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装懂贻笑多

黄河黎民

<p class="ql-block">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喜欢不懂装懂。出现这种社会世象的根本原因,乃是因为中国人爱面子。爱面子本来是件好事,但凡事须讲个程度,过分地追求某些事,就是太过度了,或者叫做过了头。俗语有“死要面子,活受罪”之说,就是体现这种做事适得其反的结果。有句成语:“过犹不及”也是这种意思。</p><p class="ql-block">自古至今,不懂装懂的社会世象很普遍,这就是相似于台湾著名作家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滤过性疾病,或者说它是一种民族劣根性。这种民族劣根性,不仅存在于高官显赫人物身上,同时也存在于下里巴人之中,不仅存在于高级知识分子层,同样也存在于斗大字不识的文盲中间。</p> 不懂装懂的一种典型表现,就是有些人在听不懂别人口头话语意思,或者看不懂别人书面文字意思之时,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硬是故意装出很懂的样子,比如听别人说话时,一边不停地点头,一边在嘴上承认:“是的,是的”,用英语说出,就是“yes,yes”。这种不懂装懂的表现,古往今来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br>从前,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做官,刚到南方,肯定有许多事情弄不明白,如果虚心请教别人,也许并不难懂。可这位先生却不想去问别人,他认为,那样显得自己太无知,太没面子了,他宁肯不懂装懂,结果惹出笑话来。一次,地方上有个乡绅请他去做客,大家聊得很开心,这时,仆人送上一盘菱角。这位北方人没吃过菱角,又不好意思问,主人家又一再请他先尝,无奈,他只好拿起一只菱角,放到嘴里去嚼。主人看他连壳也没有剥就吃了,心里很诧异,问他: “这菱角是要剥了皮才好吃的,你怎么整个丢到嘴里去嚼呢?”他明知自己弄错了,却还死要面子,一本正经地说:“刚刚到南方来,有些水土不服,连壳都吃掉了,为的就是清热解火。”主人摇摇头,说: “我们怎么没听说过呢?你们那儿这东西很多吗?”那人答道:“多得很呐!山前山后到处都有的长呢。” 菱角本来是生长在水中的,这人不懂装懂的样子,让主人不禁哑然失笑。<br> <p class="ql-block">比如当今台湾所谓的砖家孤陋寡闻,不懂装懂,说中国大陆人吃不起榨菜和茶叶蛋,还有台湾法官缺乏社会历练,却又不懂装懂,闹出笑话的例子时有所闻,台湾中部某未婚法官审理性侵犯案,曾当庭诘问被害人,房间暗暗的,“他怎么找得到弄的进去呢?”这名女法官当时仅26岁,长相甜美,个性羞涩,见到人不太敢说话,也没男友。有次审理少女遭人骗到房间性侵犯案;检察官论告犯行后,她思索一会儿,突然问被害人“房间内有开灯吗?”被害人答“没有”。法官再问“窗帘有开吗?”被害人想了一下回说“没有,房间是暗的”。女法官再问:“那全部都暗暗的,他怎么找得到弄的进去呢?”检察官形容当时庭上情形“好像漫画场面”,全场一片静默,没人敢笑出声。</p><p class="ql-block">现代社会,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中国与“老外”的交往日益增多,但又不是人人都会以熟练的外国语言与其交谈。常常有这样的情形,有时老外以英语或德语、俄语、日语等语言与你交谈,而你不能全听懂,但为了面子,避免对方产生对你不会外语的轻视,明知没听懂,也故意做听懂状,不时点头从口中蹦出“yes”单词。实际上,这个“yes”是不能随便说的。有时甚至会被对方利用或戏弄,以为你同意他的观点或看法。 </p><p class="ql-block">曾经看了一则报道,一天,德国国家电视二台记者松嫩博恩走进法兰克福书展中国馆,采访正站在迎宾台的华人女翻译,故意以快语速提问:“中国人今年想把德国图书市场搞砸对吗?”华人女翻译显然没听懂,但却点头回答说:“是的,我们很高兴来到这里。”然后,这段对话与画面很快上了德国国家电视二台节目,借此恶搞以达到反华目的。该节目播出后,影响很坏。 </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不懂装懂的官场笑话也是层出不穷,东北地区曾流传过一个不懂装懂的笑话,某官员在大会上做报告,因秘书写的讲话稿字迹潦草,一个“巧”字被秘书写分了家,象数字“23”一样,这个官员认不准这个字,但又怕失面子,只好硬撑着不懂装懂念下去,他念道:“我们要苦干、实干加23(巧)干”。还有一官员也不懂装懂,在大会上将秘书的稿子照本宣科,念成:“某某地区革委会稿纸”,会场一片大哗,秘书几乎晕倒,如此官象,亦可笑复可悲也。</p><p class="ql-block">在社会生活中,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历练和求索,我们不知道、不明白的道理和知识有很多,我们不懂就是不懂,要勇于承认,节如竹子,虚心向上,中国有句成语:“不耻下问”,意思就是说不懂就要问,不要以向人问问题而为耻,唐•韩愈在《师说》里写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在求知的领域里,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无知,不去虚心求教于人,而是死要面子,不懂装懂,那不仅会弄出贻笑大方的糗事,且还会造成贻害无穷的损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