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有约】小山村如何再发展?

文祖宣传

<b>  编者按</b>:2021年,文祖街道通过开展“三变改革·书记有约”调研座谈活动,摸清村庄资源,盘活闲置资产,“三变”改革破题展开,实现全部行政村村集体收入突破25万元的目标。今年,“洗耳听民声·俯首解民忧”书记有约调研活动再次启动,党工委、管理区、村党组织一级抓一级、书记抓书记,深入群众察民情、听民声,破解农村空心化、劳动力流失、耕地撂荒、宅基地闲置等问题,探索让山村重新“活”起来的新路子。 朱公泉村位于章丘三赵线上,是文祖街道东南角上的小山村。这里环境优美,有泉水涌出,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曾在此躲避逃兵,因而得名朱公泉。 这个小山村总人口500余人,180余户,土地面积600余亩、荒山面积2000多亩。 朱公泉作为一个小山村,位置较偏远,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耕地都散布在山上,没有大面积的能使用农用机械的平坦耕地。村内年轻人几乎全部离开村子进了城,村里500余人有一半以上进城流动打工,每天晚上才能回到村里,白天村子里只有老人在家。目前村子里闲置的宅基地有40余块,约三分之二的土地撂荒。 2021年,“三变改革·书记有约”调研座谈后,朱公泉村两委班子根据座谈指明的思路靶向发力,深化“三变”改革,投资7万元建设起农作物储存加工厂房一处,投资20万元盘活闲置幼儿园建设经济适用房两处,有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2021年11月30日,村庄实现历史上第一次分红,每户平均分到300元左右。 虽然通过“三变”改革,朱公泉向乡村振兴迈出了一小步,但当前朱公泉仍面临着“人、地、钱”的三重压力。人即是人难以回流,村子里劳动力缺乏;地即是撂荒地越来越多。闲置的宅基地和坍塌的房屋得不到利用,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大。钱即是缺钱,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产业发展缺钱,完善村级基础建设也缺钱。 过去,朱公泉的村民靠天吃饭,把全身力气都用到了土地上,土地上产出的粮食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卖给收粮人,粮食产出的收入占据每个家庭收入的大部分。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一部分村民搬进城市居住,在城里落了户,但人离开了村子,农村的宅基地还保留着,形成了“两栖占地”,又因村庄位置偏远,出租也难找到租户,没人住,宅基地渐渐就闲置了起来,时间久了,有些宅基地上的房屋也因为年久失修变成了危房甚至坍塌,坍塌的宅基地又难以确权。闲置、难以确权和一户多宅构成了“地”上的难题。 当市场化经济的浪潮席卷整个中国,赚钱的门路变多了,村民们的眼光不再局限在土地上,进城打工成为村民们的普遍赚钱方式,当他们发现,辛辛苦苦种粮食获得的收入已经无法满足整个家庭的生活需要,而打工一天赚的钱远远胜过靠天吃饭的收入,也就不再在土地上使劲儿,转而把热情投入到打工上,每天早出晚归,工作的疲惫使得村民们没有精力再像过去一样精耕细作,有些土地还勉强种着,有些土地直接撂了荒。 于仁河是朱公泉的支部书记,今年是他当村支书的第45个年头。在座谈时,他谈到了当前人、地、钱问题出现的原因。 “你说现在年轻人哪里有在农村呆得住的,有钱就到城市去买房子了,在咱们村里生活又不方便。”于仁河这样说。“除了过年过节,年轻人都不回村里了,即使过年回来,也不在村里住,当天来,吃完年夜饭又回城里了,毕竟冬天村里又冷,上厕所、洗澡也不方便。” 当前山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条件差是导致年轻人纷纷逃离农村的重要原因,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农村人才的紧缺。 通过‘三变’改革,村里建立起了土地合作社,村两委班子想把村内闲置的宅基地和撂荒耕地都流转到村集体的土地合作社中,再通过统一承包的方式出租给愿意到村里做产业的人,但是有部分村民不愿意流转,有部分村民要价过高,村集体难以负担,又找不到合适的合伙人,最终,这个计划也没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如果农村的土地全都撂了荒,那我们怎么能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不只是朱公泉,东张管理区的撂荒土地都一样,许多村民宁肯让土地白白荒着,也不愿意降低价格流转给村集体。“归根结底还是大家的心散了,过去修路的时候,路面拓宽占到村民一部分的土地,大家都是无偿支持的,毕竟修的路都是村民自己使用。现在,把村集体统一把土地承包出去挣的钱最终还是会用到发展村里的产业和改善基础设施上,也是村民受益,大家就是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一位村干部这样说。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总是会面临着二选一的情况,选择不是最主要的,把做选择的人工作给做通才是关键,不管是壮大集体经济还是改善基础设施,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乡村振兴,达到共同富裕。只有把村民的思想工作给做到位,改变等靠要和看热闹的思想,凝聚起共识,干群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人心才能齐。 本次选择朱公泉作为“书记有约”调研活动的重点村有多方面的考量,一是村支书工作能力强、威望高,整个村子凝聚力较强;二是村庄小,人口少,组织难度小;三是朱公泉属于典型的小山村,面临的各项问题都是农村普遍需要解决的难题,以朱公泉作为试点,更具有代表性。 通过座谈了解情况后,大家各抒己见,针对目前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发展思路: <b> 一是把撂荒土地集中到村集体手中。</b>通过村两委班子带头,发动党员代表,继而带动村民的方式,首先把撂荒土地统一到到土地合作社中管理、种植、经营,不再支付流转费,通过分配粮食或者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再分配的方式来代替支付流转费。 <b>二是由村集体统一集约化管理耕地。</b>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以土地入社,本村内具备劳动能力的村民可以入社打工,工钱统一结算,通过统一种植和管理、使用有机肥等方式提升粮食的品质,卖出好价格弥补种地带来的村集体经济的消耗。统一耕种、管理和科学种田既可以解决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让在家的村民有活干,又能消除外出打工的村民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专心挣钱。 <b> 三是摸清耕地类型进行分类种植。</b>根据土地的位置和用水方便程度等因素,将土地划分不同类型,一部分用来种植谷物如玉米、小米等杂粮,一部分用来种植白菜、辣椒等蔬菜,村里计划建设馒头房、豆腐坊和面粉厂实现消费的内循环。把土地交给村集体的村民们按照人口按需所取,满足生活需求,丰富村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其它剩余部分由村集体统一市场化运作,壮大村集体经济。 <b> 四是摸清宅基地底数分类施策。</b>针对坍塌无法确权的房屋和闲置的宅基地,通过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将其流转到村集体置业股份合作社中,收回后的宅基地建设厂房、农家乐等用以发展产业或发展庭院经济。通过有效利用闲置宅基地腾出发展的空间,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控制“非粮化”,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了几点“人”上的问题,<b>一是</b>村党组织缺乏魄力强的带头人,思想不够解放,创新能力欠缺;<b>二是</b>人口回流,尤其是年轻人的回流问题是制约村庄生机和发展的根本问题;<b>三是</b>村党组织组织群众的能力弱,不能有效的调动村民参与到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上。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把“人”身上的问题进一步解决好,是整个农村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每个村村情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人、地、钱”问题是困扰农村发展的普遍问题,本次调研,以朱公泉这个小山村为代表,通过鼓舞村干部提振士气,发扬首创精神,迈出山村主动破题的第一步,希望能够摸黑探索出一条村集体带动村民参与共同致富的新路子,为其他山村的发展点亮一捧燎原之火。

朱公泉

村民

土地

宅基地

闲置

集体

撂荒

村里

小山村

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