发)逝世52周年而作</p><p class="ql-block"> ——孙张习涛</p> <p class="ql-block">  爷爷于1970年农历9月23日病逝,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19岁,在安居棉花採购站助征,晚上接到消息,马上步行近二十里路赶回家中。本家的人都在那儿,聚在一个小院落里,密密麻麻挤满了人。虽然人多,但亊情都安排得井然有序。那时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什么都靠自己做。在族长们的安排下,女人做寿衣,做花圈(花圈算是那么个样子,虽然不好看,但远看还是那么回亊;大大小小共做了一百多个。)男人负责接待客人、借用桌椅板凳等各种器具并随时办理各种事务;我在棺材上写“寿”字,画画,修饰棺材。由于没经验,油漆流得到处都是,反倒弄得不好看了。请了一个道士诵经,我们后生多,一跪一大片,场面很是壮观。由于爷爷的威望高,前来送葬吊唁的客人很多。出葬时,村头小学一个班的学生帮忙举花圈,队伍从村头绵延到邻村刘家坡,一里多路长,隆重而热烈。</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那时农村还没有开追悼会的习俗,一是由于人们的文化层次太低,即使逝者很了不起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二是人们都没有开追悼会的意识,认为开追悼会是大人物的事。唯一的祭奠方式就是道士的几场颂经和子孙们伏地跪拜(那场面也很庄重严肃,那时的人都虔诚得很,不像现在的人嘻嘻哈哈,走过场,根本看不出悲伤的样子,好像亲人死了与他没什么关系,难怪现在好多人都没有什么亲情与友情,每每想到这些问题,老年人就感到伤心)。</p><p class="ql-block"> 爷爷在世82年,从我记事时算起,与爷爷相处总共十多年,加上长辈们的介绍,我对爷爷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主要是敬佩。在我的心目中,爷爷性格完美,情趣高雅,聪明能干,心地善良,心胸豁达,乐意助人,处事沉稳,低调生活。我从小时候就效仿爷爷,凡亊都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但由于性格基因的影响,到老了也没学到多少,我个人认为与爷爷比,十分之一都不及。</p><p class="ql-block"> 爷爷虽然已经去世五十多年了,但他老人家的光辉形象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我总觉得少爷爷点什么,偶然的机会,我想到了追悼会。追悼会是开不成了,但我可以用追悼会主持人和后生的双重身份写篇文章(主持人讲话客观,后生的悼词情真意切,真实),借以将爷爷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德载入史册,让爷爷的事迹名垂青史,有口皆碑,名扬四海,光照人间,永垂不朽,万古流芳。</p> <p class="ql-block">  爷爷和奶奶养育了5个儿子, 径过几十年的繁衍发展,如今已经有24个独立的家庭。21个孙(其中14个孙子,7个孙女),41个曾孙(其中21个曾孙子,20个曾孙女),爷爷以下已经有6代人了,来孙就已经长很大了。成为了拥有一百多口人的大家族。</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爷爷的子孙后代的合影,按长幼家庭顺序排列。由于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照片由原来的黑白逐渐变成了今天高清度的彩照;由于原来相机少,照相的机会少,好多长辈都没有留下可贵的影像,实在遗憾。由于每个家庭工作性质不同,性格、兴趣爱好不同,有的家庭照片很少,有的甚至没有,所以照片一直收集不全。以下是大部分族人的照片,特提供给大家欣赏。如有新片,请及时发过来,我将及时补充。</p> <p class="ql-block">  爷爷的长子(我的伯父)张在正夫妇及其子孙们。</p> <p class="ql-block">  爷爷的孙子们相聚合影。</p> <p class="ql-block">  爷爷的部分曾孙子相聚合影。</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爷爷的二儿子张在顺(我的父亲,可惜他一生没照过相,也没留下可作纪念的照片)一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爷爷的三儿子张在光(我的三叔父,三叔父英年早逝,没留下照片)的后生们。</p> <p class="ql-block"> 爷爷的四儿子张在明(我的四叔父,四叔父四十多岁时因病去世,也没留下可作纪念的照片)的后生们。</p> <p class="ql-block"> 爷爷的五儿子张在祥(我的五叔父,也是没留下任何照片)的后生们。</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虚拟的追悼会上主持人的演讲辞与孙子悼词的综合演讲内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张国发老先生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  九霄雪花纷纷苍天表悲意,</p><p class="ql-block"> 三溪流水淙淙大地动哀情。</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九七0年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在我心里,这一天是令人撕心裂肺、痛心疾首、终生难以忘怀的黑暗时刻。就在这一天,死神无情地剥夺了备受人们尊敬的、德高望重的我的爷爷——张国发老先生的宝贵生命。自此,爷爷用毕生的精力,历尽艰辛,走完了自已艰难曲折的人生旅程,他给自已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享年82岁。</p> <p class="ql-block"> 流水夕阳千古恨,</p><p class="ql-block"> 凄风苦雨百年愁。</p><p class="ql-block"> 爷爷从此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熟悉的这片热土地,离开了他热爱的人世间生活,离开了与他朝夕相处、亲密无间、难以割舍的亲人和朋友,同时,也离开了与他有着深厚情谊的左邻右舍和远近乡亲。他走得是那么匆忙,是那么地依依不舍,同时,又是那么的坦然、那么地从容和安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泪滴千行大地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哭声一片暮云低。</p><p class="ql-block"> 爷爷不幸去世的噩耗传来,苍天落泪,大地举哀,万民悲痛。当时,众亲友与众乡邻都惊呆了。此刻,大家的脑海里都在思考着同一个沉重的问题:难道这样的人也会死吗?多好的人啊!我们都是多么地离不开他呀!惊讶之余,人们迅速放下手头无论多么重要,无论多么繁忙的工作,也不惜少挣多少钞票,甚至不惜花费重金,不顾天气恶劣,不顾路途遥远,不顾旅途劳顿,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参加爷爷的葬礼及悼念活动。大家决定最后送他老人家一程,以此表达对他老人家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 注:那时还没有打工之说,只有因故迁居外地和在外地工作的,联系方式只有信件、长途电话(长途电话要到几十里外的邮局打,还要通过总机逐级转过去。电话打过去临时还很难找到当亊人。)、电报(电报也要到邮局发,几天后当事人才能收到)。那时没有手机,通知亲友必须登门告知。所以,那时办亊原始而艰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洪福随天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精神万古存。</p><p class="ql-block"> 为了悼念爷爷的不幸去世,治丧小组成立了,厨师来了,道士先生来了,乐队来了,亲戚、朋友都满怀着悲痛的心情,流着伤心的泪水,年老的相互搀扶着来了。悼念活动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至亲至友怀着沉痛的心情,撕心裂肺地哭泣着在灵堂守灵;道士先生在诵经,为爷爷超度亡灵;大班子在不辞辛劳地整理墓地;孝子孝孙们一边接待前来吊唁的客人,一边在道士的指导下进行传统祭奠活动;乐队在吹奏各种不同的哀乐;採购人员在不断购买和借凑各种所需物资;厨师在为客人烹饪各种美味佳肴;治丧小组在不断指导调节各项事宜。大家都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爷爷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雅云亡绿水青山谁作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成凋谢落花啼鸟总伤神!</p><p class="ql-block"> 爷爷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艰难曲折的一生,是艰苦朴素的一生,是历经磨难的一生,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他一生中的所作所为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他人,无愧于家庭。爷爷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但是,我们透过他一生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于平凡中表现出伟大,于普通中表现出高尚,于严谨务实中表现出坚韧,于谦让忍耐中表现出刚强,于关爱细腻中表现出仁慈,于勤奋助人中表现出聪明能干。所以说,他的一生既平凡而又伟大,既普通而又高尚。他的一生可以用两句话十二个字概括,那就是:终生辛勤做亊,一世淳朴为人。他死得其所,死得光荣。他的一生无怨无悔,走时也没留下任何遗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英容莫睹伤心难禁千行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亲恩未报哀痛不觉九回肠。</p><p class="ql-block"> 说爷爷平凡、普通,是因为他与大家一样,出生在普通的乡村,生活、成长在普通的农民家庭。喝的山泉水,吃的五谷粮,穿的粗布衣,住的泥瓦房。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田间地头,家务作坊;亲朋邻里,交际应筹;敬老抚幼,吃穿用住;你挑我浇,夫唱妇随;养家糊口,艰难度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平凡、普通。大家都这样,每天耳闻目睹,每天身体力行,司空见惯,有的人对这些事甚至鄙夷、厌倦。然而,正是这平凡、普通、司空见惯的行为,久而久之,却铸就了爷爷勤劳俭朴、宽厚仁慈、严谨谦逊、诚实守信、聪明能干、乐意助人、急人所急、有求必应、任劳任怨、坚韧顽强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德。他用毕生的精力,竭尽所能地为后人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一块不朽的口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勤劳一生撒手永抛家室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沉疴百日归魂欲望子孙贤。</p><p class="ql-block"> 爷爷于清末戊丑年——1988年(月、日不详)出生于张家畈一个贫民家庭。爷爷的祖父张开宏,父亲张世贵都是贫苦农民,爷爷堂兄弟四人,爷爷排行第三。爷爷成年后,与奶奶陶元诊(河源井冈陶家冲人)结为夫妇。婚后,爷爷奶奶勤奋劳作,精心耕耘,为建设一个理想的家庭而终生奋斗。</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奶奶夫妇俩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亲密无间、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一生到老,从没见他们红过脸,争过嘴,甚至从没有听到他们大声说过话。两人生活上相互关心,衣食起住相互照应,相互嘘寒问暖,他们径过一生的努力,历尽艰辛,终于建设了一个在当地远近闻名的,人人称颂的旺族家庭。爷爷个人的品行和能力也受到人们的普遍肯定和赞誉,被人们尊称为“发爷”。</p> <p class="ql-block">  爷爷经过一生的努力奋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人口财富,包括数量和质量。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从数量上来说,已经发展到由一个家庭到现在的24个家庭,爷爷已经拥有24个孙子,42个曾孙,一百多口人的大家族。由于爷爷的言传身教,以一生的不懈努力去教育和影响后生,家庭的人口素质也有明显提高,全家族已有大学生近二十人。长孙张习良从新中国建国开始,就担任张家畈大队会计直到退休。他头脑灵活,几十年间,工作认真细致,清正廉洁,不贪不沾,工作与账目从没出现半点差错。他不光为改善全大队百姓的生活作出了突出贡献,经常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与表扬,同时也为家族增加了光彩。孙子张寿山从军后,被培养为军事院校军事教授,授上校军衔。后转业到襄阳政府工作,先后担任宣传部长、市五医院院长与书记,市委党校校长,老年大学校长等职务。张寿山一生工作兢兢业业,政绩突出,年年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与奖励。两个儿子也分别出任政府和公安部门干部。孙子张习涛与儿子、儿媳均从事中学教学工作,也都业绩显著,经常受到上级领导与群众的好评。儿子张青松多篇论文分别获得县、省、国家一二等奖;张青松还在《智教.智学》初中生语文训练一书中担任主要编辑;由于工作能力突出,被市教育局录入人才库,多次参加中考语文命题。儿媳谢海艳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由于谢海艳数学功底深厚,而且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成绩始终在全镇名列前茅。孙子张习明一家定居武汉,一直在工业战线工作,工作稳定,生活富裕殷实。孙子张习勤及其三个儿子都从事铁路客运工作,工作也都有声有色。孙子张习平及其儿子张长运落户随州汽车客运站,长年经营长途客运,生意红红火火,日进斗金。曾孙张二光的两个儿子,一个广东,一个长沙,也都事业有成。孙子张小平不仅聪明能干,而且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勤奋努力,善始善终。他长期担任村电力工作,并兼顾生产水泥制品,家庭富贵和谐,受人羡慕。曾孙张爱顺,思想开放,敢拼敢闯,先后办有预制板厂,板子厂,由于头脑灵活,经营有方,生意一直兴旺发达,财源滚滚。曾孙张红兵夫妻勤奋,教子有方。不仅自己每年有稳定丰厚收入,而且三个子女也都有了稳定高薪的工作。曾孙张三光聪明能干,勤奋执着,积极进取,不懈努力,家庭建设日新月异。开三轮跑运输,学会了修车;过年磨豆腐,平时打水井,种葡萄种香瓜,帮人整修各种车辆,一年365天,一天也没有闲着。外出做工,个个老板都器重他,都舍不得让他离开。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他都能给老板带来成倍的效益。</p> <p class="ql-block">  爷爷一生勤劳俭朴、聪明能干、情趣高雅,深得后生与乡邻的敬佩与拥戴。</p><p class="ql-block"> 爷爷养育了五个儿子,晚年儿孙满堂。解放初期,一家四代三四十人仍欢聚一堂。五个儿媳轮流做饭,不攀不比,任劳任怨,家人相处十分融洽。平时,爷爷严以律己,做事以身作则,民主持家,与后生和谐相处,从不苛求、虐待或偏袒任何一个后生,对后生一视同仁,深得后辈们的敬重。后来迫于生计,父子兄弟不得不分家另起炉灶。分家时,爷爷与奶奶单过,奶奶于1965年9月病逝,爷爷依然一个人单独生活,直到1970年病逝。五个儿子分为五家,老大、老二、老三各分得两间正屋(正屋既长也宽,面积大),老四、老五住厅屋(厅屋面积小得多),爷爷与奶奶住两间小横屋。虽然分配不公,但考虑到实际情况,兄弟间却没任何人提出异议。</p><p class="ql-block"> 那时,爷爷无论处理任何亊情,后生们都深信不疑,绝对服从。因为爷爷做任何事情都径过深思熟虑,小心谨慎,实事求是,尽量客观公正。</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爷爷一直都是在勤奋劳作,一刻也没有休息。他的屋后围有一片园地,那时,一般的人家都是栽几棵树,种点花草,堆点柴禾,放点闲置物品,但爷爷却却将它开辟出来种上菜,一畦一畦,整齐排列,有十几畦,一年下来,却是不少的收入。在那个物资匮乏,经济萧条的年代,确实解决了很大的困难。解放前,每逢日本人入侵,土匪抢劫时,村民们都扶老携幼去避难,爷爷却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在家里修厕所,建宅院,从事家庭建设。到解放初,他共建有近二十多间大瓦房,而且作寝室的偏房都装有楼板,变一层为两层,成了假式楼房。为五个儿子娶妻立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我的记忆中,爷爷由于年龄大,解放后已经没有参加生产队劳动了,但是他一刻也没有闲着,无论走到哪儿,随身都带有粪筐,遇有牛羊的粪便,他都随手拾回去倒进厕所里。爷爷种的菜,虽然与别人是一样侍弄,但他的菜总是比别人的长得好,郁郁葱葱,鲜嫩诱人。</p><p class="ql-block"> 爷爷一生讲究卫生,时时刻刻注重个人形象。虽然那时条件简陋,物质匮乏,生活艰苦,穿的都是粗布衣服,住的也都是泥土瓦房,但是爷爷的房前屋后,厅堂卧室都摆放整齐,地面有如铺了地板,洁净如洗。由于条件差,人们入厕后擦屁股都是用石头、稻草、烂鞋帮,总之遇到什么用什么。一般的厕所里都放有一只烂鞋帮,而且反复用。但爷爷的厕所里却放的是火纸,他将火纸裁成小方块,一匝匝放在哪儿备用。</p><p class="ql-block"> 爷爷做事总是文质彬彬,慢条斯理,极像个绅士。他做什么事都不急不躁,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极其稳重,所以我觉得爷爷什么时候都没出过错。正因为这样,爷爷在我们家里威望极高,无论是儿子媳妇,还是孙子孙媳都为命是听,从不质疑。人家都说翁媳、婆媳关系难处,但他的五个儿媳都非常孝顺,我妈的脾气那么躁,连背地里都没有听到她对爷爷奶奶有过一句埋怨的话,要说有的,那就是尊敬。</p><p class="ql-block"> 爷爷一生俭朴,从不奢侈浪费。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他用餐都是简单而又简朴,基本填饱肚子就行,从不贪食。偶尔有一粒饭、一叶菜掉到桌上或衣服上,他都会立即捡起来吃掉。这些看起来简单、平常,但却体现的是一种良好的珍惜劳动成果与节约粮食,俭朴生活的良好习惯,一种高尚的品质,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爷爷识字不多,却是知书达礼,见多识广。在教育后生方面,犹如圣人。一是言传,于无形中让后生受其影响。在我的印象中,爷爷从没大声说过话,更没训过任何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爷爷谈话,总是娓娓道来,有如春风拂面,又如甘霖润禾。他家里常年挂有一幅二十四孝长卷,无论哪个后生去观赏,询问,他都不厌其烦地讲解,并引申拓展,让后生从中受到深刻教育。</p><p class="ql-block"> 二是身教, 爷爷与奶奶一生你恩我爱,和谐相处,为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处理夫妻关系树立了光辉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爷爷从不训人,从不大声说话,见人总是微笑在先。为后生培养良好性格,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了光輝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爷爷遇事不躁,临难不惊,沉着冷静,为后人三思而后行,正确处事,做人稳重作了表率。</p><p class="ql-block"> 爷爷光明磊落,一生从不惹事生非。一是他从不背后议论别人,二是从不轻信别人传言。有一次国贵爷对爷爷说:“发爷,xx说你如何如何”。爷爷听后笑着说:“我们那么好的关系,他怎么会谈论我呢?”爷爷经常用这件事教育后生不要轻信谗言,不要随便论人短长,要做到胸襟开阔,要能包容各种各样的人,更要学会做人,做正直的人,做品行高尚的人。</p><p class="ql-block"> 爷爷心胸豁达,生活态度乐观幽默。我们村两个生产队,六百多人。菜地辟在离村庄一里多远的一片坟地,那里土地肥沃,适合种菜。一次,有人告诉爷爷说:“发爷,你的菜昨夜被人偷了。”爷爷微笑着说:“这说明我的菜长得好哇,偷了我才高兴呢!”</p><p class="ql-block"> 爷爷毅力坚韧,心胸豁达,从不向困难低头,从不向后生伸手。五十年代,粮食比较紧张。爷爷奶奶没有参加劳动,抢不到工分粮,每月只能领点基本口粮。本来就不够吃,我们那时年幼不懂事,看到爷爷家饭熟了就拿着碗盛半碗。所以,爷爷奶奶的粮食总是接济不上。那时贵爷喜欢到爷爷家玩,几次看到爷爷奶奶尽吃南瓜,便问:“发爷,你怎么光吃南瓜?”爷爷说:“已经七、八天没粮食了,不吃南瓜吃什么?”贵爷说:“那么多后生,怎么不找他们要?”爷爷说:“后生们也很紧巴,都不好过,怎么好张口呢?”贵爷将这事对孙子习良、习树说了,他俩找每户收了一升米送去,这可把爷爷喜坏了,逢人就说,还是人多好啊!后生表现出来的优点,爷爷为他们高兴,并到处传扬。后生们有什么缺点和错误,爷爷也不埋怨指责。对于后生们,爷爷总是鼓励和勉励,不断地帮助后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成熟、进步。</p><p class="ql-block"> 爷爷性格优秀,严谨谦逊,低调生活,从不张扬。</p><p class="ql-block"> 一般的人凡有什么优点或业绩,都喜欢对人炫耀,但爷爷在后生面前从不讲自己的历史,更没有炫耀自己曾经怎么怎么了不起。他的事迹还都是其他长辈零零星星讲出来而后积累的。根据我接触的人分析,像爷爷这样从不炫耀自己的人真是少之又少。我觉得真正做到低调生活,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德,在后生面前能表现出这么多的优点,真的是难能可贵。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宽阔的胸怀,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学识根本做不到。</p> <p class="ql-block">  爷爷为人宽厚仁慈,心地善良,一向坚持扶残助弱,救穷济困,并能打抱不平,为贫穷弱小的人主持公道。一生都能急人所急,有求必应,深得远近乡邻的颂扬和尊敬。</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的战乱、灾荒年代,人们如果遇难遇坎或者矛盾是非时,不象现在有政府解决,那时完全靠自己硬撑。上述事情,只要爷爷到场,什么事都能逢凶化吉,大事化小,小亊化了,一切矛盾都能迎刃而解。平时家里争吵,邻居间因为一些种地呀,鸡鸭呀什么的闹起了矛盾,只要爷爷一到场,都能处理得让他们心服口服,让家人或邻居间和好如初。如果是经济纠纷,无论家庭内部,还是邻里之间,他都能妥善解决。如果实在过不去,爷爷就自掏腰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无论爷爷处理的哪件事,结果都是皆大欢喜。爷爷帮人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出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时间久了,这就成了一种性格,一种纯洁的品德。在张家畈方圆几十里内,在当地老百姓中,他于无形中给自已,也为乡邻们树立了一个高大而光輝的形象,也为自己树立了一块不朽的口碑。在当地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记得在我谈恋爱时,第一次到岳父家去(岳父家在我们隔壁大队,距我家有四里多地),岳父问我:“你的老人家(指父亲)是谁?”我说:“我的爷爷叫张国发(那时爷爷已经去世多年了)。”看得出来,岳父当时非常惊讶:“发爷呀!”就这样,岳父什么也没说,高兴地同意了。</p><p class="ql-block"> 每次想到爷爷或提到爷爷,我就会自然而然地联系到宋江。宋江一向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无论远近,只要求到他,他都给予帮助,因此,他有了“及时雨”的美称。一次,他从衙门出来,见一家人伤心痛哭,便前去询问:原来那家死了老人却无钱买棺材,他立即到棺材铺帮那家买了一口棺材。但宋江是个富户,他有钱,帮起人来不作难,而且他助人大多限于英雄豪杰。宋江还靠施耐庵帮他出了名。爷爷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只能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必要时用他微不足道的一点小钱去帮人排除危难,救人于水火。没人宣传他,也没政府那个要员去肯定他,只是享受了受他帮助过的人的尊敬和赞誉。但宋江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却出卖了所有与他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的兄弟,让兄弟们通过几十年艰苦卓绝奋斗的胜利硕果毁于一旦。可见,虽然宋江受时代的局限,但宋江是有私心的。而爷爷却不是这样,他不图名,不求利,帮人出于本能,济人来自善心,而且无怨无悔,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土地革命时,刘家坡村一姓李的被错判枪决。爷爷认为那人没有做什么坏亊,不应该死,硬是从刑场上把那人救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  德重如山寸草春晖难报德,</p><p class="ql-block"> 恩深似海空庭月夜痛思恩。</p><p class="ql-block"> 爷爷的不幸去世,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无尽的怀念,无尽的失落,无尽的忧伤。爷爷的不幸去世,是一个重大损失。从社会的角度看,国家失去了一位忠党爱国、勤奋严谨、正直无私、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乡邻们失去了一位诚实守信、憨厚朴实、乐善好施、幽默风趣的好前辈。从家庭的角度看,儿女们失去了一位既严厉而又宽厚,并一直为他们掌舵护航,终生承担家庭重担的好父亲。孙子们失去了一位心地善良、和蔼慈祥、可亲可敬的好爷爷。曹操诗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滕蛇乘雾,终为土灰。司马迁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增广》云:不怕三十而死,就怕死后无名。古人告诉我们: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谁也抗拒不了。但人的生命不在长短,而是要有意义,要有价值。要做到人死名存,虽死犹生;音容宛在,风范长存;精神不死,浩气凌空;有口皆碑,名播千秋;史册有名,名垂青史;名扬四海光照人间;永垂不朽,万古流芳。爷爷虽然离我们而去了,我们将永不能再见他一面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风范长存;音容宛在,浩气凌空;他的音容笑貌依旧,高风亮节长存;他的劳动本色后人永记,节俭家风世代相传。他的光辉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激励后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高歌猛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更梦惊耳边犹听教诲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泉路远眼中空流思亲泪。</p><p class="ql-block"> 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给家庭创造美满的幸福生活,爷爷倾注全部心血,努力奋斗,操劳一生。如今他撒手人寰,驾鹤西去,成为了我们敬仰的、怀念的历史古人。无论我们怎样千呼万唤,哭断愁肠,也不可能把他找回来了。真可谓是:姓在名在人不在,思亲想亲不见亲;想见音容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杜甫诗云:死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如今,爷爷已经长眠于地下,再也不管不顾我们了,但是,我们还要活下去,而且不能苟且偷安地活,要活得有滋有味,追求高标准高品位的生活。这里,我真诚地希望爷爷的子孙后代能够迅速地从悲痛的阴影中走出来,化悲痛为力量,全面继承爷爷的遗志,振奋精神,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文化科技知识,努力提高工作、生活等谋生技能,全面提高家庭人口素质,阖家团结协作,努力把自己的家庭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健康、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型家庭,成为当地旺族,让乡邻们刮目相看,让爷爷含笑九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祝爷爷早登仙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