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果月色有性情,它愿照在哪般人事之上?旧人言“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长圆”,料这阴晴圆缺的天上月,未曾能自在选择映照的人间,也应如你我众生,遗恨几多罢。</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七年的夏,结束县城三年雪窗萤案的高中学业后,我便彻底离开了湘西大山里的故乡小镇。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长长短短地,遗落在了那幽远的小镇上,隐闪明灭着。只是这记忆里,时时会有一轮澄澈分明的月色冒将出来,照亮清梦中的小镇乡野,每个或蝉躁蛙鸣、或落雪折竹的暗夜。林清玄在《月到天心》一文中曾如是道,“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边;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能相见于幽径山顶、江畔窗前,林先生笔下的这轮明月,怕也正是三十多年前自己所见的那轮吧。</p><p class="ql-block"> 那时着实是推窗即见月、山静月近人的情形。小镇僻壤,四周都是葱茏的田舍和丘山。年少时的旧居,因为坐落在小镇的边角处,若从镇上去往家中,须经过一片宽阔的农田,再行一段幽静的林中小坡,方能到达。初三时候,因为学校开始了夜课,这一段白日里再熟悉不过的归家之路,便向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展露出了她温柔而神秘的另一幅面容。若是在夏夜---但凡这夜之前的白日里天气明朗晴好,归家的夜行,便大抵会有一轮明月作伴。从学校往家中,先是穿过一条悠长窄狭的老街,两边是低矮昏暗的屋舍,月色,此时未曾会注意到它---或正藏于哪家阁楼的屋檐之后。再前行,到小镇的河流处,河水名叫“溆水”,水上桥唤作“东风桥”,因为没了屋舍的拦挡,豁然开朗。空中一轮明月宛如近在眼前,伸手便可触抚。低头看时,四周的水已然没了多少颜色和形状,只一道清冷的月光映在水面中央处,照亮周围一遭的水流,如一匹月白色的锦缎温柔起伏,这情形,颇有“澄江一道月分明”的气象。桥的尽头,便是白日里的那一片农田,中间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往往是飞奔了过去的,或是平整的原因罢,也或是耳畔伴随了夏虫起伏的声响,以及抬头处步步跟随的圆月,总之便格外的轻松和愉悦。四周热闹也安静,如那韵句言,“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待到了最后的林中小坡,热闹便慢慢隐去,只远远的作为背景之乐,烘托着这行将结束的夜归。夜色渐沉郁,只剩了天上那一轮月,在漆黑色林木间小心翼翼的隐闪穿行,斑驳碎软的光便洒落下来,照亮着一个夜归少年稍生怯意的心。明末张岱曾于《陶庵梦忆》中记,“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这林间漏洒下来的“残雪”,清冷也煦暖,四百年过去,未曾有些许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若是到了中秋夜,那空中月之于人,便更有一番欢喜的意味。乡野粗鄙,少有月下唾壶击缺、把酒相问的风雅,却也自有一番独特的闲趣。到这一日,未及傍晚时分,父母就会早早地准备起晚餐---较之平日必定丰盛不少,以此互相默契地传达着这一个日子的特别,以及饭后隐约要进行某项重要仪式的预示。天色慢慢暗降下去,似乎还是以往的那轮明月,但似乎又有了不同,不经意间便已挂上了天际。这不同在何处呢?年少时哪会去做冷静的观察!只沉浸在了那不可言说的微妙的情感中...“重要”的仪式很快就开始了,但仪式的实际内容,却往往有些不相称的单薄,便只是一家人立于屋前的平台上,无边际的闲聊着,时而望向那空中月,扯几句关于月亮、孩童的轶言趣事,譬如孩童绝不可在当晚用手指向月亮,否则耳朵会被月亮割掉等等,诸如此类。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曾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繁华汴梁的中秋夜自是热闹,而边陲艽野之间,这一个略显平静的月下夜,明明是一份闲散,却也让人觉到了庄重和严肃的意味:原来月下“无所事事”的消磨,也可以成为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情。月饼当然也是要吃的,还须郑重的在月下,细细嚼咽,以表露某种或虔诚或敬畏的心绪...夜色于是慢慢的深沉和浓郁起来,整个世界被一块柔软的暗色幕布笼罩,静到极处时,似乎能听得到月亮在天幕游走的声响。各家的闲谈声也渐渐隐去,无限的遥远,但若是细听了,又像在耳边。司马光曾小令抒怀,“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夜月斜倚,一个小镇乡野的院舍,也终于在绵绸的午夜里,归于一种极深沉的宁静和悠远之中。</p><p class="ql-block"> 离开故乡之后,我便奔赴金陵求学、工作,碌碌于稻梁之谋,日子如白驹过隙般,只一转眼,离着别过故乡的一九九七,便已是二十四年的光阴过去。这金陵城上空的月色,应还就是故乡的那轮吧。只是一年一年的时日过去,夜空中的这轮旧时月,为何却感觉日渐的稀薄和寡淡下去了呢?便是最浓墨重彩的中秋夜,回首打量时,也全无清晰的明月的影子,似竹风潭影,只一团的恍惚和虚空。</p><p class="ql-block"> 这金陵城,千余年来,可是从不缺月色的呵。李太白过金陵夜,作“金陵夜寂凉风发,白露垂珠滴秋月”,细微而瑰丽;刘禹锡怀古石头城,咨嗟“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杜牧之夜行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自是一番清冷萧杀之气;李后主世事如梦,块垒郁积,空叹“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王安石畅游江宁,托月抒志,“雨过云收岭,天空月上湾”;文天祥孤臣丹心,忧思而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吴敬梓寄居金陵,人事落寞,文德桥边自伤自勉,“天涯羁旅客,此夜共婵娟,底事秦淮水,不为人月圆”... </p><p class="ql-block"> 李太白《把酒问月》中另有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古时月仍在,怕只是这今日人,已非古时人罢,再共看明月,实已难“皆如此”了。</p><p class="ql-block"> 月色依旧,变却和淡远的,或许,正是我等月下人。二零一七年秋,数位昔日同窗好友过金陵,相约了泛舟夜游秦淮。火树银花,雕梁画栋,自是一番热闹和喧哗。船行在那秾华縟丽的夜色里,按照既定的线路,飞快的向前行着。船上的喇叭,应是依据了这船的行进速度,依次报诵着每一处的景点,精准而程式,又似乎时时透露着催赶和急促。于是这一船一船的泊客,看了彼此全然一样的风景,再依次做一番相同的“哦”、“啊”的感慨,便在拥挤推搡中,匆匆结束了他们的秦淮舟行。</p><p class="ql-block"> 这秦淮夜水的舟行,似乎是少了些什么罢。未曾能有自在的停走、全无目的的闲聊,以及停驻下来的心绪,一切全都在紧凑有序的安排之中。至于那舟上的夜空,是何等光景,有无士人们叹咏了千年的月色,又是哪般模样,已全然忘却去探究-- 也或许是,完全无法去探究吧。匆匆往返里,只剩了一个粗糙的、轮廓式的夜秦淮。不足百年前,同为夜游客的朱自清、俞平伯,寻见的,只怕是另一个秦淮---</p><p class="ql-block"> “我们,醉不以涩味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犹未下弦,一丸鹅蛋似的月,被纤柔的云丝们簇拥上了一碧的遥天;(俞平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p><p class="ql-block">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著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我们渐渐和那些晕黄的灯光远了,只有些月色冷清清地随著我们的归舟...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p><p class="ql-block"> 几时起,我们似乎不觉间便都成了这世间的奔走倦客,再无片刻的闲暇和心绪,去停驻和观照这份夜空月色。酒醒处再不会是“杨柳岸晓风残月”了;“梨花院落溶溶月”已成遥远梦境般的诗意栖居;车尘马足间,没几人能再得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罢;“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午夜城市的灯火,已近彻底淹没星辰月色;也再没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远阔恢弘,没了“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的沉静微喜,没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瑰丽幽思...谁人又会再去做那无聊矫情的吟诵,叹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呢? </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一年的三月底,因为扫墓缘故,偷得浮生几日闲,我再次回到了作别数年的小镇故乡。忙完白日里的诸多繁冗杂务后,几位高中同窗相约了携酒夜登小镇的弓形山。其时阴历正值二月十五,白日里春色已浓,风清气朗,至夜间时分,到山顶处,整个小镇便映入眼帘。灯火摇曳的山城上空,正是那轮清丽的故乡圆月...“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着便是主人”,酒痕灯影间,隐隐记起苏子瞻小文《记承天寺夜游》:</p><p class="ql-block">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p><p class="ql-block"><br></p>