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海口热闹的骑楼老街,我看到了冼太夫人纪念馆。“冼”不是“洗”,“冼”读作xian。</p> <p class="ql-block">门联写道:统一国家功勋万载,造福海南恩德千秋。哇,千秋万载,这评价不得了!可是往里探视,却是一个很土很俗的庙宇!鼎香炉也不放在正中。</p> <p class="ql-block">仅有门口的冼夫人骑马石像还在杂乱中显示着神气。然而,正是这样的土俗,显示了民间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且看纪念馆门口两边的说明。</p> <p class="ql-block">冼夫人大约生于公元512年,602年去世,大约活到90岁,称她为“冼太夫人”不为过。冼太夫人原名叫冼英,俚人即黎族人。她的父亲是百越族群中的一个首领,掌管十余万家。冼英年轻时就经常随父兄的兵马出巡,参与调解地方纠纷,出谋献策,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政治智慧与亲和力。传说她与高凉山强人大榭王比武,一剑劈开一块巨石,将这个恶霸降服,周边部族的男儿都不敢在她面前轻浮。但她从不随便耀武扬威。又传,冼英的哥哥冼挺被任命为梁州刺史后,不好好为民服务,却借朝廷威势侵掠周边地区,搞得怨声载道。父老劝说都没有用。反倒是冼英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开通了兄长的脑筋,从此怀柔安抚,勤政为民,消除了怨恨。冼英24岁时,汉族人高凉郡太守冯宝看到冼氏家族根深叶茂,冼英又才貌双全,便送厚礼,求婚联姻,冼家同意,<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俚融合。</span>冼英随之辅佐丈夫处理政事,十分勤快公正。如有违法作乱者,不论亲疏,一律对待,一时间声威震岭南。冼英努力在俚人中传播汉族文化,传授礼教和牛耕技术。公元539年,她请命梁朝,在海南岛设立崖州,统属于广州都督府,从此结束了自汉元帝罢弃珠崖之后580多年游离大陆的状态。冯宝病逝,她掌握军政大权,继续调解各部族之间的矛盾,维护民族团结。冼夫人经历了梁、陈、隋三个朝代。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隋朝确立,但有人围城反叛,冼夫人派孙子冯暄领军前往镇压,冯暄却与叛军关系密切,迟迟不愿进兵。冼夫人大怒,把冯暄抓起来投入监狱,派另一有远见的孙子冯盎出战,平息了叛乱。皇帝念冼夫人有功,免了冯暄一死,高州各地群众至今还流传冼夫人“帅堂斩孙”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几年前,我在南宁看过海南省琼剧院演出《冼夫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span>不畏强权,严惩腐败。当年番州(今广州)总管赵纳自恃皇亲国戚,贪赃枉法、暴虐欺民,许多俚人被迫逃亡。已近90岁的冼夫人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委派长史张融到朝廷呈上奏疏,揭露赵纳罪行,并论述安抚俚人的策略。皇帝查实,<span style="font-size:18px;">恩准奏报,</span>将赵纳处斩,并委任冼夫人为朝廷特使,抚慰各州。冼夫人不顾年高体迈,亲持圣旨,巡视岭南十几个州,安抚各族人民,使躁动不安的岭南重归安定。</p> <p class="ql-block">这是民间传说,史书上好像没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冼夫人不是那种“得志便猖狂"的小人,也不像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靠关系,<span style="font-size:18px;">靠权威,</span>靠阴谋,靠毒辣。冼夫人是生于乱世却讲情讲理、充满亲和力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德高望重的“巾帼英雄”!梁、陈、隋三朝赏赐给冼夫人无数财宝,冼夫人并不享用,而是置于仓库,救济贫民。公务之余,冼夫人亲自种菜、下厨,</span>廉洁自律,厉行节约。冼夫人派遣军队营造的谷仓,由府衙派人管理经营,其利润用来调节租税、开路修桥、开办学堂等等。据我所知,从岭南到海南,有数以百计的纪念冼夫人的庙宇!“岭南圣母”的赞誉,是因为公正无私,和蔼可亲,众望所归。她成了神,人们愿意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到“圣母”的身上。</p> <p class="ql-block">不记得是在广西的钦州,还是在北海或者防城港,我看到过军坡节的场面。我拍过照,但现在一时找不到。虽然没有上图宣传的那么壮观、振奋、正规,但热闹是真的,敲着鼓,稀稀拉拉的队伍,举着旗,抬着纸糊的偶像,很俗,<span style="font-size:18px;">很虔诚。人都很友好,虽不相识,</span>买盘鞭炮,也可融入,一起娱乐,一起吃喝。不可否认,也不可轻视,这是民俗,是民心所向。</p> <p class="ql-block">想起琼剧《冼夫人》,就又联想到了海南其它的戏剧。</p> <p class="ql-block">按我的理解,斋戏有“东门开,西门开,妖魔鬼怪快离开”的味道,有点神神道道。</p> <p class="ql-block">俗文化,雅文化,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走街穿巷,这样古旧的住宅,我也饶有兴趣。我是下里巴人。</p> <p class="ql-block">我好像在看古董。</p> <p class="ql-block">从一家没有玻璃的木窗栏杆中看到屋里的摆设。</p> <p class="ql-block">这户海口市居民家畅开着大门,没有任何防盗意识,不需要防盗。堂上有联:祖德如山重,宗恩似海深。理想是金玉满堂,福福福!</p> <p class="ql-block">这小庙不知道供奉的是谁,好像是妈祖,海岛上渔民多。</p> <p class="ql-block">街边小型简陋的土地庙,供奉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庙里有联: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公公婆婆,生命之源,岂能不敬?</p> <p class="ql-block">三圣庙的“三圣"分别是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黄帝史官仓颉。起于清代,后又改奉刘备、关羽、张飞。炎黄二帝系华夏始祖,刘关张乃三国英雄,古代圣贤能聚集人气,保佑子孙吧?</p> <p class="ql-block">小街巷里的三圣庙。我看不清这庙里到底供奉谁,中间这个好像还是妈祖。</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供奉三国时期的关羽。这些都是尘世间的市井风情,可以反映海南的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关圣庙,全国各地都有。义、勇,深入民间啊!抗日战争时,还有义勇军呢!</p> <p class="ql-block">这是另一处关圣庙。景仰桃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桃园三结义”!</span></p> <p class="ql-block">在海口市中心府城文庄路边的一条小巷口,我见到这样一座牌坊,很醒目。牌坊上写着:“琼台福地”。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府城设立安抚司,统管全岛政务,人们称此地为“琼台”。这地方为什么有“福”?</p> <p class="ql-block">走进巷子深处,竟发现有一座十分精美的庙。</p> <p class="ql-block">再进去看,嚯,有气派!</p> <p class="ql-block">门内两边有字与文。琼台福地!</p> <p class="ql-block">南溟奇甸!溟,海;甸,郊外的地方。南海神奇的地方。怎么神奇?</p> <p class="ql-block">原来供奉的也是关圣帝君!关公关羽。手握史书,威武英雄!</p> <p class="ql-block">古人称关羽千里寻兄为“仁”,华阳放曹为“义",秉烛读书为“礼”,水淹七军为“智”,单刀赴会为“信”。更概括“<span style="font-size:18px;">忠义仁勇”四个字,这是核心思想。明清时期,晋商经营天下。关羽是山西人,晋商认为关羽忠贞不二,不为曹操金银财宝所动,与见利忘义之徒成鲜明对比,就尊关羽为武圣人,武财神。经营虽然为利,但取之有道,不能忘了仁义,人同此心,全国各地就纷纷建起了纪念关羽的庙。</span></p> <p class="ql-block">主殿两边还有不少小庙。这门联是左宗棠的话。</p> <p class="ql-block">观音堂。旁边有联:有一片丹心,方可入门见帝。</p> <p class="ql-block">圣母祠。旁边有联:无三分义气,枉自叩首焚香。</p><p class="ql-block">门里供什么“帝”,我忘记了,罪过罪过!</p> <p class="ql-block">细看门联,都写得很好。</p> <p class="ql-block">还看到不少庙宇,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佛教。</p> <p class="ql-block">真如禅院。</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柔惠宫。</p> <p class="ql-block">柔惠?女人喜欢的多吧?</p> <p class="ql-block">男人喜欢威武、英雄。</p> <p class="ql-block">龙王?好像有关公,有妈祖。</p> <p class="ql-block">也是“三圣”?</p> <p class="ql-block">莲花千朵。佛都在莲花之上,因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纯洁。</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最快乐,人见人爱。</p> <p class="ql-block">观音宝殿,大慈大悲。</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藏珍宝。</p> <p class="ql-block">烧着高香。进庙尊教,我也拜一拜吧。</p> <p class="ql-block">乡贤张宗祠。张家的,不知道纪念哪位张乡贤?</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十八般武器。弘仁普济,万年香火。</p> <p class="ql-block">古时府城是重要的活动场所,如今却淹没在千家万户之中。</p> <p class="ql-block">琼台书院,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年(公元1705年),曾是琼州最高学府,也是海南唯一的府立书院。海南人读书登科之地,曾培养了大批文人墨客,现在是琼台师范学院。这倒是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粤剧、琼剧《搜书院》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传书生张日旻和琼州府镇台的婢女产生爱情。镇台震怒要严惩婢女,婢女逃进书院求救。书院掌教谢宝仗义执言,门前挡驾,并机智地连夜将婢女送出城外,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惜因为有疫情,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邢知军书舍,是邢氏祖祠。祖先邢梦璜,名碌,宋末元初曾任昌化军(今儋州)和万安军(今万宁市)两任知军,所以人尊称其为刑知军。知军相当于现在中央委任的掌管地方军队和政务的长官。明代大儒丘濬称赞刑梦璜“文字政事著声前代”。刑家世居文昌,刑梦璜的父亲是南宋文昌知县。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或县委书记。</p> <p class="ql-block">黄忠义公祠。黄忠义指唐代的黄岸(公元703一785年),死后追封忠义。公元756年任桂林刺史,为官清廉,政德显著。当时民风剽悍,稍有不合,就会械斗。黄岸力倡法治,加强教育,治安由乱转安。他还曾研制药方专治瘴疠毒气,受百姓称赞。</p> <p class="ql-block">海南岛孤悬海外,居民绝大多数是移民。为了谋生发展,需要抱团,于是十分重视宗族、祠堂、修谱、互助。这是我偶然看到的黄忠义公祠里的介绍。此外,还有《黄姓的起源》、《古黄国历史》、《黄姓祖地一一江夏》、《黄姓的迁徙分布》、《认祖诗》、《黄氏家训》等碑文,虽拍了照,就不一一展示了。</p> <p class="ql-block">在海口市东南部,我去参观了海南比干妈祖文化园。比干怎么会跟妈祖在一起?我很有兴趣。</p> <p class="ql-block">文化园的中心是忠孝堂,壮观!</p> <p class="ql-block">旁有石刻介绍,原来这是林家大祠堂!</p> <p class="ql-block">祖宗牌位,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我数了一下,真是祖宗十八代!</p> <p class="ql-block">祖宗牌位,赫赫在上。谁敢亵渎破坏,不仅要受到宗法惩处,也会受到法律制裁。因为,起码,这是人家的财产,不可侵犯,何况这是人家的信仰,必须受到尊重。</p> <p class="ql-block">堂顶何其辉煌!</p> <p class="ql-block">厅堂两边有柱联。</p> <p class="ql-block">堂外有九龙壁。这要是在古代,可能是越规不允许的。如此规模,竟没有政府拨款,全是国内外林氏家族集资!实力雄厚!</p> <p class="ql-block">堂外环廊壁上有各种文书,其中心是两个字:忠,孝。联想关圣庙里的忠义,现在的年轻人还会重视这些观念吗?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已更看重经济利益,亲情淡薄,生存不易,更多的是考虑自己。见义勇为有几人?多数是明哲保身了。忠?忠于谁?孝?孝于谁?你可以认为这是封建落后的文化,但是,道德观念的丧失,侠肝义胆的丧失,确实让人担忧。</p> <p class="ql-block">比干纪念馆,比干怎么又成了财神?</p><p class="ql-block">要说比干,先说中国历史上殷商的最后一位帝王——商(殷)纣王。商纣(zhou)王身材高大,长相漂亮,能说会道,聪明过人。他力气大,传说曾空手与猛兽搏斗,九头牛都拉不过他。有一次皇宫里一根柱子坏了,他竟用手托着屋梁,让人把柱子换了。他曾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发展生产,率领兵马征服东夷(东南地区),扩大了疆土。但是胜利之后,他就尽情享乐,在首都朝(zhao)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役使成千上万的奴隶花了七年时间建了一座壮观的宫殿。在宫殿里,放置了无数珠宝美女,还把野兽肉挂起来,造池子装美酒,成了“酒池肉林”,早晨起来就唱歌,整天寻欢作乐,过着荒淫暴虐的生活,<span style="font-size:18px;">离心离德了。人</span>民困苦不堪,怨声载道。群臣进谏,一概不听。他甚至发明了“炮烙”的方法,把敢于批评他的人活活烫死,把尸体制成肉干。</p> <p class="ql-block">商纣王的叔父比干从政40多年,担任两朝丞相,实在看不下去,说主子犯错,不劝说就是不忠,到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商纣王不耐烦了,怒问:“你凭什么来劝说我?” 比干说:“凭仁义道德。” 商纣王却听信宠妃妲己的胡说八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心眼,我倒要看看你到底有没有七个心眼!”就下令挖出了比干的心,爱国忠臣就此埋没,63岁。不仅如此,商纣王还要斩草除根。比干有两个夫人,一个被抓住处死,另一个逃出朝歌,到山林中一个石洞躲藏,后来生下一个男孩。搜查的士兵到处找比干后人,搜到林母洞时,问这小孩叫什么名字?比干夫人说:叫林泉,因为山林旁有一处山泉。后来周武王战胜商纣王,商纣王投火自尽。为褒扬比干七窍丹心,周朝就给比干的孩子赐名林坚,比干就成了林姓的始祖,于是这里就有了林姓的祖庙。据说林则徐也是比干的后代。有种说法,成王败寇,殷商被推翻了,周朝人就抹黑商纣王。添油加醋,抹黑商纣王是有可能的。但是抹黑商纣王的恐怕不止周朝人,历经三千多年,为什么世世代代都有人要抹黑他呢?亡国之君,必有原因。</p><p class="ql-block">传说比干死后升天,玉皇大帝见他生前如此恪尽职守,为国牺牲,认为他已经失去心脏,不会有贪心之念,就封他为掌管人间财库的文财神。从此,比干就成了财神爷。当然这就演变成神话了。</p> <p class="ql-block">在忠孝堂的旁边,还有妈祖庙。妈祖真有其人,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宋时期的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span>姓林,叫林默,人称林默娘,尊敬她,就称她为妈祖。</p> <p class="ql-block">妈祖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人。传说林默一出生就不哭不闹,因而取名为默。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八岁从塾师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意义。长大以后,经常行善助人。她平时精研医理,为人治病,大家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不断为乡亲排忧难解。世人遇到困难,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大海深不可测,风浪无情,渔民出海频频遇险。生长在大海边的林默,通晓天文气象,熟悉水性。她会预测吉凶,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人又称她为“神女”、“龙女”。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经常得到林默娘的救助。人们传说她驾船如飞,哪里呼救,那里就有她的身影,经她救起的渔民无数。传说有一次,天黑了,狂风大作,黑浪滔天,海上的船只无法避礁进港,林默娘得讯,情急之中把自己家的房屋点燃了,让熊熊大火为船只引航。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年仅二十七岁的林默娘在海上救人时遇难。人们哭着传说 , 林默娘羽化升天了,妈祖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白日之间。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常说看见林默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还会救助遇难呼救的人。海船上逐渐地普遍供奉起林默娘的神像,以祈求航行的平安顺利。千百年来,海上女神就这样被人们传颂着,从莆田到福建,到中国沿海,到海南岛,再到海外,至今已有几十个国家,上千座庙宇供奉着林默娘!从宋朝到大清,历朝皇帝顺从民意,几十次褒封她,从“夫人”到“天妃”、“天后”,直到“天上圣母”。</p> <p class="ql-block">广西按察司佥事撰刻的《天妃庙田记》。下面这张照是碑文的翻译。按察司佥事是辅佐长官处理事务的官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副科长或主任科员。弘治十五年是明代第九个皇帝明孝宗的年号,公元1502年,离现在520年。这好像是在海口骑楼老街天后宫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面对暗礁激流和惊涛骇浪,谁不希望有个善良博爱的母亲能在冥冥之中保护自己呢?正像数以百计的纪念冼夫人的庙宇,“岭南圣母”的赞誉,是因为情理俱在,众望所归。林默娘也成了舍己救人、普渡众生的女神和海神,人们愿意把美好的形象、故事寄托到“妈祖”“天后”的身上。</p><p class="ql-block">有的人会被抹黑,有的人会被传颂,为什么?人心所向。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